北京瞬间(25):元朝在这儿

标签:
元朝元大都城墙北京瞬间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德王朝。历时九十八年。
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围攻钓鱼城,宋将王坚力战,蒙哥死。
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为元世祖。
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建设元大都,历时二十余年,形成新一代帝都。平面呈长方形,周长 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自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朝古物:渎山大玉海。至元二年(1264年)制。详见《北京瞬间(12)》。
现在收藏在北海公园的铁影壁是元代遗物。由中性火山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最初在原建德门外一古庙,明初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移至北海公园。
元,东不压桥石河堤
平安大街出土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为元世祖。
至元十二年(1275年),马可波罗抵达元上都,后到大都。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幼帝赵昺上表降元。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
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后从容就义。
至元十六年(1279年),蒙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元朝古物: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孔庙,建于大德六年(1302年)。详见《寻访纳兰性德(之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矩夫奉诏搜访宋代遗臣,将赵孟頫(1254-1322年)引见给元世祖忽必烈。赵孟頫字子昂,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其父曾任南宋户部侍郎。此后赵孟頫长期在元为官。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驾崩。孙铁木耳即位,为成宗。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卒。海山即位于元上都,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卒,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
延祐元年(1314年),提倡汉化的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延祐三年(1315年),元仁宗立儿子硕德八刺为皇太子,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
元朝古物: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罐(墓葬同时出土延祐六年买地券)。发现时代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元青花瓷器。详见《寻访元青花》系列。
延祐六年(1319年),赵孟頫离开大都回家。次年病逝。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元英宗即位。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1323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泰定五年、致和元年、天顺元年、天历元年(1328年),泰定帝卒,子阿速吉八即位,为天顺帝;图帖穆耳也即帝位,为文帝。双方交战,天顺帝败走。
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让位给其兄周王,周王为元明宗,元文宗为皇太子。元明宗卒,元文宗复位。
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卒,元明宗子懿璘质班即位,为元宁宗,不到2月卒。
至顺四年、元统元年(1333年),元宁宗兄妥懽帖睦尔在上都即位,为元顺帝。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至元元年(1335年),元顺帝改年号至元。因忽必烈使用过“至元”,这一段时间后称为“后至元”。
附一篇多年前新闻报道:
距今600多年的中国元大都城垣水关遗址再现京城
新华网北京 2002年6月13日电(记者李京华)距今600多年的中国元朝都城水关遗址近日经文物工作者发掘清理再现北京城。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元大都城垣水关遗址,是目前京城唯一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元朝城垣水关。专家考证,这座水关涵洞是元大都在夯土城墙之前预先构筑的。元大都古城墙遗址绵延约12公里、占地800余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发掘清理出的现存水关涵洞,南北走向,长9.5米、高3.45米,涵洞底部和两厢都是用石板砌成,半圆拱型的顶部由三列砖石组成。在涵洞中心部位,装置着一排断面呈菱形的铁闸棍,闸棍间距10-15厘米。根据文献记载,元大都城垣水关的底石和厢壁皆以铁锭加固。 在洞外的一块大青石板上古人刻上的字迹清晰可见:“至元五年二月石匠作头”。北京文物研究所专家王清林认为,这是中国元朝后至元(公元1335年)留下的遗物。王清林说:“发掘出的这块大青石板是很重要的文物,因为这是当时元大都城垣水关竣工后留下的证据。” 据史籍记载,在元大都建造时,为确保运河畅通,水量充足,元代著名水利家郭守敬曾遍查京郊,寻找水源,终于在1293年完成著名的白浮引水工程,从京西北昌平引水注入什刹海,在元大都城中心形成了辽阔的河湖水面。北京文物局专家认为,元大都城垣水关遗址具有中国宋元时期闸坝工程特征,对研究元大都排水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北京城市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完)
首都博物馆注释介绍,主要用于固定石制建筑中石板与石板的接缝处。
至元七年(1340年),元惠帝改年号为至正。
元朝古物:居庸关过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现仅存塔基云台。详见《寻访纳兰性德(之十三)》。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帝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至正六年(1346年),李升为《澱山送别图卷》再题。李升(公元十四世纪,之子云,濠梁(今安徽凤阳)人。
上海博物馆注释介绍,《澱山送别图卷》为送席冲真而作,作者于至正六年(1346年)再题。
至正十三年(1353年),高士诚据高邮,国号大周。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汉。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朱元璋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死,朱元璋称吴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倪瓒作《溪山图卷》。倪瓒(1301-1374年),江苏无锡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八月,明军攻克通州,元顺帝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遁。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洪武四年(1371年),陆居仁作《跋鲜于枢行书赞卷》。
上海博物馆注释文字为:元,陆居仁,跋鲜于枢行书赞卷。陆居仁(元泰定-明洪武年间),字宅之,上海松江人。工诗善书。此作于洪武四年(1371年)。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1125年,金灭辽,北宋参与。1127年,金灭北宋。
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参与。1279年,元灭南宋。
附几张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元朝)部分文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