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粤闽纪行:经停赣州访“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标签:
赣州通天岩石窟群赣州通天岩赣州翠微岩赣州同心岩赣州忘归岩 |
分类: 粤闽纪行:赣粤闽皖苏 |

赣州通天岩,真是一处好所在!这里以通天岩、翠微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广福禅寺等石窟和佛寺为主导,辅以深谷丹岩、参天树木和秀湖幽泉,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明代嘉靖年间《赣州府治》中记载“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因此而得名。

上组图为观心岩,王阳明讲学处。大洞套小洞。大洞有现代石塑王阳明和他的两位学生及两个书童。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闲遐之时,他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多人为弟子。在赣南任巡抚期间,王阳明还平定了正德十四年的“宸濠之乱”。

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只,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另外,还有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忘归岩”乃一大小两个丹霞穿洞。资料上说忘归岩内外有历代石刻五十方左右,造像六龛。鱼和先生造访那天,天阴得厉害,拍题刻有很多都失败了,造像也只拍到四龛。

唐邦佐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上图和下四图就是鱼在忘归岩找到的四龛罗汉像。






龙虎岩是通天岩景区中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介绍上说有39品。除此之外还有宋代佛像一龛、罗汉二龛和一龙双虎。


介绍上说通天岩石窟雕凿着八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群最早的作品。

上图为三尊观音。




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上图如来佛像旁有一石刻题记:虔州赣县右通利坊朱氏男众吴施座飛鳯,觉華如来,追召亡夫吴十四解元受生净域。


通天岩石刻中有一方为宋代陈世雄的游记题刻,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上图右石刻也是唐邦佐的手迹,鱼在通天岩摩崖题刻中发现他题有三方。




“通天巌”是广福禅寺新扩建的山门。广福禅寺有阳明祠,祠前台阶旁有一株千年铁树。广福禅寺原方丈室即双桂堂,介绍上说蒋介石曾打算在这里囚禁张学良。

上图和下图为广福禅寺大殿,现代的造像和古代造像同居一堂。

下面几张图片为鱼在广福禅寺内拍崖壁上的摩崖造像。


广福禅寺内新建的偏殿将此处通天岩摩崖石刻三分之一挡个严实。这么做会对本来就快湮灭的石刻产生怎样的影响,鱼不想多说。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己有九百余年历史了。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摘自百度)








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级组,第一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只能隐约见其影子。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第四组是南宋初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摘自百度)

民国时期的普同塔。

现代作品卧佛。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在赣州访古,下期和鱼一起广东南雄访古。明天是十五,祝各位到访师友们,阖家团圆,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