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支亭寺

支亭寺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西南7.5公里一个5米多高的龟型土岗上。支亭寺景区分支亭寺遗址、千年古槐、古建筑庙宇群、碑林、山门、石牌坊、五龙神道、古庙会等景点。
据笔者考证:支亭寺始建于北齐武平四年,即公元573年,由北齐“国子博士”张思伯于公元573年筹建,距今已经有1447年的历史了。
据《北齐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记载:张思伯,河间乐城人也。善说《左氏传》,为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时,亦治《毛诗》章句,以二经教齐安王廓。武平初,国子博士。
据传说,张思伯晚年定居在这龟型土岗上,先是在土岗龟头处栽下一棵槐树,意为:“植槐定宝地”,并且槐树又有怀念家乡之意。后在槐树旁建一亭台,由亭台四周芝兰香草为亭台取名“芝亭”。武平四年(573年)的某一天,少林寺五位云游僧人云游到此地,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依宿雾弥漫的烟雾山陵,左右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确是一处富甲宝地。夕阳之下,远望亭台,云雾缭绕,百态千姿,亭上好似玉虎相扑,双狮逐斗;亭下好似天女散花,龙凤呈祥。五位僧人断定此风水宝地定会有高人,随奔拥亭上。只见亭中一位老人鹤发童颜,气宇轩昂。忙问:“请问施主,可是此处主人?”张思伯答道:“是也!”不知是和尚听错了声音,还是佛迷心窍,为首的和尚双手合十脱口说道:“寺耶,是也。妙哉,庙哉!”当晚僧人们便与张思伯商议建佛寺一事。张思伯感叹一生从未于佛结缘,今有众僧相求定会做成善事,便答应出资筹建寺院。经过数月大兴土木,一座佛教寺院于武平五年(574年)建成,思伯随机作“佛图碑”一通,嵌入殿壁(此碑现已遗失)。支亭寺创建比嵩山少林寺晚建79年,比开封相国寺晚建19年寺院建成。
当年,张思伯率领两个儿子为当地治水,由于风急浪高,掀翻木船,思伯葬身洪水。其尸体次日才在一高台显露。这一年正是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禁止佛教流传,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寺院废弃,僧人还俗。当地人为保存张思伯新建的寺院,也是为了纪念思伯治水功德,将寺院改为“思伯祠”,命名显露思伯尸体的高台为“露尸台”,高台所在村庄的村名改为“露尸台村”,张思伯曾经治理过的两条水系名为“大郎沟”,“二郎沟”。北周静帝于大象二年(580年)恢复佛教。
到了隋朝,隋文帝崇佛。在思伯祠原址上建“紫亭寺”,取紫气东来之意。唐代,支亭寺中兴,寺址扩大,重建庙堂,香火盛旺,并改“紫亭寺”为“芝庭寺”。延至宋末,元兵侵入中原,寺院被元兵毁成一片废墟。一直到明朝正德五年(1515年),扶沟县城内天宁寺主持广兴的徒弟悟解,率领众弟子在废址上重新修建庙宇,先后建成天王殿、菩萨殿、大佛殿等殿庑二十余间。从此,寺院香火兴旺,僧侣多达五六十人。清嘉庆年间,因“芝”字犯忌讳,把“芝庭寺”改为“支亭寺”,沿用至今。嘉庆二十三年,杜鑑林曾在寺院内开办私塾。民国年间,战火灾荒不断,僧侣逃散、寺院荒废。民国二十七年,由罗兰亭在寺院内开办小学,民国三十三年因日寇犯扶停办。1950年夏,新建完小,1970年发展成支亭中学,1971年招高中2班,1976年停办。1990年支亭中学并入柴岗中学。学校停办后,支亭寺仅存西厢房三间和一颗千年古槐。
1991年,由寺后村唐秀兰率众香客八方集资重建支亭寺。1992年建佛祖殿,1993年建大雄宝殿,1995年建千手观音殿,1998年建天王殿,2000年建钟鼓楼。经过唐秀兰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以及众香客辛勤打理,目前,支亭寺占地43亩,现有大雄宝殿、佛祖殿、千手观音殿,天王殿,三圣殿,菩萨殿等殿庑100余间,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各种塑像200多尊。其中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以及钟鼓楼几栋仿古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在河南同等级别的寺院中首屈一指。
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香客,游人数十万人。特别是每一年的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三古庙会其间更是商贾云集,香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支亭寺现已成为上香祭祀,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