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粤闽纪行·粤:广州览胜之镇海楼&仲元楼---广州市博物馆

标签:
广州市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镇海楼展广州市博物馆仲元楼展广州市博物馆碑廊粤闽纪行·粤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广州市博物馆,入口处挂了若干匾额,哪个也不如“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块有分量。广州市博物馆分别在明代建筑遗存镇海楼和民国建筑仲元楼布展,两处相距不到二百米。镇海楼布展广州历史,仲元楼布展自然历史和海贸遗珍两块。这两处馆址布展内容与其建筑风格吻合,鱼以为这是广州市博物馆的亮点之一。两处馆址的展品陈列和出展文物的多样化,鱼以为是广州市博物馆另一个亮点。唯一感到不足之处是镇海楼的布展灯光不适合拍照。


上图为南沙人头像复原像。
2000年,广州考古人员在南沙区鹿颈村,发掘出一处先秦墓葬遗址,距今约3100年。这是广州首次考古发现3000年以前的人类墓穴。墓葬中发现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架。人类学家根据该人体骨架,成功复原了他的头像,并命名为广州"南沙人"。这也是迄今为止确定的广州人最早、最完整的头像。(鱼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西汉铜奁

东汉陶乐俑和舞俑,1955年先烈路汉墓出土。


以下二图为南汉文物。

点击放大,可看清说明文字。


蒲氏家族墓碑,记载这一族阿拉伯人在宋朝入华定居,一直至清朝。


唐代木雕造像,由左及右依次为:力士,罗汉,武士,供养人。1950年在光孝寺大佛腹内发现。

上图左为铁佛像,也是1950年在光孝寺大佛腹内发现。右为南朝鎏金铜佛,小乘佛教造像。

元代军持,左为定窑白釉花口军持,右为青白釉军持。


上图文物由左及右依次为:明代城墙砖,绿釉男陶俑,绿釉女陶俑,石湾窑三彩鳌鱼。
清乾隆錾胎珐琅金鼎


清代英国人友人伊凡·威廉斯的通草水彩画。






所有的碑刻上都罩着玻璃,鱼取其中能辨识的上传了几方。

上图为宋《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碑》刻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原置南海神庙。唐天宝十年(751)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后经历代帝王加封,至北宋元祐年间已加封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碑文中有“夷舶来往,百货丰盈”和湖南郴州起义军进攻广州城等记载。

宋《六侯之记碑》,原位南海神庙,刻于宋绍兴乙丑(1145年),方渐主其事,1963年移置广州博物馆碑廊。碑宽0.82米,高1.77米,文分三层而刻就。现所置者为据拓本翻刻之碑。碑所记六侯为达奚司空、杜公司空、巡海曹将军、巡海提点使、王子一郎、王子二郎,其事迹多类神话,如达奚司空为南北朝普通年间(520--526)菩提达磨之弟,自天竺(今印度)而至广州,拜谒南海神,王留共治庙事,“立化庙门之东”。是为研究民俗神话、诸神起源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图为宋《广州重修天庆观记碑》,刻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原碑立在广州天庆观内,碑文记载了当时三佛齐(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友好往来的事迹。


上图上为唐《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涣)府书墓志铭》刻于唐天佑三年(906年),1954年在越秀山出土,它对研究唐史和广东地方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晋《贪泉碑》,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刻。





上图是鱼的杰作,木棉花放在民国石狮的嘴里。O(∩_∩)O~

广州美术馆展区位于镇海楼东的仲元图书馆,即仲元楼,这座楼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而建。建筑采用中西结合装饰风格,1930年建成,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美术馆展区有两个专题展览:《海贸遗珍》和《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仲元楼展出的是《海贸遗珍》展,该展向大家展示了18世纪清代中期至20世纪初,广州外销的牙雕、刺绣、丝织、广彩、外销瓷、外销画等传统的工艺品,再现了清代广州口岸对外贸易的盛况历史。自然科学馆展出的是《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展,该展采用陨石、矿物和化石三大类罕见珍贵的实物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形成发展及生命诞生演化的全过程。(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在仲元楼内恰逢雨势猛急,仲元楼与自然博物馆有十米,就这十米也足以让没带雨具的鱼成了落水狗。

朋友们看到此篇时,鱼已经结束这次遗华南为主的出游。准备明早蹭高速回沈阳了。回访会有延迟。鱼要提示同好们,清明和五一小长假不要去桐城,桐城文庙、张廷玉墓等古迹全面翻修,最快也要六月末才能竣工,如果你想看六尺巷,鱼不拦着。还有,徐州也不要去。乾隆行宫、市博物馆和戏马台在修。能看的只有画像石博物馆。狮子山汉楚王墓和龟山汉墓门票不菲,内容空泛。最后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参观广州市博物馆,下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