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2015-11-14 12:33:04)
标签:

三国

熹平石经

西安碑林

蔡邕

太学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为东汉末年蔡邕、李巡等奉诏,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共46块,所刻经书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传为蔡邕所书。刻成后立于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太学所在地(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墙村)。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后汉书·蔡邕传》: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蔡邕、董卓等是三国时期风云人物,我一直将熹平石经作为三国文物看待。熹平石经残石散落,由此可以看到不同博物馆对同一石经的不同注释,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各有所长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所花功夫的多少。由此也想到:对于博物馆的注释文字,有没有可能统一一个国家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每家博物馆可以根据展览主题有所完善?对博物馆的注释文字,我总感觉是提供的基础信息太少。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西安碑林:熹平石经残石

西安碑林展厅注释文字:熹平石经残石。时代: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书写:蔡邕等。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开始把儒家经典刻石立于太学,作为校勘抄本的标准,史称“熹平石经”。这块是其中《周易》部分的残石,存四百五十余字,是现存汉石经残石中字数较多的一块。书者蔡邕是当时著名学者和书法家。

国家博物馆展厅中展出两块残石。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国家博物馆:“熹平石经”残石

国家博物馆展厅注释文字:“熹平石经”残石。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公元175-183年,东汉人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礼》、《易》、《春秋》、《公羊》、《论语》等7经,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这就是。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国家图书馆:熹平石经(左)

国家图书馆展厅注释文字: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始刻于汉熹平四年(175),完成于光和六年(183),立于都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刻写儒家经典,各经以一家为主,在校记中罗列诸家异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版本意义的石头图书。国家图书馆藏有残石189块。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上海博物馆:东汉熹平石经及拓片

上海博物馆展厅注释文字:东汉熹平石经。此碑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其内容为《书》、《诗》、《仪礼》、《公羊传》、《论语》等儒学经典。

上海博物馆展厅同时附残石拓片。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寻访三国(9):对熹平石经残石不同注释是一面镜子

熹平石经春秋公羊传残石,旧拓本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厅注释文字:熹平石经春秋公羊传残石。旧拓本。原石东汉熹平四年(175)始刻,光和六年(183)刻成。残石民国间出土,现藏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为字数最多残石之一。两面刻,阳面内容为僖公十三年至三十三年,阴面内容为昭公三年至二十一年。此为阴面拓本,共存字18279字,钤“王锡古”印。

熹平石经立后不久,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始遭破坏。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石碑却在半路上掉到水里,运到邺都的已不到一半。隋朝开皇年间,从邺都运往长安,被营造司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石经时,已十不存一了。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后又陆续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两地发现一些零碎残石,至民国时期在太学旧址时有残石出土,据统计共8275字。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和收集了600余字,总计共有8800多字。残石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西安碑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图书馆等,还有的已流散到国外。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关于西安碑林所藏熹平石经残石介绍:碑阳高 31厘米,宽66厘米;碑阴高33厘米,宽61厘米。1929年河南洛阳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资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于右任因公务到洛阳,在一古董商处见到一块东汉残石,因为难辨真伪,加之交通不便,于是付给古董商半价定金,暂放洛阳保存。1933年,于右任委托杨虎城借去南京公干之机,路过洛阳补给古董商2000元价款,取走了残石,带到南京。收到东汉残石,于右任请关中名儒刘古愚的高足--金石文字考古专家张鹏一鉴定,确认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此后,于右任请人修整石经并于1936年运抵西安暂存文庙。当时日寇已逼近潼关,并开始对西安空袭。受命保存《熹平石经》的省考古会委员张鹏一先是将其埋藏于碑林东院,193910月又挖出,乘骡车冒险出城,历尽千辛万苦,将石经运回家乡富平县董南堡村,吊挂在家中一口枯井内,并要求家人不准随便开启井盖,不准走漏消息。194310月,张鹏一病逝于家中,临终前一再嘱咐家人要悉心保护石经,一定要完璧送归于右任。抗战胜利后,张鹏一之子张午中惟恐石经发生不测,写信给于右任一位好友张文生,希望其将残石尽快设法运走,后来这位故友将《熹平石经》残石运至陕西三原县民治学校,不久又转运到于右任之侄于期家中。1952年,陕西文管会派人从三原运回残石,重新安置于碑林,结束了其13年的漂泊生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