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支亭寺介绍

(2020-07-18 09:58:03)
标签:

扶沟县

历史

佛学

支亭寺

介绍

支亭寺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西南7.5公里,柴岗乡支亭村与寺后村中间一个5米多高的龟型土岗上。景区分支亭寺遗址、千年古槐、古建筑庙宇群、碑林、山门、牌坊、五龙神道、庙会等景点。支亭寺始建于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由北齐“国子博士”张思伯出资创建,距今已经有1447年的历史了。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沿革,支亭寺几度繁荣几度废弃。

据传,张思伯晚年曾经定居在这个龟型土岗上,先是在土岗龟头处栽下一棵槐树,意为:“植槐定宝地”。后在槐树旁建一亭台,由亭台四周芝兰香草为亭台取名“芝亭”。武平四年(573年)的某一天,少林寺五位云游僧人云游到此地,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依宿雾弥漫的烟雾山陵,左右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确是一处富甲宝地。夕阳之下,远望亭台,云雾缭绕,百态千姿,龙凤呈祥。五位僧人断定此风水宝地定会有高人居住,便登上土岗。只见亭中一位老人鹤发童颜,气宇轩昂。忙上前:“请问施主,可是此处主人?”张思伯答道:“是也!”不知是和尚听错了声音,还是佛迷心窍,为首的和尚双手合十脱口说道:“寺耶,是也。妙哉,庙哉!”当晚僧人同张思伯进行深谈之后,便商议建佛寺一事。张思伯感叹一生从未于佛结缘,今有众僧相求,定要做成善事,于是便答应出资筹建寺院。经过数月大兴土木,一座佛教寺院于武平五年(574年)建成,张思伯随机作“佛图碑”一通,嵌入殿壁。支亭寺创建比嵩山少林寺晚79年,比开封相国寺晚19年。寺院建成当年,张思伯率领两个儿子为当地治水,由于风急浪高,掀翻木船,思伯葬身洪水。其尸体次日才在一高台显露。这一年正是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禁止佛教流传,即“灭佛运行,”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寺院废弃,僧人还俗。当地人为保存张思伯新建的寺院,也是为了纪念思伯治水之功德,将寺院改为“思伯祠”。命名显露思伯尸体的高台为“露尸台”,高台所在村庄的村名改为“露尸台村”,张思伯曾经治理过的两条水系被命名为“大郎沟”,“二郎沟”。目前,露尸台村仍在使用这一村名,只是演变成“路寺台”三字。位于鄢陵县界内的二郎沟由于水系改道,早年间已经淤没。而扶沟景内的大狼沟仍在发挥作用。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580年)恢复佛教,而支亭寺却没能重修。

到了隋朝,隋文帝崇尚佛教。于是,在思伯祠原址上建“紫亭寺”,取紫气东来之意。到了唐代,支亭寺中兴,寺院面积扩大,重建庙堂,香火开始盛旺,并改“紫亭寺”为“芝庭寺”。延至宋朝末年,元兵侵入寺院,支亭寺被元兵毁成一片废墟。一直到明朝正德五年(1515年),扶沟县城内天宁寺主持广兴的徒弟悟解,率领众弟子在废址上重新修建庙宇,先后建成天王殿、菩萨殿、大佛殿等殿庑二十余间。从此寺院香火兴旺起来,当时,支亭寺内僧人多达五六十人。清嘉庆年间,因“芝”字犯忌讳,把“芝庭寺”改为“支亭寺”,沿用至今。嘉庆二十三年,杜鑑林曾在寺院内开办私塾。民国年间战火,灾荒不断,僧侣逃散、寺院荒废。民国二十七年,由罗兰亭在寺院内开办小学,一直到1990年支亭中学并入柴岗中学,支亭寺才算是真正脱离世俗,回归佛门。学校停办后,寺后村唐秀兰抛家舍业开始重建支亭寺。在唐秀兰的率领下,众香客八方奔走,集物集款,终于在1992年建成第一栋寺院大殿佛祖殿,在随后的十几年内,先后建起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天王殿,钟鼓楼等等殿宇。一座布局合理,建筑富丽堂皇的支亭寺初具规模。

支亭寺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布局的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佛祖殿由南到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两侧分别是三圣殿,地藏菩萨殿等等。

支亭寺山门前是一座三层五斗式石质牌坊。正反面分别雕刻有二龙戏珠,松鹤延年,麒麟献寿,鲤鱼跳龙门等高浮雕图像以及佛教图像,另有众多云龙纹,连枝纹点缀,看上去给人一种高端大气,肃穆庄重的感觉。牌坊高20米,宽10半,四座基台上立起四根方型石柱,石柱两侧分别拥立两面石鼓,石鼓上有石狮造型。牌坊正中刻有“支亭寺”三个大字,正面立柱上刻有两幅对联: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无缘难入解脱门/有福方登圣贤地。背面两幅对联: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山门外清水长流/寺院里槐阴高照。

