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进豫·焦作:武陟嘉应观--四渎称宗第一观!

标签:
武陟嘉应观杂谈 |
分类: 进豫 |

黄河,奔腾迂回万余里,滋养两岸民生的同时也造成无尽灾难,尤其是到了被称作“悬河头、百川口”武陟。武陟与桃花峪隔河相望,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因黄河自武陟而下,地势平旷,黄河河道变迁无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曾载:北宋之前,黄河从武陟“折北而流”,延伸入海;金代初年到清咸丰初年这段时间,武陟以下形成多股并流,夺淮入海;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改道,形成新河道至今。据统计,黄河决口千次,其中在武陟境内就不下百次。

雍正元年(1723年),黄河继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四次决口后再度于武陟马家营决口,洪水淹津奔京。雍正皇帝任陈鹏年为河道总督,与牛钮、齐苏勒领兵堵口、修坝。口堵坝成,雍正下旨修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的嘉应观。齐苏勒领命督御匠仿故宫,历时四载建成这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嘉应观”。
在雍正祭告河神文中“黄河”被尊为“四渎称宗”,祭祀黄河河神的嘉应观顺理成章为江河神之首--第一观。这也是嘉应观,被称为“庙宫”和“黄河龙王庙”的原因。嘉应观主要建筑山门、御碑亭、东西龙王殿(治河功臣殿)、中大殿、雷公殿、电母殿、禹王阁、风神殿和雨神殿等,东西跨院分别为河道衙署、道台衙署,规模宏大。


由上图介绍中得知,嘉应观耗银288万两,这个数目是当时国库库银的四分之一强!诚如雍正字字情真意切的祭黄河河神一文中说到那样,建嘉应观,是告河神,慰藉与水患出生入死的治水功臣。水患平,社稷安!

山门券门东西各有一半圆形假窗。
御碑亭东有棵古槐,枝丫繁茂却垂地生长,人送美名“五体投地槐”。

这三方画像砖像是仿品。


严殿至中大殿月台有“风水台”直通。这里还是嘉应观祭神表演场地。每天上午十点准时演出。

中大殿前廊柱上有副楹联:奇人奇事奇碑奇亭奇殿奇树留胜迹,万里黄河一奇观;治河治水治国治家治世治心为民生,千古华夏众英雄。

今人撰写的联,囊括嘉应观历史和风物,也将嘉应观景致逐一罗列其间。

中大殿前有雍正二年款的铜香炉。

中大殿内供奉的是嘉应观的第一任道长牛钮和治河功臣“栗大王”栗毓美、黄守才、朱之锡及明太祖封“金龙四大王”谢绪。据记载,康熙六十年黄河在武陟詹家店、马家营、魏家口同时决口,康熙帝任牛钮为左副督御使与四皇子胤禛同至武陟治河。嘉应观落成后,雍正任命牛钮为嘉应观第一任主持,并赐道号“润毓”。值得玩味的是当年嘉应观内除了禹王阁楼上有檀香木雕大禹神像外,各殿宇内都是祭祀牌位,如今一律成了神像。

大殿顶棚的65幅彩绘,由33只凤32条龙组合而成……六十五幅彩绘龙凤图是现今我国境内仅存的六十五幅纯满族风格的彩绘,特点是每一幅图的龙凤姿态各异,色彩艳丽,并且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完整如新……“洽德敷仁”匾额,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五年闰三月初一第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到嘉应观祭祀河神时亲笔御书原件,为表扬历代治河功臣的精神,为激励后人奋勇向前,雍正皇帝亲笔题写了这块匾额……表扬治河功臣把自己的道德仁义像清风细雨一样铺散在人间,泽被后世百姓,世世代代百姓将永远记住这些功臣的意思。(摘自嘉应观网站)
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发配新疆的林则徐临危受命任河道总督,堵口治黄。





禹王阁东西两侧为风神殿和雨神殿。

在嘉应观往南六公里处,为新中国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渠址,当年这项工程指挥部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