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进豫·洛阳:偃师唐恭陵--未被盗掘的中原第一大唐代皇陵!

标签:
偃师唐恭陵偃师太子坟偃师哀皇后陵唐恭陵神道石刻唐高宗《睿德纪》碑 |
分类: 进豫 |



大唐恭陵是初唐"号墓为陵"规制下一处完整实例。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孝敬皇帝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哀皇后裴氏(李弘太子妃,裴居道之女),俗称娘娘冢。两冢位置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两冢都呈长方覆斗形,现存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顶部东西46米,南北50米,残高22米。陵冢封土为高粘度红褐色生土夯筑而成,坚硬密实,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其高度仍仅损失5米。皇后冢距太子冢约50米,底部方锥形,长宽50米,上半部呈圆形,残高13米。恭陵四周本夯筑围墙,每面围墙中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筑双阙,四隅角筑角楼。如今围墙已不复存在,四隅角楼遗址残存,门外双阙之南设有御道,其两侧列置大型石刻。(摘自360百科)

↓唐恭陵内的哀皇后陵。

李弘死后,其妃裴氏不久抑郁而终,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1998年1月21日夜发生被盗掘事件。哀皇后墓室内多达61件文物被盗。1998年2月15日唐恭陵陪葬墓被盗案破获,失窃文物如数追回。此后,陵区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加强巡逻和防护,在陵区封土堆周围安装摄像头,在陵区地下埋藏了地震波监测系统,在封土堆的最高点加盖巡逻办公室,组建专业护陵队伍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下组图就是追回的部分文物图片。

哀皇后陵被盗的文物有彩绘陶俑、瓷壶、瓷罐等。“由于这些国宝出土于壁龛之中,属于悬坑出土,釉面未受土壤、水渍侵蚀,固釉面光洁如新,保存完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唐恭陵被盗文物进行了司法鉴定。鉴定结果这批文物壹级文物19件,包括彩绘骑马女俑、彩绘骑马男俑、彩绘骑马男俑、彩绘迎风骑马男俑、彩绘骑马男俑、彩绘骑马男胡俑、蓝釉净瓶、蓝釉钵、蓝釉双龙尊、蓝釉灯、蓝釉唾盂、蓝釉三足罐、蓝釉四系罐、黄釉唾盂、黄釉双龙尊、黄釉带盖三足罐、蓝釉四系罐、蓝釉盆、蓝釉葫芦瓶。贰级文物29件,叁级文物11件。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这批文物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石望柱1对,距南神门300米,通高约6.50米,由基座、柱身和莲花顶三部分构成。基座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东西2.14米,南北2.30米,裸露地面高0.9米;上层东西1.58米,南北1.7米,高0.8米。其上雕置覆盆莲花础,高0.12米,直径1.5米。莲花础上竖八棱形石柱,高3.75米,径0.85米,各面向上收刹,素面无纹。柱顶压八边形顶盖,上置仰莲托摩尼珠。(摘自景区说明介绍)






↓翁仲共3对,第一对位于天马北43米处,石人南北之间相距32米。恭陵石人高2.73-3.30米,衣冠服饰与咸阳杨氏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的石人大体相同。头戴平巾帻冠,身穿宽袖袍,内著长裙,外着裲裆,腰束宽带,足蹬云头靴,双手握剑举于胸前,挺胸侍立于仰覆莲花座上,其下为方形基座,长1.5-1.53米,宽1.50-1.56米,高0.56-0.90米,莲台高0.30-0.44米。从装束来看,应为直阁将军、殿中将军或侍郎。(摘自景区说明介绍)











↓石立狮1对,位于陵园南神门外双阙南10米处,左右分置,相距54米。两狮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跃之态。东边雄狮高2.64米,狮头较大,昂首前视,小耳,犬齿外露,下颚三绺须毛,颈后鬃毛卷曲成螺状,胸肌丰健,前肢略直立,后肢略屈作前驱状,两腿间有明显的性别标志,长尾向右甩出达于腹部,四肢与石板相连,腹下镂空。西边雌狮高2.40米,形体与雄狮基本相同,惟长尾向左甩出,腿际间无性别标志。石狮基座分两层,下层长2.76米,宽1.75米,高0.45米;上层长2.22米,宽1.34米,高0.55米;石板长2.01米,宽0.98米,厚0.27米。帝陵四门置石狮始于恭陵。(摘自景区说明介绍)




↓现存石像生中,有三对蹲狮,分置陵园东、西、北三门之外,其神态、形状、大小均基本一致。蹲狮高2.30米,昂首前视,前肢斜撑,头颈鬃毛卷曲,颚下三绺须毛,长尾甩于左腋下,形态雄劲,造型逼真。狮皆蹲踞于三层长方石座上,上层础座与狮相连,长1.89米,宽1.17米,高0.25米;中层基座长2.07米,宽1.35米,高0.70米;下层基座长2.60米,宽1.75米,高1.0米。在北神门外东侧蹲狮左臀部有宋人到此一游的题记。(摘自景区说明介绍)


↑坐狮唯独南神门没有,所以无缘一见。只好借景区介绍中的图片贴图于此。

登上封土堆,鱼开始胡思乱想。忽而晚唐许浑的《金陵怀古》,忽而清人石天基的《莫愁诗》。



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来访,顺致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