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进豫·洛阳:朝圣龙门石窟之东山石窟!

标签:
洛阳龙门石窟东区龙门石窟擂鼓台三洞龙门石窟千手千眼观音龙门石窟看经寺龙门石窟香山寺 |
分类: 进豫 |


龙门石窟东山石窟位于伊河东岸香山南段,主要有擂鼓台、万佛沟和看经寺三大区域。洞窟开凿于唐武周及之后。主要洞窟有擂鼓台南北中三洞窟,万佛沟的西方净土变龛、千手千眼观音龛和高平郡王洞,去看经寺崖壁上的卢征造观音菩萨像,看经寺去香山寺路上的二莲花洞等。伊河东岸还有香山寺和白园。鱼和先生在香山寺和白园中二选一,石头剪子布后先生胜出去了香山寺。




“擂鼓台”位于龙门东山的最南端,因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巡幸香山寺,在此置擂鼓司而得名。依崖并列开凿了三座石窟,又称“擂鼓台三洞”。密宗是大乘佛教发展后期与婆罗门教一些教义结合的一个流派,也称“比卢遮那宗”、“真言宗”和“金刚乘”等,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由天竺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传入我国。在龙门石窟中,密宗造像不多,现存的密宗造像基本上都在东山石窟,尤以擂鼓台为最。

↓有关资料说擂鼓台北洞开凿于唐开元六年(718年),这一年是善无畏到长安弘法的第二年。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窟门西向,洞内东壁主尊头带宝冠,胳膊上带臂钏,亦佛亦菩萨的形象通常为毗卢遮那佛。明清时期,毗卢遮那佛通常双手当胸结智拳印以示区别。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的“法身”,西区石窟的卢舍那佛为“报身”
。密宗以“法身佛”毗卢遮那为主佛,传至中原后又被称为“大日如来”。由于风化,毗卢遮那已面部不清,主尊两侧的坐佛则均已残毁。另外介绍上说的洞“前壁两侧窟龛四臂十一面和八臂密教菩萨形象”及“窟门外浮雕一深目高鼻的域外比丘形象”,鱼没有找到。


↓“大万五千佛像龛”,开凿于唐天授年间,洞内中央坛基空缺。正壁上雕刻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双足踏莲花,背后有佛光,据说头像早年被盗。二胁侍菩萨对称侍立主佛两旁,身躯微内倾,拈花扬起的手与轻松下垂的臂,静中有动,是唐代颇有代表性的作品。


↓正壁和南北壁下部,刻着二十五身传法比丘。



介绍上说,在前壁南侧下部还有武周时期所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和《佛说阿弥陀经》等。角度和距离原因,无法拍摄到。

↓擂鼓台南洞开凿时代有资料上说为“唐代天授年间或更靠前些”,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央筑一佛坛,空置。窟内四壁和窟顶上浮雕小坐佛近千尊。这些坐佛一律跏趺坐于莲台之上,上下错开,排列齐整。


↓万佛沟位于擂鼓台的北面,是一条东西向的山沟。沟北佛龛密集,造像众多。资料上说“这里是龙门石窟从盛唐到中、晚唐时期的一个造像中心,大约占了龙门唐代造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下图为党晔洞洞壁上崖的题刻,也是“党晔洞”名字来源。

↓党晔洞外有介绍说明: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称党晔洞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就刻在窟门框两侧,“丁裕”二字十分明显。神王位置靠近窟门。

↓高平郡王洞

高平郡王洞开凿于沟北崖壁的最高处,是万佛沟内最大的一个石窟。高平郡王是武则天的侄子武重规,石窟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后因武重规病卒而缀工。

高平郡王洞窟内平面呈横长方形,四壁环坛。洞内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头部已残;右侧弟子为阿难,头已残;二胁侍菩萨头部均残。五尊造像所坐、立之莲座有莲茎相连,造型新颖别致。莲座下雕有十身坐佛,洞门外雕二力士守护。地面上的孔洞据洞外介绍上说“是用于插佛座的”。






