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粤闽纪行·粤:潮州西湖公园、梅州市千佛塔寺

标签:
潮州西湖公园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梅州市千佛塔寺梅州千佛塔内南汉铁塔粤闽纪行·粤杂谈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大凡敢取名为西湖的,都有几分姿色。潮州西湖也不例外。其实它不过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河。唐以降,这里被开放成休闲佳所。西湖背靠着葫芦山,爬山赏湖景,文人好抒情,这里就留下不少题刻。最早一方为宋代,一直延宕到民国时期。有湖就有亭台楼榭,就有庙宇茶肆。这里就热闹起来,发展起来。鱼和先生的潮州半日游也就在这里打住了。下午驱车去梅州市,不巧人境庐在修不开放,于是只好将出游计划顺延,去了东郊的千佛塔寺。千佛塔寺2000年后新建的寺院。去这里是因为寺中千佛塔为塔中塔结构,外塔为石塔,内塔为南汉时期铁塔。等进入石塔观铁塔时,方知这座南汉铁塔已经浴火更生了。在现代工艺辅助下,原南汉铁塔残件和新铸的铁塔部分,融合达到天衣无缝。

潮州西湖公园入口有一1989年建的石牌坊,坊联为已故当代潮阳名家陈大羽篆书:“湖名合杭颍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大苏学士到此;山势分村郭之半,楼台金碧,还须倩小李将军画来。”
石坊后即是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虹桥,桥下西湖碧波荡漾。有关资料上说,西湖古为韩江支流,后与韩江断流而成为湖水,曾名为鳄鱼潭、化象潭。唐代辟为放生池,宋称大湖。疏浚后始成西湖。

在虹桥的东面,一座二层洋楼很醒目,它就是涵碧楼,在涵碧楼一侧还有湖心亭。

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1925年至1927年是这里最辉煌的时候。后来毁于日军轰炸。现建筑为1964年重建,广东省文保单位。楼前木棉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


葫芦山旧称艮山、银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称湖山或西湖山,位于潮州西湖公园内。葫芦山石刻是广东省著名摩岩石刻之一,资料上说至1982年文物普查,实存138处。其中宋刻16题,元刻1题,明刻24题,清刻28题,
近现代18题,年代不详48题。这些石刻的内容,有赞美湖山的、有抒发情怀的、有记述游踪的,还有重要记事、科举题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体则包括真、草、隶、篆、行。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献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记",以及落款是清道光年间潮人丁秉贤题,字径近两米的巨幅摩崖"湖山图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潮州西湖除了有葫芦山摩崖石刻外,还有两处鱼以为一定要去看看--普同塔和景韩亭。当年掩埋清兵屠城尸首的普同塔早已被毁。这座现在重修的塔依然值得一访。探究对错无异,警示惨剧不要再发生才是普同塔重建的意义!景韩亭民国年间建。韩愈曾经被贬潮州,虽说仅仅八个月时间,可潮州人民至今不忘他的解民于倒悬和开蒙大功。那篇看似可笑的《祭鳄鱼文》,字里行间是韩愈作为一父母官,对治下的规劝、警示与警告。

葫芦山摩崖石刻分布在南岩和北岩,想要看全真累。无论先看哪个都要折返。从虹桥奔北岩路上寿安古寺。寿安寺为旧址重建寺宇,捐资人为旅港潮州人曾名培先生。据说古寺始建于宋代,原名“净慧寺”毁于战乱,明万历年间重建后易名寿安寺。后又被毁。

放生池

北岩区体量最大一方石刻。题刻者为万历年间潮州知府蕲水徐一唯。






曾看过一篇介绍葫芦山石刻的文章,将“李公亭”三字定为葫芦山石刻年代最早一方石刻。并标注为刻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鱼在实地观摩时,没有在这方题刻和其周边其他几方题刻落款中看到“贞元三年”款识。



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在其周边石壁上还有几方记事石刻。



寿安岩下横卧一块巨石,上面横刻了明万历壬午年(即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个举人的名字,当地人称它为“举子石”。这块石头粗看是自然的倒斜,据说它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

