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西进西域·甘:金张掖实至名归之肃南马蹄寺石窟

标签:
张掖肃南马蹄寺马蹄寺千佛洞马蹄寺站佛殿马蹄寺第八窟马蹄殿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 |
分类: 西进西域·冀陕甘宁蒙新 |
游马蹄寺--清代:高元振
马蹄明代寺,遗址话当年。古刹分南北,沙门辨汉番。莲台生妙谛,粥钵衍真传。白塔层凌汉,红崖半插天。
烟尘迷野舍,香火结林禅。柳密莺流转,松高鹿傍眠。泥金熔象法,石碧挂龙泉。绝顶登临望,云山曲曲攀。
前明遗旧寺,石印马蹄坚。古洞盘旋凿,奇崖磊落悬。飞沙迷曲径,滴水觅神泉。塔险连云汉,峰危接雨烟。
番林千百树,佛界卅三天。姊妹名山在,袈裟妙道传。门深无俗客,禅静不知年。清代崇有礼,犹留胖栗缘。

马蹄寺石窟由千佛洞,胜果寺,普光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资料上介绍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2018年8月21日鱼和先生驱车至此,马蹄寺石窟只开放千佛洞(中、南段)、胜果寺、普光寺。金塔寺国保单位不对外开放,上中下观音洞在修不开放。去往马蹄寺石窟的必经之路X208在扩道翻修,约有五公里路面全部是砂石路面。

千佛洞在马蹄寺石窟景区入口处不到百米距离。三公里之后是胜果寺和普观寺。胜果寺在南,又称南寺,寺西、西北崖壁有窟龛,不开放,能看到的多为浮雕喇嘛塔;普观寺又名北寺,是马蹄寺石窟知名度最高的地方,介绍上说有大小窟龛30余个,其中第3窟(三十三天)、第7窟(马蹄殿)、第8窟(站佛殿)开放。普观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元以降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历史上马蹄寺的相当辉煌。

马蹄寺石窟,尤其是普观寺在文革时期,石窟中的壁画、佛像遭到毁灭性破坏,窟外建筑所剩无几。近三十年来,千佛洞石窟,三十三天石窟、马蹄殿石窟、站佛殿石窟、胜果寺等相继重修。如今在千佛洞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普光寺的站佛殿、三十三天石窟、北座佛殿、南座佛殿中还有古迹遗存,这些遗迹以明代为主。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地区肃南裕固自治县马蹄乡的马蹄山中。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远在西汉初年,就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马蹄寺石窟是甘肃境内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永靖炳灵寺之外的最大石窟群。马蹄寺分为南北二寺。北寺在永乐十四年被明成祖赐名“普观寺”,清康熙四十七年赐“青莲筏”匾额。据鉴定,其中北朝9窟、隋朝1窟、西夏3窟、元朝19窟、明朝2窟,其余为清朝遗窟。马蹄殿青石板上有两个明显的马蹄印迹,地名、寺名均由此而来。民间传说马蹄是天马下界留下的。马蹄寺一开始是汉传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藏传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寺院。马蹄寺的寺院原来是为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马蹄十四族供养。马蹄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非常有气势,最兴盛时仅北寺、南寺和千佛洞3处就有僧众1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僧众50余人。(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进入马蹄寺石窟景区,步行不到百米就会看到开凿于崖壁上的喇嘛塔(见上三图和下图)。目力所及范围多到几十个。这里是千佛洞的组成部分--塔林。这些浮雕石塔林介绍上说是苦行僧居住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开凿年代从西夏伊始,到元、明。

草木茂盛遮蔽了许多石塔,最下层的石塔单体面积较大,可观性强。有二、三座风化严重,残存的塔刹雕刻精美(见图三和图五下中)。有些石塔看上去被近代整修过(见图四)。在这些石雕塔最集中的位置有一座新建的喇嘛塔(见图二),不远处还有一个介绍牌。仔细浏览这些石塔,你会对塔的变化有个直观了解。

往千佛洞景区入口处去的路西,岩壁上一个挨一个的满是石塔,绿植茂密无法拍摄清晰,前行约五十米石塔被千佛洞景区围墙圈在里面。路东的沟底是奔流的马蹄河,进深处那皑皑白雪的山峰就是祁连山(见上图)。


但见洞窟随山走势而开。千佛洞洞窟依窟外建筑分布将石窟分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既有石窟又有浮雕石塔林,只不过这一段被封住不对外开放。


介绍上说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中段石窟见上图为千佛窟,它的北侧上方为药师窟。两窟内佛像为近代新塑,药师窟要经历下图中通道,需要一番腾挪才能去得。无臂力和肥胖者真上不去。

药师窟老窟新像,无壁画,鱼原路返回。接下来鱼和先生去了北区,这里以观音殿(见下图)为主。


千佛洞南区有大雄宝殿(下图和上图中最左)和地藏殿。地藏殿在千佛重头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大雄宝殿南侧下方有窟曰藏经阁(见上图左下角)。

大雄宝殿,介绍上说是明代遗构。

大雄宝殿二层南侧的砖雕支撑柱(见上图)。

在大雄宝殿楼阁拍摄楼阁的檐角兽(见上组图)。



大雄宝殿顶层有近代三世佛造像,窟壁壁画为说法图和听法图,介绍上说为明代彩绘(见上图)。出大雄宝殿南可去藏经阁,在大雄宝殿南侧有座保存完好的喇嘛塔浮雕(见下组图上)。

上组图下的拍摄地点就是禁行区域,在此南望依次为千佛洞观音殿、药师殿、八号窟千佛殿、地藏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和巍巍祁连山。

