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粤闽纪行·闽:晋江龙山寺、镇南宫、西资岩造像和崇义庙

标签:
晋江龙山寺晋江镇南宫晋江西资岩造像明末塘东理学家蔡鼎晋江塘东崇义庙杂谈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晋江除了安平桥,鱼和先生还游了龙山寺、南天禅寺和西资岩。安海龙山寺与泉州开元寺齐名。南天禅寺和西资岩以南宋造像闻名。先生是根据1981年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制定的出游计划,遗憾的是先生导航出错,所谓的南天禅寺只不过是镇南宫!事已至此只能匆匆看过。这四地儿用了一上午时间。

龙山寺山门为石坊门,正面刻着“龙山古地”,背面刻着“天竺钟梵”。“龙山古地”落款为康熙癸酉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颜克英书和民国乙酉季(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冬颜昌铭、颜昌龄重修。“天竺钟梵”落款为康熙癸酉年施韬(施琅将军之侄)重建。坊柱上有楹联:慈云覆尽三千界,宝刹重光第一门,此联为邑人道光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庄俊元撰写。庄俊元书法精湛,精楹联,龙山寺内还有几副楹联由他撰写。除此之外,鱼和先生后来所到的泉州开元寺、元妙古观和清源山瑞像岩都看到此人留玉。

石坊山门正对着钟楼。钟楼和与之对峙的鼓楼形成龙山寺内山门。钟楼墙壁中嵌有两方碑刻(见上图左下)一方明万历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苏琰书“龙山宝地”,一方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冬十月吉日颜仪凤勒石的《安平镇龙山寺重興碑记》。这方碑刻内容记载,龙山寺X(始)隋。《晋江县志》载,龙山寺为隋皇泰年间(618---619年)建,明天启年间苏琰重修。

龙山寺内有一通清道光五年(1825年)立《重修碑记》(上组图上中),碑文记载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后大殿重建事宜,且罗列出捐资人及捐资额。施琅后人和安平桥建造者黄护后人均在名列中。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1982年列入晋江县文保单位,1991年列入福建省省保单位,2013年晋级国保单位。国保碑碑文,落实龙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后期,木雕千手观音为明代木雕,而不是坊间传说的东汉木雕观音,隋代建寺奉祠。

石坊山门与钟鼓楼形成的内山门间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前埕,即小广场。乃轿马停放处。现在变成烧香拜佛处。

安海龙山寺有三宝,鼓楼里的鼓、普现殿即正殿里的木雕千手观音和正殿中的道光年间石雕龙柱。鼓楼里的鼓据说是用木雕千手观音余下木料做的鼓身。鱼进了钟楼没进鼓楼。钟鼓楼外石夹柱有题刻“大清嘉庆乙亥年葭月立”,石门额也有“公元一九八二年壬戌岁立”题刻。鱼猜想头一个时间为内山门建制时间,第二个时间为龙山寺修缮时间。

上图左下图为正殿内盘龙柱下部。抱鼓石人像头部被砍掉。

前殿东西石雕窗有题刻:“道光甲午年大吕月敬立”,“住山比丘信众募缘重建”。

“龙山禅寺”匾(见下图)落款为道光乙未岁黄人彦敬书,岁次辛酉年孟秋四方善信重修。


前殿内有四大护法天王。


前殿与正殿间有天井,东西两侧有两庑,内有碑刻。其中两方《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见下图),一方刻于佛历2529年,换算一下为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另一方为1983年。都是功德碑。


上组图为两庑全景,下二图为东西两庑全貌。

西廊(见上图)供奉达摩祖师,龛前楹联“密示不传之指,元空无性之心”。东廊供奉伽蓝(见下图),龛前楹联“依法为家镇安海,护持寺事守龙山”。上图和下图还可窥正殿前蟠龙柱一斑。


上图为在拜亭看前殿。下图为正殿前拜亭。

拜亭石柱楹联:龙势起罗裳,特开宝宇;山峰屏紫帽,永护琳宫。


正殿正中佛龛内供奉龙山寺镇寺之宝--千手观音立像,像通高4.2米,系一根巨樟木雕就。

观音头戴花冠,冠上正中雕一佛头,周围复雕许多戴花冠佛首,一律叠山排列。观音面相丰盈慈祥,两只手胸前合十。肩及腋下塑1008只手,扇翼状错落排列。手腕戴镯,掌心雕单目,亦有执书卷、法器者,姿态各异,雕工精湛,精美绝伦。立像通身贴金,金光耀目。


殿内梁柱上有“大唐贞观十三年鲁国公程知节捐俸一仟两银督修”字样。程知节即被《隋唐演义》演绎成使一柄八卦宣花斧、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程咬金也。贞观十三年任普州刺史。鱼对这位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认识,来源于1986年出土的《大唐故骠骑大将军卢国公程使君墓志》即程知节墓志内容。这里出现这个,鱼揣度可能还是坊间传闻“龙山寺千手观音东汉造,隋末建寺奉祠”的缘故。但这只是传闻,东汉时期哪会有什么千手观音造像,那时候的观音是“男相”,且千手观音造像在唐朝才出现!

