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玩味皖味·淮南:寿县古城之通淝门、靖淮门和宾阳门

标签:
寿县古城通淝门寿县古城靖淮门寿县古城宾阳门寿县古城墙科研价值寿县古城墙文化内涵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鱼去过北京、南京,见识过兴城古城、平遥古城,也看过赣州古城、浚县古城,可甫一见寿县古城,尤其是北门靖淮门和东门宾阳门,着实吃了一惊。这里古城墙的完好度,瓮城的形制,主城门和瓮城门的错开设置,城东城壕以淝水为护城河的设置,真的让鱼惊叹不已。更让鱼错愕的是临水而建的城,竟然不受水患掣肘!

寿县古城位于淮河南岸,北依八公山。寿县古称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此后屡为州郡治所。现存古城墙建于宋朝,历代不断整修。寿县地处皖中,为南北要冲,历来兵家必争。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大将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与南唐激战寿春,在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寿县有一传统糕点“大救驾”就与此役有关。上图为南门通淝门前的春申广场。

古城石基坚砖墙固,周长7147米。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有角楼八所,现均已倒塌。各城门均有内外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外东南两方有护城濠,宽约六十余米;城北淝水环绕,城西为尉升湖(今称寿西湖)。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于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
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平砖砌筑墙垣改用石块垒筑,后来,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
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此段内容来源于通淝门城楼内宣传介绍)


↓站在通淝门城楼往四下瞰。

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高8.3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
(摘自360百科,鱼有删改。)












↓新中国历史上寿县古城墙面临过两次考验,一次是1954年,当时最高水位达25.78米;另一次是1991年,当时最高水位为24.46米,古城的防洪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岿然屹立在暴涨的淝水面前。

↑东门上不仅有“宾阳”石额,还有两次特大洪灾最高水位线警戒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