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粤闽纪行·粤:佛山祖庙博物馆之集萃之园

标签:
佛山祖庙博物馆佛山石湾烧造陶雕瓦脊岭南圣域祖庙文物历史佛山祖庙博物馆孔庙塔坡庙贞观二年佛山石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佛山祖庙博物馆被外国人誉为东方民间艺术博物馆,除了祖庙建筑群外还有孔庙及新建的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黄飞鸿纪念馆和叶问堂。另外佛山祖庙博物馆内还有碑廊,明清时期的石兽、石刻,陶塑瓦脊,金漆木雕建筑构件,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清代铁炮等。可谓洋洋大观!O(∩_∩)O~黄飞鸿纪念馆和叶问堂,不入鱼的法眼。除此之外的80%,被鱼搬上了此篇。


佛山古名季华乡,旧称禅城,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北宋时期,就已成为岭南重镇,与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并称“四大名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更是将其列入“天下四聚”名列(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佛山祖庙博物馆中石湾陶雕为一绝。这座铭款为“石湾建陶厂造”的“二龙戏珠”照壁在祖庙博物馆大院很醒目位置。石湾建陶厂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厂。

清代麒麟铜塑。

清代石狮
上图为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木艇。

碑廊建于1997年,内有佛山地区的碑刻十余通,都用玻璃罩罩着,反光严重。囿于篇幅,鱼只取其二上传。


佛山祖庙博物馆大院内有四座清代石湾烧造的陶雕瓦脊。图案有花鸟、瑞兽、人物,工艺精湛。

石湾陶器唐宋就大规模烧制,但是直到清代才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烧造的陶塑最常见的为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石湾公仔”。祖庙博物馆内的石湾陶塑有铭款且多为精品。

石湾陶艺的“瘦骨仙”、“弥勒佛”、“金蟾”、“福狮”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造型。

上图中的这座大型人物陶雕瓦脊,是祖庙博物馆大院内最长的一座陶雕瓦脊,为晚清石湾烧造精品。介绍上说人物多内容待考。在它的基座中嵌有一方佛山祖庙博物馆最有分量的文物--“贞观二年”款“佛山”石刻(见下图)。

这方“贞观二年”款“佛山”横额来自塔坡庙门前的照壁。另外它的左右“牧唱遗风”和“佛山初地”这两方石竖额也出自那里。东晋时期,人称“大毗婆沙”的罽宾国僧人达毗耶舍曾在塔坡岗一带结庐讲经。唐贞观二年(628年)当地人掘地挖土出铜佛三尊,遂名此地为“佛山”,并建塔坡寺奉三铜佛。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大毁寺观,被拆。天启七年(1627年)时,塔坡岗已辟为普君墟。同年于医灵铺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经堂古寺),后人称塔坡庙,清嘉庆、咸丰、光绪年间都有重修,解放后曾作为干部培训基地,2013年重修开放。(塔坡寺内容,鱼根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改写。)



游龙陶雕瓦脊基座上有两方清代石刻横额--金花古庙和南泉古庙。


南泉古庙即南泉观音庙。老佛山人因南泉古庙的建筑盖绿色琉璃瓦,习惯称之为“绿瓦观音”,又因其位于山紫村外田边,也称之为“田边观音”。始建于明代,是佛山众观音庙之首。
而且它还是每年北帝出巡必经的庙宇。清代,佛山手工业发达,商业繁华,各行各业皆有会馆。而当时行业会馆多附设于庙宇,如铁商行会馆附设于栅下天妃庙,纺织行会馆附设于博望侯庙,铁钉行会馆附设于国公庙,南泉古庙就是当时冶铸业匾额祖会和宝炉祖会的会馆。南泉古庙石额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该庙重修时的门额。南泉古庙石额阳文凿刻“南泉古庙”四字,笔画结构严谨,书法不矫揉造作,秀逸中见遒劲,朴实中含神韵。建国后佛山旧城改造过程中,佛山祖庙征集了这块南泉古庙石额,它见证了佛山古镇的一段历史。(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佛山祖庙博物馆内的这方“金花古庙”横额石刻中信息很多,乾隆五十九年始建,道光岁次丙午仲冬重修。道光岁丙午年即道光二十六年。这方石刻是祖庙博物馆征集文物。金花传说从明朝就有,广府传说金花娘娘是掌管生育的女神,同时也是妇女儿童保护神。广佛民间有建金花庙和供奉金花娘娘的习俗。


