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粤闽纪行·闽:九日山--拜宋代石佛;看宋元明清各朝文官武将骚客贤士如何晒字。

标签:
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九日山延福寺九日山昭惠庙九日山祈风石刻展示厅粤闽纪行闽杂谈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九日山因为有南宋时期的十方祈风石刻而闻名遐迩,其实游九日山收获不止这些。九日山的宋代大石佛同样大名鼎鼎,复建的延福寺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新建的九日山石刻历史展示中心更是将祈风石刻存在的历史价值梳理得清清楚楚。如果再加上延福寺东的昭惠庙和北峰新晋佛寺,九日山一游非一上午时光不能尽兴。鱼和先生九日山之游,还是在雨中开始……

延福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复建。寺内不能进入九日山景区,九日山景区单独收费,自开一门。
延福寺乃泉州最早的佛寺,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潜修译经。泉博中的那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九日山刻石,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延福寺寺名匾额看着像弘一法师字体,大殿门外有一力士石刻,没看到新浪博友热热2013年发文中的石塔。殿内的“大雄宝殿”木匾有南安潘文敬书落款。
九日山有三峰--北峰、东峰和西峰。祈风石刻分布在东、西两峰,东峰两方,西峰八方。一共十方石刻,鱼只找到九方。雨天拍摄效果一般,好在展示中心清晰的图片资料,鱼做了编辑,大家看着能容易些。

这里就是九日山东峰,说是山峰在鱼看来不过是几块巨石堆积的石头山。石刻集中,鱼能找到的十几方。


廓然亭在东峰西北,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复建。


西峰与东峰相较如庞然巨物,这里石刻至少有二十多方!

上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勒石,也是九日山石刻中最年轻的一方。


上图为石刻原址拍摄图,下图为展示中心内资料图片。








上图中资料上介绍的这方石刻,鱼漏拍了。


九日山石刻除了南宋石刻外,还有元明清各时期石刻。细细品味后,鱼发觉字怎么越刻越不耐看!

下图为清乾隆年间马负书亲题的“九日山”石刻,另外两方为元至正年间石刻。其中有一方有“……岁月云高昌偰玉立世王父题”(下组图右下)

全山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是清·乾隆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上有附记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息,考之山僧,谓世远凐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马负书》)(摘自百度)


离开西峰石刻群前往石佛亭,沿途有不少石刻。其中落款为元代三山(福州)方麟书“如此江山”(下组图左上)很吸引眼球。


秦君亭(见上图右),唐诗人会稽人秦系曾在此隐居,后人建亭纪念。原亭早毁,此亭为1990年复建的。



西峰绝顶有座石亭,亭里有一尊天然岩石琢成的大石佛,高7.5米,肩宽1.85米,袒胸盘坐于莲花座上,气势雄浑,为北宋郡守陈洪进为禳压火灾,于乾德三年(965年)倡镌,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进》)(摘自百度)

阿弥陀佛!


康熙年间南岸知府李延基建的石亭,并刻字“洞天别现”。原匾额不在,现存为后世模题。


石佛亭周边有几通碑记和几方石刻,当年曾有僧人在此守护石佛。


《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记》(上左)碑是为“神明郡守”程秀民而立。在此碑附近与一眺石即翻经台附近有新修的小庙一座,想必供奉的就是这位“神明郡守”程秀民。





石佛亭下首有石亭,前有一天然石平台,登台可:“东望清源,南眺紫帽,左襟丰州,下临金溪” 。石平台两侧有两石如同门神,其中刻“一眺石”。当年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石头上有棋盘,据说是宋人刻制。

在九日山眺望金溪,连日降雨已将河水搞得黄浊无比。

佛喦塔形制古朴,它矗立的岩石叫无等岩。
佛喦塔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纪念塔,通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左右,高0.8米,作二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自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南面楷书阴刻“佛喦(岩)塔”三字,字径10×10厘米左右。塔顶有六角形挑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两层,形制古朴,唯基座为后人重修。(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龙眼树



九日山祈风石刻历史展示厅不大,两个展室。游山览石刻后到此一观,获益匪浅。









展示中心还有少量文物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