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进豫·洛阳:朝圣白马寺(上)一座白马寺,半部佛教史!
 (2019-11-28 13:24:23)
	
			
					(2019-11-28 13:24:23)		| 标签: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六景白马寺齐云塔院白马寺狄梁公墓杂谈 | 分类: 进豫 |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基督徒老舍的 这首咏《白马寺》发表于1939年11月《弹花》第三卷第一期。老舍何时到过白马寺,鱼猜想大概在1937年8月再次到齐鲁大学任教,同年11月去武汉这一时段。从那以后到本诗作发表老舍只是于1938年7月,随文协由武汉西迁至重庆。 

白马寺的历史几乎就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所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三言两语无法说尽,所以鱼在下集借助白马寺法宝阁一楼布展的“白马寺春秋”,梳理一下。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说,始于清康熙年间白马寺住持如琇和尚,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
。这六景分别是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 

白马寺中轴线上五大殿加上东西厢房形成的四进院,基本上是明嘉靖三十五年重建的规制。寺院西侧为新扩建部分,其中1995年建成的泰佛殿是年代最早的。白马寺山门外东行二百米左右有齐云塔院,除了齐云塔外,还新建了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并整饬了狄梁公墓。如今的白马寺面积已经是明朝复建时候的六倍以上。

天王殿明代改建,此殿原是白马寺山门。现在的白马寺山门为明嘉靖三十四重建时候建的。

四大天王,清代泥塑。


清代金漆楠木雕佛龛。龛中弥勒坐像。鱼发现此像与介绍上不符,“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不知原来那尊被放到何处! 

金刚杵朝天的韦陀立像,明代泥塑?


↓在天王殿至大佛殿之间,有碑楼两座,内竖明嘉靖三十五年立《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和清康熙五十五年立的《重修释源大白马寺殿宇碑记》。

《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由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立。黄锦,洛阳龙虎滩人,宦官历史上少有的循吏。且不说明世宗称他为“黄伴”,准许其在宫中乘马与肩舆;也不必说世宗派他修筑生父的陵墓显陵和旧邸的龙飞殿,参与三次检阅营兵并与司法部门官员一同审判罪囚及与勋臣及司法官员前往处理楚世子犯大逆;更不必说,世宗崇信道教,晚年常住在西内,是黄锦把他请回乾清宫。世宗去世,黄锦与大学士徐阶等迎裕王朱载垕入嗣帝位;就单说,洛阳东关石桥的修建,此桥是黄锦提出并捐资,由其弟黄子铠负责,“募役寓赈”建成。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黄锦主持重修白马寺,修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使"天王有殿"、"钟鼓有楼",东边建礼贤堂、庖厢,西边建演法堂、庖厢,新建僧舍120间;清凉台上修建毗卢殿及左右配殿,共占地62亩,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摘自白马寺官方网站)


大佛殿内须弥座上有主尊三身,一佛二菩萨,介绍上说为释迦三尊,是明代泥塑。鱼有点困惑。释迦三尊即华严三圣,那么主尊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密宗的大日如来),不会有二弟子阿南迦叶陪侍。还有介绍上说有两供养人像,鱼没看到。

↓大佛殿后有倒坐观音悬塑。

寺院介绍只介绍了倒坐观音的来历,没有说明观音像塑造年代。 

↓大佛殿北是大雄殿。介绍上说大雄殿为元代建筑,大殿内的三世佛、二护法和十八罗汉是国内仅有的一套元代夹纻像。这二十三身加上天王殿的原夹纻弥勒像,系1973年从北京大能仁寺调拨来的,同时调拨来的还有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内的全部文物。如今这些文物成了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说到这批珍贵的佛像来源,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1973年来华访问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笃信佛教的他要访问白马寺,而此时的白马寺已被W&G破坏殆尽,其中砸烂元明清佛像91尊,焚毁佛经55884卷,僧人强令还俗,寺院已作为市直属机关的“斗改批”现场。赵朴初建议从故宫调拨佛像法器充实,周拍板并责令洛阳市政府修复白马寺。于是慈宁宫大佛堂及其配殿内的佛龛、供器等1200件文物悉数运抵白马寺。 

夹纻干漆工艺始于战国,隋唐鼎盛。宋以降式微,后渐渐失传。 

元代夹纻十八罗汉,角度原因,只照了十六罗汉。

↓大雄殿殿门外东侧墙壁上嵌有一方北宋碑刻。

↓大宋元祐五年《摩腾入汉灵异记》。




元代泥塑伽蓝菩萨韦力天将。伽蓝菩萨供奉始于唐宋,印度佛教中,护持佛法的国王被尊为伽蓝菩萨,常见的为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佛教被中国化后,常以关羽为伽蓝菩萨。这个韦力菩萨还真少见。

↓大雄殿北为接引殿,白马寺五大殿中规模最小,也是重建年代最晚的一座大殿。

原接引殿称作立佛殿, 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军焚烧。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  

↓殿内须弥台上供奉清代泥塑西方三圣。

↓接引殿外的光绪九年(1883年)立的《重修、金妆神像并油饰序》(下图右)和《万善同归》功德碑。

↓宣统二年(1910年)立的《重修毗卢殿碑记》(下图左)和《重修、金妆神像并油饰序》。此四碑所立人皆为“老师朱彭氏暨子修”。

接引殿北,就是清凉台。据说清凉台是汉明帝幼年避暑和读书处,后来汉明帝在此筑精舍供天竺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二十四章经》就是在此译出,汉桓帝时,安息国高僧安士高又在此处译出佛经95部150卷。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文化始于清凉台!

