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粤闽纪行·闽:莆田--南山广化寺、宁海桥

标签:
莆田南山广化寺释迦文佛塔莆田宁海桥莆田宁海桥石将军新浪鱼在在藻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本文出镜的主角,它们都有悠久历史,都有着相似遭际--几毁几建。然,现状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莆田广化寺也叫南山广化寺,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号称八闽第一名刹的它,遭逢数度兴盛数度荒废。广化寺现在的寺院格局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形成,只有一座现存建筑为那时募建。其余建筑都是1933年往后不断扩建和改建的。随着近两年寺南南湖公园的升级改造,这座千年古刹借机焕发出蓬勃生机。广化寺中尚有宋代遗物--寺南运河畔的释迦文佛塔和天王殿前的两座石经幢,它们的存在佐证着广化寺曾有过的辉煌。莆田有座名为宁海桥的古桥,这座始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古桥随后经历五毁五建。现存古桥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花费十五年之功建成的。古桥现状看着让人揪心,它的身躯上立着一座水泥路面的公路桥。若不是桥头的守护神还在坚守岗位,你怎么也不会把它视为有几百年历史的古石桥。

南山广化寺寺南有南湖公园,寺北有凤凰山,风景秀丽。

莆田广化寺,又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城南凤凰山麓。凤凰山别称南山、莆山,是莆田文化的发祥地和宗教圣地。莆田民间有“未有兴化,先有广化;未有广化,先有文化。”之说。晋永嘉年间,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脚下、南湖侧畔开辟书堂,授徒讲学。开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先河,从此莆田人文蔚起,赢得"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称和"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雅誉。三兄弟被敬称为"南湖三先生"。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郑露三兄弟将讲学之所,献于金仙禅师(即开山祖师)取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589年),经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朝景云二年(711年),住持志彦法师奉诏入宫,
睿宗赐金仙寺寺名“灵岩寺”,灵岩寺遂为闽东第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光宗赐额广化寺,并修缮庙宇。979年,宋政府在莆田设置地方政府“兴化军”,凤凰山佛寺盛极一时,有2寺、10院、120庵之多。
那时的广化寺建筑雄伟,所属庵堂庙院众多,僧尼千余人。 (摘自百度,鱼有改动。)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广化寺毁于战火。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年-1424年)陆续得到重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广化寺遭倭寇侵扰,再次化作焦土。以后的历任住持相继修复。
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才完全恢复。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镇守福建兴泉等处总兵王万祥见广化寺年久失修,捐俸进行了维修,并将法海寺、小南山庵并入今广化寺,使寺庙规模扩大。并刻石立碑记之,至今碑仍保存在寺内。后又常年失修。咸丰同治年间台风,广化寺夷再度荒废。光绪十六年(1890年),善和法师住持募建重修,形成今天寺庙的格局。(摘自百度,鱼有改动。)

广化寺般若门和解脱门附近各有一座宝箧印石塔。这两座宝箧印塔分别刻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鱼推测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化寺复建时建造。

莆田广化寺的释迦文佛塔太有名望了,鱼和先生进入山门后即从东侧的般若门寻塔而去。



甫一见释迦文佛塔,鱼的魂儿即被勾走。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塔啊?!须弥座的栏杆竟然是海水卷云纹的矮墙!塔一层东门额上竟然镌刻“皇帝万岁”!塔檐下两层叠涩竟然全用巨石仿砖且上镌浮雕!而且每一面叠涩出挑的浮雕图案竟然对称有双身飞天!