↓高平郡王洞周窟龛


↓卢征造观音菩萨像位于万佛沟沟口北侧的崖坡栈道旁,因龛内有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所刻“救苦观世音菩萨石像铭并序”而得名。

《旧唐书》载,卢征是唐德宗时期的一位官员,两次遭贬,但都能安全返家。其深感此乃观音菩萨的呵护而造此龛。龛内仅雕刻观音立像一座,造像粗犷,不见婀娜姿态。它是龙门石窟中唯一的一座晚唐时期有造像纪年的佛龛。

↓万佛沟内其他窟龛

↓千手千眼观音龛和西方净土变龛在一起,同位于“万佛沟”东端北侧的崖壁上,高平郡王洞继续往东走不远。二者同为浅浮雕,不注意很容易错过。

↓西方净土变佛龛是一方形浅龛,据说这一佛龛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是净土宗的信仰者,《十六观经灵异记》就记述了白居易当年造龛的发愿:“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周边窟




↓看经寺

洞窟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窟门因风化残损很多。中央佛坛上为一圆雕佛像,石窟正壁和南北壁下部的29尊罗汉浮雕造像,自南壁开始,第一位摩诃迦叶,第二位阿难,以后依次为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掬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密多、胁比丘、富那耶奢、马鸣、毗罗长老、龙树、迦那提婆、罗睺罗、僧迦那提、僧迦耶舍、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槃陀、祖摩拿罗、鹤勒那、师子比丘、舍那婆斯、优婆掘、须婆密、僧迦罗叉,直到最后一位菩提达摩。洞内窟顶环绕莲花藻井雕刻着六身飞天。

看经寺是龙门石窟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 ,“窟内罗汉造像精美、生动传神,对研究我国唐代高浮雕艺术、僧侣服饰、法器和禅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看经寺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各9身),这些罗汉大都有成年男子高,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或身着袈裟,或袒露右肩,或半裸上身,手持念珠、香炉、经盒、锡杖、莲花等物。29尊罗汉年龄、相貌、神态各不相同,这些罗汉似乎正在进行一场佛教付法仪式,表情也非常生动传神,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僧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从南壁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向观赏,看到的依次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堂弟阿难,最后为菩提达摩,共29代。其中,达摩为西土禅宗第二十九祖,因曾在嵩山少林寺达摩洞中面壁九年,又被称为中土禅宗第一祖。(摘自360文档)


















值得一提的是,在29尊罗汉像中,南壁第一尊摩诃迦叶的雕像曾于1935年前后被盗,如今你仍能看到盗凿后留下的空白。几十年来,“他”漂泊海外,几经周转,多次拍卖,先英国,后美国,再到加拿大。2001年4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考证发现这是龙门石窟看经寺的造像后,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送回我国,才使“他”得以重归故里。(摘自360文档)

↓窟顶刻有龙门石窟最大的阴刻莲花藻井,莲花直径超过4米,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另外在窟内放置有宋代圆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像外,还有一些莲花供养菩萨。



↓洞窟门外壁上的记游题刻

↓看经寺至香山寺路上窟龛


↓二莲花洞洞口介绍说:龙门唐代洞窟,是一组同一规划而开凿的双窟,南北二洞形制相同,穹隆顶,窟顶雕有一莲花,马蹄形平面,三壁三坛式造像。

其中一洞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主佛为阿弥陀佛,手施降魔印;另一洞空置。窟顶莲花醒目。


↓观卢舍那大佛最佳处。

↓由这里去香山寺一路,路旁有高僧石雕组。

新建的大雄殿为高台建筑。台下为九老堂。


白居易与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负、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公”。

↓新建的武则天驾幸端坐所--石楼
石楼墙基往香山寺出口方向去的还有一通石碑,无法辩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