↓清凉台上为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

清凉台上的毗卢阁,明代重建,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曾重修过。

毗卢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左右陪侍为文殊普贤。正统的华严三圣。

三尊为清代泥塑。 

↓殿内千佛为善业泥像。

↓清凉台除了毗卢殿外,还有东西配殿和廊庑。

↓西配殿内奉摄摩腾,东配殿是竺法兰。

在西配殿外墙壁上嵌有二方碑刻。一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辉源县石琇题刻的《白马寺六景有序》(见下图)。

↓东配殿竺法兰殿门外南侧壁间也嵌有两方碑刻,一为如琇和尚的《白马寺六景》。 

↓另一方为康熙癸巳年(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雲露、扶莙甫题刻的《XX白马寺六景》。

清凉台上东西配殿前各有两通碑,其中有一通《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见下图右)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如琇和尚撰文仿照断文碑的格式立。此碑高约3米,碑文上下分为七段,人称清代断文碑。断文碑,并非因为碑身断裂,而是因为碑文书写格式不是自上而下通写,而是将碑横向划分成几段用短行书写,乍一看文字如断开了一样。“白马寺六景”之一的断文碑并不是如琇和尚后置的这通,而是位于白马寺山门内西侧那通半截古碑。 



清凉台东西两侧新建了藏经阁和法宝阁。清凉台西侧有唐代遗留的柱础遗迹。至此白马寺六景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鱼只介绍了清凉台和半个断文碑。现在去寻那半个断文碑。 

白马寺山门内的西南方,有通半截碑身、碑文无法辨识的古碑。据说着就是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碑刻的、白马寺六景之一的断文碑。元代学者廼贤(一说纳新)撰文的《河朔访古记》中载白马寺“有三藏赞碑一通,撰文、书篆皆宋真宗御制也。又有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碑一通”。清顺治年间学者黄叔璥撰的《中州金石考》也提到过此碑。随后,乾隆年间学者毕沅所撰的《中州金石记》中说苏碑,已断为两截,字迹磨灭,然碑文中尚能看到“驮经之地”、“招提之始”等字样。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王昶的《金石萃编·重修西京白马寺记》载:“碑高一丈四尺,广五尺八寸,二十行,行五十五至五十七字,行书,在洛阳。”又按“此碑文几八百字,而泐其半,赖《河南通志》河南府白马寺条下全载此文,今取以互校旁证补足,碑泐其岁月,志亦不载。”断文碑存在过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半截碑无法确定。断文碑碑文内容大致为北宋淳化二年,天下大旱,宋太宗派人到白马寺腾兰墓祈雨。次年即公元992年粮食大丰收,他下诏重修白马寺,并让翰林学士苏易简撰《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勒石立寺内记之。 


白马寺山门内东南、西南角为腾兰墓。

围墙下,翠柏中,各有一座青石围砌起来的圆冢。 

东边圆冢的墓碑上刻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圆冢的墓碑上刻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启道”、“开教”,是后世对两位高僧最精当的评价。


白马寺六景之焚经台,是一处重要古迹,见于白马寺的历代古碑中。如明代嘉靖三十五年的《重修白马寺塔记》碑文中,“寺创于汉明帝时,西僧摄摩腾、竺法兰焚经台在焉”;清康熙五十二年如琇和尚撰文的《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碑:“尔时惟佛经不坏,且有神光五色见火中,至今焚经台尚存。”可是鱼只在法宝阁内“白马寺春秋”展中见过图片。图片上荒凉的夯土丘旁立有一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白马寺住持德浩和尚勒石的《东汉释道焚经台》碑,照片上没有标注出地点也没有说明文字介绍该地点。洛阳网有篇文章则点明这个地点就是白马寺南边的陇海铁路旁那两座夯土丘。


↓齐云塔院下午五点半就要关闭,鱼和先生紧赶慢赶。也就二百米的路,然后上上下下进入塔院。

白马寺六景之齐云塔,齐云塔塔名来自如琇和尚。此塔本名释迦舍利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现塔为金大定年间重建。


↓齐云塔前四通碑,两通现代的,为1991年立《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和功德碑。



齐云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通高35米,13层。塔的底部为正方形的束腰须弥座,
塔身周长最大处在塔的中腰,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由下至上略呈抛物线状,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摘自360文档)


↓狄梁公墓。考古工作者认为此墓为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理由是,薛怀义生前被封过梁国公;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鱼再加上一点,狄仁杰对佛教大行其道表示警戒,曾劝谏武则天不要赴胡僧葬佛舍利仪式、不要斥巨资造佛像。此外,鱼还有话要说,唐代封“梁国公”者不下三人,包括唐四大贤相之一、陕州硖石人姚崇,也被唐玄宗封为“梁国公”。

↓狄梁公墓为一圆形土丘。土丘前有2012年6月立碑“大唐名相狄梁公墓”。狄梁公墓前有碑亭两座,里面各竖一碑。

其中《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碑甚为奇特。一面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字迹遒劲。左侧有小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吉日重立”。 

↓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