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巴西等地,有安海龙山寺分香过去的龙山寺300多座。其中台湾最多,有200多座。


正殿悬有“普现殿”蟠龙木匾,落款为:宋绍兴廿二年朱熹书,监院XX倡修,先贤XXXX敬。

上图为正殿侧身。
龙山寺正殿北为大雄宝殿,有普观殿在前,信众蜂拥奉祠,这里显得清静很多。大雄宝殿“古刹重光”木匾为当代书法家梁披云题写。


大雄宝殿北为开山祖堂。

祖师堂楼上为僧寮。

龙山寺最北一座建筑,新修的藏经楼。一层为法堂,二层为藏经阁。

离开龙山寺奔先生按计划导航去南天禅寺。

阴差阳错,鱼和先生实际上只去了南天禅寺的镇南宫!镇南宫有自己的停车场。正对着大殿。

当时鱼和先生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缘故与南天禅寺失之交臂。看着簇新的殿堂,还以为是推倒老庙盖新寺了!因为后来去福清黄蘖山万福寺--始建于唐代的黄蘖宗祖庭,抵达后发现藏在山中的寺院已被夷为平地,正在施工重建。据随后在瑞云塔结识的一位福清文保老弟解释,重建万福寺的恩主为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资过千万!


鱼和先生赶到这里已经时近午时。

西资岩前殿开三门,中门匾额“西资古地”,是清光绪举人蔡谷仁题写。大门内立一神龛,正面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菩萨。两庑内有四大天王。



从这通乾隆乙酉(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二月立《重修西资岩纪德碑》(见上图)碑文中得知:“……石佛寺相传造像创始于隋唐间,今莫可考,而石壁所镌者,有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圆、蔡姿养合出七十千文助架宝殿……”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的西资寺格局是那时候的,大雄宝殿也是那时候建的。

一通1984年立《重修西资岩大佛寺碑记》(见上图)。这通碑碑文中得知民国时期修缮过,1984年再度修缮。东庑墙壁中嵌有清光绪年间重修碑石六方(见下图),均为功德碑。

寺中大雄宝殿内依山崖雕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三尊立像。通高将近五米,身姿微俯。崖下东西两侧有两尊护法神像。

西方三圣造像有唐风。两尊护法看似后世补雕。



仔细观察发现西方三圣像周边好像还有一些造像痕迹(见下组图上中和右上)。后被戗平。西侧有乾隆廿九年(1764年)题记(见上图左和下组图左上)记载修缮始末。其中首句就点出“泉南南西资巌者滨海名胜区也……”

西资岩大佛寺内匾额(见上组图下和下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1943年)重修时题刻。
由白衣庵墙壁上碑刻(见下图左)得知,白衣庵建筑和庵内陈设及造像修缮时间均为1984年。白衣庵内供案下方有一对肾形物,鱼猜测为当地人卜卦用物(下图右)。究竟为何物,不知哪位师友能告知?好像是鱼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看到的油瓜种子。


在大石佛寺西侧(见上图)角度看寺院。大雄宝殿很高大,像两层楼阁建筑。在大石佛寺东部高岗上(见下图)俯瞰。大雄宝殿后崖壁几乎和殿脊同高。

大石佛寺东北高岗上,还建有晋江金井西资岩玄天上帝文化园(下组图左二为规划图),包括报恩殿(下组图右上)、玄武殿、清净玄门(下组图左上)和慈善养老所。

在去玄天上帝文化园路上,有土地祠(见上组图左下),一方落款为“光绪庚辰證馨立”的“开山祖堂”石横额(见上组图左三)。靠近西资岩大佛寺还有山间洞谿,其上有落款“鼎书”的题刻“慧眼”(见上组图右三)。鼎是指塘东明末著名理学家蔡鼎。被世人尊为“明代清源学派的最后一人”。其人精易经,南明隆武帝曾连续三次诏书此人被拒。

西资岩大石佛寺东还有一处古卓望碑亭(见上组图),吊诡的是去这里的路被挖断。鱼是手脚并用艰难爬上去的。据说当年蔡鼎就是在碑亭处隐居,夜观天象,著书教学。“古卓望”碑刻就是那时蔡鼎亲书。现在我们看到的为乡里筹资营造的,当年之物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蔡鼎,字可挹,号无能,是明末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他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自幼聪颖,六经子史,旁及星纬诸书,无不熟读精研,且“少有远志,常以经世自任”。长大成人后,蔡鼎不仅学识过人,而且在政治、军事上也颇有卓见,曾追随蓟辽督师孙承宗大败过清军。可惜后来遭阉党陷害,潜归故里,在塘东卓望山上隐居,讲学授徒。后来,他还在西资岩(又名大佛寺)西侧筑室,废寝忘食地著书立说,写下《易蔡集解》《万远堂稿》等书。(摘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