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记疫·湘:普光禅寺古建群--张家界市仅存的永定城遗迹

标签:
张家界普光禅寺古建群张家界白羊古刹张家界市节孝坊张家界市文昌祠张家界市武庙 |
分类: 记疫·鄂湘鲁冀京 |

张家界市普光禅寺古建群包括普光禅寺、文昌祠、两座节孝坊、玉皇阁、高贞观和武庙。普光禅寺等古建因建在白羊山,又称白羊古刹。1984年大修时,新建了大山门。大山门进入后是普光禅寺和文昌祠并峙的二道山门。文昌祠山门非常特出,东西各有一座节孝坊。文昌祠山门不开,其右侧节孝坊右侧有侧门进出,侧门实为武庙角门。普光禅寺二山门进入后为二进院落,一进大雄殿,二进观音殿。武庙有单独的山门。

白羊古刹内古建为明清建筑,其中高贞观经专家考证为宋末明初建筑,为古建群中资历最老的。古建群近些年修缮过,所以大雄殿等建筑看上去簇新。

现代人对张家界市的印象,都来源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然而,曾经的张家界市是“古庸城”、“永定卫城”,是“永定的城、九溪的兵”这句俗语中的盛景,是“小南京、小重庆”称谓中的繁华。

普光禅寺二山门右侧为明代嘉庆年间立的节孝坊。

“嘉庆甲子年冬命下,丙寅秋工竣”。

↓宣统元年建文昌祠,山门建在二座节孝坊中间。


↓文昌祠门右首节孝坊

道光三年立

↓普光禅寺山门
明成祖朱棣为稳固政权,安定边疆,恢复了民族自治的土司政权,
实施“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嘉靖年间的土司抗倭,打通澧水航道河运应运而生,商贸籍此迅速发展,永定卫城顺势空前发展。在抗战时期,永定城因偏安一隅,成了湖湘地区的大后方、乱世中的避风港。1943年,日寇自常德进慈利,止步于永定,可见彼时永定,真真的“永定”。可叹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永定城最后的两座城门被拆毁……

倘若有人想对永定城追思,惟有去明成祖敕名、永乐十一年始建的“江南第一名刹
”--“普光禅寺”了。

↓大雄殿与天王殿间东西对称立有钟鼓楼,别致的是此楼设计成八角攒尖重檐亭子楼,一层为凉亭,二层置钟鼓。

↓普光禅寺古建群命运多舛,尤其是经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冲击后,只有石质建筑还算是囫囵个儿,砖木结构的各大殿堂都经过大修,殿内的塑像也都不是原物,均为1984年启动大修后陆续配置。

↓大雄殿前石栏望柱柱头人物雕刻


↓大雄殿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及民国年间都有修缮。198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又拔专款进行抢救性大修。


↓大雄殿后紧接罗汉殿

↓罗汉殿,建于名观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建。重建时保留了明代原建筑风格。

↓“柱曲梁歪屋不斜”是罗汉殿的看点。
↓罗汉殿与大雄殿两殿之间的过厅被巧妙地利用成“水火池”。

↓罗汉殿天井中空且直通阁楼,阁楼即是圆音楼楼上。

↓罗汉殿内回望大雄殿,大雄殿三世佛身后塑的是三大士--文殊、普贤与观音。

↓罗汉殿北出一抱厦,为圆音楼。入口处置韦陀立像。

↓由韦陀殿进入则是圆音楼,楼中藻井与罗汉殿相通。

↓圆音楼原是藏经楼,供奉二十四诸天。今已不存。


↓下面就是罗汉殿,圆音楼也可以看做是罗汉殿楼上。

↓罗汉殿北、观音殿南的地面上有一龙眼井。

↓观音殿

殿内有佛龛,龛内为木雕观音并善财龙女。

普光禅寺的大雄殿、罗汉殿及圆音楼,与观音殿不在一个台级上。也就是说白羊古刹古建群,是依势就形而建。

↓大雄殿侧影
↓圣旨碑南是文昌祠殿,独立一院。由普光寺一进院东月门进入。

↓文昌殿,不开放。

↓殿前有一方立碑,上有图案,其侧横卧一通咸丰五年破损碑。

↓武庙为清道光二十三年建,有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和寝殿。从高贞观出来,可以进入武庙,于是,鱼和先生的武庙参观是从寝殿开始,山门结束。武庙被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所以殿内只有正殿可观。
备注:图片拍摄时间2021年4月30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