五龙神道位于山门前石质台阶中间,长7.6米,宽2.4米,整幅图像为一条神龙盘踞中间,四条小龙盘绕在四周,云龙纹布满龙身周围,好似云龙腾飞。据说此为神道。

古槐树位于山门前西侧,植于公元573年,树龄1447年,据传为北齐国子博士张思伯亲手所栽。属扶沟县重点保护单位,古树编号为001号。此槐树命运多舛,经历一千多年风雨侵蚀,雷击火烧,现主干高约有5米,主干内部已经被火烧成空洞,只剩下部分木质和树皮。好在西北方向一根侧枝保存基本完好,而且枝繁叶茂,长势良好。目前,槐树根部及树身一周新发出许多嫩枝条,可见其生命力级其顽强。

山门三间为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正中,是中轴线上第一栋建筑。长16米,宽6米,高12米,是一栋歇山式大殿。中间和左右各一合木制朱红油漆大门,正门上方悬挂一木质匾额,上书“支亭寺”三个金色大字。大殿正中供奉弥勒佛金身塑像,东西两侧分别供奉佛教四大天神,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司调。南方增长天,持宝剑,司风。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即佛教四神持掌风调雨顺。弥勒佛神像背后是护法神韦陀神像。山门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钟楼位于山门东侧,是一栋两层阁楼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高挑起的四个檐角上分别悬挂一只铜制风铃,一担有风吹过,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第二层楼阁内正中悬挂一口铜钟,高1.8米,下口直径1.3米,厚度6.5厘米,重约1.5吨,于2002年铸造。钟体上铸有:“发轮常转,佛日增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十六字铭,“南无阿弥陀佛”佛语,以及二龙戏珠,莲花宝座托佛字,海水纹,云龙文等造型图案。另外,钟体上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支亭寺”三个隶书大字更是非常醒目。

鼓楼位于山门西侧,也是一栋两层楼阁式建筑,第二层楼阁内正中置一园鼓,鼓面直径1.46米,厚1半,鼓身高1.8米,一周有四个铁制圆环。此鼓体型巨大,为扶沟县第一大鼓。

千手观音殿位于山门里,寺院中轴线上第二栋建筑,俗称“八角琉璃殿”,是一栋三层八角琉璃瓦建筑。八根立柱,朱漆如新,殿壁廊檐,雕梁画栋,古朴高雅。南北正门两侧的立柱上各盘一条金色飞龙,飞龙昂首展翅,呈欲飞状,形态必真,生动。殿顶部飞檐斗拱,悠悠古韵,八角翘伸,形若飞鸟展翅,一周回廊,中间楼阁,别具一格。三层阁楼高耸,金黄色琉璃瓦屋顶熠熠生辉,回廊环绕相通宛如众星拱月,构筑精巧,造型别致,气势宏大。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四个面造型相同,每一面各有六只大手以及成扇状的小手三到四层,每只手正中刻有一只眼,一共有1037只手和眼,故称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此造型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变相之一。是用珍贵材料雕刻而成,雕工精湛,神态逼真,威武高大,气宇轩昂。佛像高约6·5米,有本地匠人秦双林塑建于1995年,在河南省同等寺院中首屈一指。

大雄宝殿位于千手观音殿北,是中轴线上第三栋建筑,属于重檐歇山式建筑,金色琉璃瓦屋顶。一周22根立柱,其中正门两侧的四根立柱上分别雕刻一条盘龙,形成盘龙绕柱的特别景致,另有一周汉白玉栏杆总长74米。殿基高一米,长22米,宽15米,殿高18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建于1993年。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右边供奉阿弥陀佛,左侧供奉药师佛,此为三世佛。三世佛背后是南海观音雕塑。佛像举高均在一丈三尺以上。东西两壁台基上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金身塑体,形态各异。

佛祖殿位于大雄宝殿北侧,是寺院中轴线上第四栋建筑,殿基高1.4米,长20,宽10米,高16米,殿前是汉白玉栏杆。是一栋单檐歇山式建筑,灰色琉璃瓦屋顶,一周有16根朱红油漆立柱。佛祖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供奉二十四诸天护法神像。

另外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是十二菩萨殿,地藏王菩萨殿,而且东西厢房左右相互对称,廊柱林立,廊道悠长。另外有三间“地藏王”叠脊小瓦房。据现嵌于殿壁上的一块碑刻记载,此建筑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今340年。

厢房于中轴线之间立有石碑几十通,形成两道碑林,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

经过唐秀兰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以及众香客辛勤打理,目前,支亭寺占地近50亩,现有大雄宝殿、佛祖殿等殿庑100余间,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各种塑像200多尊。其中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以及钟鼓楼几栋仿古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在河南同等级别的寺院中首屈一指。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寺院殿堂及各种设施的不断完善,支亭寺的应响力也在逐年递增。目前,在豫东地区乃至整个河南省,支亭寺早已名声在外,有许多外省的香客游人也慕名前来支亭寺上香,游览。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寺院祭祀的香客和游人可达数万人次。特别是每一年的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三古庙会其间更是商贾云集,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支亭寺现已成为人们上香祭祀,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目前,寺院正在申请A级旅游景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扶沟支亭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