释迦文佛塔俗称广化寺塔。据塔门旁游人登塔题刻推算,当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造型古朴,刻工精巧。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为辉绿岩石构筑,五层八角形,仿木构楼阁式建筑。通高28.20米。须弥座八面束腰,高80厘米,腰间浮雕狮子滚珠和花卉,转角浮雕侏儒。南面正中砌石阶5级通塔身,阶两旁各置望柱一对及海水卷云纹栏板。回廊栏板浮雕云水纹。第1层塔身直径10.50米,第5层直径7.64米。第1层东、西两面开门,其余设佛龛,门龛两旁浮雕罗汉。第
2~5
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门旁浮雕金刚武士,龛旁浮雕观音菩萨。各层出檐1米。绮柱瓜楞形,柱顶斗栱作双杪三下昂。檐下各出两层叠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仙以及花卉等图纹。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宽敞明亮。第5层内顶为四组叠涩结构的八角藻井。逐层砌筑台阶,可攀登塔顶。(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地震。“初九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次,郡城尤甚……”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大地震,也是中国东南部迄今为止唯一的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福建省南部的南日岛海外(119.5E,25.0N
莆田乌丘海域),受其影响,莆田和泉州为最。这次地震波及浙江省、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许多县、市,甚至广西桂林、安徽铜陵、湖南陵零、上海等地。
(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此塔在这次大地震中完好无损!感谢当年工匠,设计合理,施工严谨!那次地震过后,广化寺成为废墟。


天王殿平台围栏处有一对石狮,温顺憨厚的样子,像明代石狮。


天王殿前平台广场东西有两座石经幢,很明显后世补修过。

两经幢为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呈五层八角形,一座无铭文,另一座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以及捐金助建者的姓名等,是研究梵文汉译与莆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说天王殿前两座石经幢原址在释迦文佛塔旁的普门寺,该寺还是唐末御史黄韬所建的“东峰书堂”故址。 普门寺现已毁。


天王殿为1933年重修,抱鼓石和石柱等石材为旧物利用。


大雄宝殿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住持善和法师募建,原建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大殿,毁于咸丰、同治年间的台风。



广化寺后山西侧有祖师塔,化身窑和海会塔。海会,意为海纳百川,广收众流。海会塔也是普同塔的别称,为众僧纳骨之石塔且多为五轮塔。广化寺却很特殊,专门为信众设置。塔前刻“海会塔”文字,塔后有盖可随开纳骨。海会塔东有广化寺祖师塔,中间是圆公上人舍利塔,其西侧为圆禅和尚舍利塔,其东为观空和尚舍利塔。三位皆为广化寺重兴鞠躬尽瘁。尤其是圆公上人,1979年至1987年在广化寺任住持。

广化寺后山山泉清流,古松参天。

祖师殿,位于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之间的西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修。内奉祠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位于东部的伽蓝殿与它对视。

东罗汉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建。在三摩地和天王殿之间的东庑,与钟楼同在一侧。位于堂内罗汉像也是同一时期塑造。被视为广化寺三宝之一。这些罗汉坐像均高1.5米,面谱、服饰为印度式,神态各异。不失为精品。能看到这些精美罗汉像要感谢般若门宝箧印塔附近的义工师兄,在她的指点下,先生与东罗汉堂看护师兄沟通,我们才入内一观。

钟楼外游客止步的告示,大门紧闭。广化寺三宝之锻造钟,神龙不见首尾。

宁海桥,桥北一侧有石墩,看来是禁止大货通行。桥北还有当年大桥始建募建者僧越浦所在寺院龟山寺的下院吉祥寺。
吉祥寺新近完成了扩建,过于簇新的外观让鱼和先生谁都没想用相机拍摄几张照片。鱼只拍了位于桥西侧的区文保碑,和吉祥寺旧址石敢当“南无大方广佛”。

宁海桥桥北的石将军一文一武,文将低眉敛目沉思,武将腆肚圆睁一脸志得意满。

宁海桥真身被掩盖在公路桥下,公路桥的桥墩直接接在宁海桥船形桥墩上,原宁海桥桥身被这些公路桥桥墩截断,如同楔入肉身的长钉子,看着让人揪心不已。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入海口,南北走向。木兰溪下游把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南岸为宁海(今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岸为涵江(今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
因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
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网上资料说石将军只有两尊,为明代遗存。可鱼看到桥北桥南都有,且风格统一。桥南的两位石将军面部表情较为正统,西侧这位右手抬起至前胸,做出一个很像数字七的手势,不知是何用意?

桥南东侧有碑三通,一通1963年立的省保碑,一通1964年立的《宁海桥武士石像碑》,一通1984年立《修复宁海桥武士像碑》。


桥南西侧可以下到宁海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