“褒宠”牌坊,明代砖雕精品。





“节孝流芳”牌坊,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式石牌坊,介绍上说原在顺德县,1990年移来这里。是乾隆年间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明间和次间雕有“琴棋书画”、“八仙”等图案。


叶问堂与黄飞鸿纪念馆同为2001年建成的仿清建筑。叶问堂(见上图)是祖庙博物馆内左侧第一个建筑,挨着它的是黄飞鸿纪念馆。它们与岭南圣域和孔庙将祖庙围合在内形成左文右武格局。

上图为祖庙建筑群,其中最高的是祖庙最后一座建筑--庆真楼。然后依次为正殿,前殿。

上组图为明代铁铸韦陀立像,右为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复制品。

清代铁铸蟾蜍。左下为镇水兽在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复制品。






上图中石狮为明代遗存,原为佛山市郊大青岗明墓前石刻,征集至此。

金漆木雕

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共分五大展厅,为真武崇信、圣域春秋、祖庙仪典、古建华章、艺宫寻珍五大部分,共展出文物实物和图片总计三百多件。其中的馆藏精品有:北帝玉玺、北帝玉腰带、六尊明清两代的真武像、五幅清代的真武水陆画、明版《真武灵应图册》;明宣德五年“重建祖庙碑”石碑;清“北帝出巡”石湾陶塑组群;清光绪十七年的石湾窑“穆桂英挂帅”陶塑照壁瓦脊等。除了北帝玉玺和北帝玉腰带鱼没看到外,其余悉数在文中。




上图和下图为明代真武大帝铜像。


此坐像通高22.5厘米,瓷塑烧制,施蓝、紫、白素三彩釉。此坐像整体塑作洞天神龛状,洞沿堆塑祥云、宝瓶、仙鸟等,洞口下方塑绘层叠的水波纹;龛内塑真武大帝披发跣足、安坐高台,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嵌玉腰带,神情含笑可亲、温文儒雅;坐像足旁另塑交缠玄武一尊,台座两侧分立护法童子恭谨护持。此坐像虽是文神真武大帝造像,却以色彩鲜明的海浪水波纹生动展现了真武信仰作为司水之神广受崇拜的另一面。(摘自佛山祖庙博物馆官网)


上图和下图为清代的真武水陆画。



上图和下图为除了祖庙之外,广东地区的其他供奉真武大帝的庙。


上图为明宣德五年立的《重建祖庙碑》。


上图左下清代“敕封忠义乡”石刻,右下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流芳祠”云蝠纹铁磬。

上图右下清代“灵应”卷书型木插件,下中清光绪二十五年“灵应祠”海棠型铜牌,右下清光绪二十五年“灵应祠”石香炉。


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华南著名的民间信仰中心之一。(摘自百度)

上图为修复祖庙时替换下的垂脊陶雕件和木件。

上图实物为宋代三下昂五跳斗拱模型。图片为祖庙前檐,有宋代建筑特征,正殿梁架构造有明代建筑特点。
上图为红漆木雕“寇准背靴”梁坊。

上图清代金漆木雕件。上为凤凰挂落。挂落是是传统古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装饰构件,既可用于室内隔断,亦可用于室外装饰,常用镂空木格或雕花板制作,因安装在上部呈悬挂状,遂得名“挂落”。下左为雀替,下右为万福台金漆木雕图案图片。下图上为实物,下图中和下为祖庙陶塑图片介绍。

上图和下四图为“穆桂英挂帅”陶塑照壁瓦脊,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造。


陶塑人物仿广东粤剧的架势塑造,大戏服披身。仔细端详,人物都是往外倾斜,身长腿短,有眼无珠。


下组图上为陶塑对狮。

上组图下灰雕鸟的制作过程。

上图和下图为清代灰雕。


上图祖庙建筑上的砖雕件。

上图为清代祖庙建筑上的石雕件,下图鼎、铜镜和铁炮均为祖庙内清代文物。

下组图中铁牛为清中期的镇水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佛山东平河水道。右下为漆扑像制作工艺流程。

漆扑,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多达8、9层,此后脱去泥模,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一座只有油漆和麻布重量的立体造像,可见工艺的繁琐。(摘自百度)

上图为清田字狮钮盖连座锡五供,原在祖庙正殿真武大帝供案上。

上图为清代铜铸八宝仪仗,原放在正殿两旁。


孔庙的清代石坊是从梁氏祠堂移来的。

“升平人瑞”牌坊。连接孔庙和祖庙大院。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重返佛山祖庙博物馆,下期祖庙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