北岩石刻有几方被树根盘踞。

从北岩返回虹桥一带。在虹桥西有广场,广场上有方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立的抗战纪念碑。

潮州人民不忘缅怀革命先烈,用立碑教育后人铭记历史。

景韩亭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亭内正壁镶嵌草书《白鹦鹉赋》石刻四方,署名“退之”,传为韩愈手迹。亭柱有联曰:“景山秀色怀燕市,韩水瑶光接孟亭。”左侧壁有方人称“关公竹”的诗画碑,细赏图画,簇簇竹叶巧妙地组成20个汉字,连在一起,便是一首五言诗(相关内容见下图右上)。碑的右上角有“关羽之印”、“汉寿亭侯”方印二枚。左下角落款:“光绪乙酉秋月林敦本堂敬立”。光绪乙酉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年)。

《白鹦鹉赋》
若夫名依西域,族今南海。同朱喙之清音,变绿衣于素采。唯兹鸟之可贵,谅其微之斯在。尔其入玩于人,见珍奇质。狎兰房之妖女,去桂林之云日。易乔枝以罗袖,代危巢以琼室。慕侣方远,依人永毕。托言语而虽通,顾形影而非匹。经过珠网,出入金铺;单鸣无应,只影长孤。偶白鹇于池侧,对皓鹤于庭隅。愁混色而难辨,顾知名而自呼。明心有识,怀思无极;芳树绝想,雕梁抚翼。时兼花而不言,每投人以方息。慧性孤禀,雅容非饰。含火德之明辉,被金方之正色。至如海燕呈瑞,有玉筐之可依;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皆羽毛之伟丽,奉日月之光辉。岂怜兹鸟,地远形微;色凌纨质,彩夺缯衣。深笼久闭,乔木长违。倘见借其羽翼,与迁莺而共飞。退之。

寻南岩路上见
“春涛亭”,亭建于1987年。亭内立有邓颖超题字的碑。亭联“春色来天地,涛声壮山河”,巧妙地嵌入英烈“春涛”名字。

春涛亭往上就是雁塔石刻群。

潮州西湖公园雁塔石刻群有民国十二年海阳人士约公王延康题刻“公园”,明洪武甲子(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科题名记,明嘉靖乙卯(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科题名等石刻。其中还有方五三惨案烈士九江人蔡公时题诗(见上图右下)。


顺治十年,清兵攻进潮城,屠杀三天,史称:“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死者如积”,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与居士钟万成赶来,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在葫芦山南侧山腰建普同塔超度亡灵。塔前有对联“逝者如斯夫,掩之诚是也”以记之。
1939年潮州沦陷时,普同塔被毁。1959年潮安县人民委员会筹资重建,“普同塔”碑及对联为近代著名潮籍书画家佃介眉重书。(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南岩清代和近代题刻较多。上图的“福、寿、佛”和下图的“放大眼光”为其中代表。



刻于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湖山图画",有唐韩退之《白鹦鹉赋》;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献卿题的《俞献卿葬妻文》;有苏轼题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有于学谦写的"为善最乐";有古瀛洞天侧面石上林大川《西湖题壁》:"水色山光入图画,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区自足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等皆旷世珍宝。葫芦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与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苍翠。葫芦山顶还保存一段长约二百米,宽六尺的湖山腰城,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乱时期,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时所修筑。(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其一为祖师殿。下二图为祖师殿内的祖师线刻像。






千佛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初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佛塔首层安放着铸于南汉时期的千佛铁塔。二至八层内壁镶嵌着千尊汉白玉佛,第九层安装一口一吨重的大铜钟,并在该层内墙存放千尊小金佛,塔内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沿塔梯盘旋而上,石塔外围砌筑走廊、栏杆,供游人登高凭栏眺望,秀丽的梅城风光尽收眼帘。
(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联袂而观潮州西湖与梅州千佛塔寺,下期进入福建,看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