大雄宝殿南侧有一石雕喇嘛塔(见上图)。样式很特别,不同于寻常见到的。大雄宝殿往南下位置有藏经阁。藏经阁编号6号窟,窟内石雕立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见下图)。主尊高约三米,脸部饱满,体态庄雅。两旁的弟子表情丰富,如谛听若沉思。尤其是三尊造像的衣纹线条流畅,质感极强,专家断代为盛唐。这三尊高大的石雕像,也是鱼和先生马蹄寺石窟一行中看到的最令人兴奋和愉悦的部分。


再看一眼重建的千佛洞寺院建筑(见上组图),再看一眼我们想去却又去不了的千佛洞北窟区(见下图)。

马蹄寺山下有停车场,由此步行上山。

胜果寺为马蹄寺的南寺,它的东北山体上也开凿出不少的佛塔,北侧山体与北寺即普观寺连成一体。可以看到上面也有窟址,但是封闭不开放。

在去普观寺的山路尽头有一处平坦所在,这就是塔尔岭。塔尔岭上有两座白塔相互呼应,一座为纪念西夏王李元昊建的白塔,另一座为纪念乌斯藏高僧萨迦班智达所建的舍利塔。李元昊在位期间曾对马蹄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和开凿佛窟。班智达藏语指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乌斯藏历史上第一位被授予班智达的是萨迦派僧人萨班·贡噶坚赞。萨班曾促使乌斯藏和平归附窝阔台汗国。传闻萨班前往凉州议和路上经过此地,并在此讲经说法。萨班圆寂在凉州,窝阔台汗国的阔端王在凉州幻化寺造白塔盛放萨班舍利,若说萨班的舍利子供养在马蹄寺的白塔中,鱼对此实在不敢苟同。

上二图为普观寺全景图。普观寺也分三区,北部马蹄殿,中部下为站佛殿,上为三十三天,站佛殿与三十三天间有北座佛殿,南部为南座佛殿。窟外建筑均为新近修建。


站佛殿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洞窟构造复杂呈“凸”字。鱼以为是历代信徒们不断扩大洞窟形成。上图中的石坐佛位于前堂,介绍上说是北凉时期造像,佛头在肃南县民俗博物馆。此佛是加固马蹄寺北寺即普光寺岩体时在三十三天基槽中出土。此坐佛原位于三十三天的三层佛龛中,文革时被拉倒头身分离。

上图为站佛殿拜殿,看着让人揪心。殿内有残存壁画。其中南壁上壁画清晰。
在这幅壁画下端有一白色方牌。为1987年9月27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化馆立,内容叙述一位叫常嘉煌的美术专业人士,将自己在日本勤工俭学所得一千元捐给马蹄寺作为保护文物资金。文化馆用这笔钱加固维修了两块明代壁画(见上图和下图左)。

在站佛殿前堂有两通石碑,左边那通明显修复痕迹,想必首身分家过。正面只有少许字迹可辨认,无法通读。背面字迹清晰,可辨识性不错。为功德碑记,可惜年款不清。右边那通看样子也被刀劈斧剁过。好在能辨识出此为马蹄寺敕造重修碑记,通读费劲。问度娘得知这两通碑为:
一块称观音阁碑,是明崇祯五年李呈蔚撰文,曾立在三十三天石窟观音阁内;一块称重修马蹄寺碑,是明嘉靖四十四年陕西行都司儒学训导任和撰文。据碑文和《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记载,马蹄寺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初祁连山一带及其南部的少数民族,常常抢劫掠夺,朝延派兵剿之则远窜,兵去则复来。后朝廷重修马蹄寺,由寺院喇嘛用佛教教义慢慢感化,并剿其为首者,这些牧民都被感化,从此再没发生劫掠。地方因以相安,减少了兵士的劳顿之苦,减少了国家的兵伐费用。明朝廷为眷念喇嘛息干戈、化玉帛的功绩,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四年,为马蹄北寺赐名为普观寺,对寺僧重加赏赐,拨重金重新修建该寺。从此,普观寺声名大振,香火鼎盛,寺院修葺一新,寺院喇嘛文普佛法,教化众生,马蹄寺东南十四族的部落首领都皈依佛门,使当时的边围安宁,人民安居。(摘自百度)

上组图为站佛殿的甬道,甬道两侧有元代造像残像四十八尊,原像早已被毁只剩下结跏趺坐的腿部。这四十八尊佛像近些年被狗尾续貂过,后来被有关部门制止,随后清除了一部分续建佛像。因此这里看上去很诡异。站佛殿北侧为马蹄殿,马蹄殿再往北还有窟龛,但不开放。

此窟中心柱正面塑宗喀巴师徒三尊,正壁塑燃灯佛及其弟子,左、右两壁塑十八罗汉。窟门两侧守卫的是二位护法天王。


马蹄殿窟门两侧有残存壁画两幅。南侧(见上图)残存碎片化,北侧(见下图)残存清晰。

在中心柱正面龛位南侧壁画(见上图)残留面积大,可看清部分内容。
北座佛殿(见上图)中有元代药师佛造像,洞窟南北壁有千佛壁画,低处被人为剥蚀。想这尊佛像历经磨难保存至今,鱼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同时,心中感喟:信仰不灭!

离开北座佛殿,三十三天石窟的狭小洞口赫然眼前,放眼望去,里面幽暗深邃。可这幽暗深邃反倒是激发了鱼入内朝圣的信心。

三十三天编号第三窟为北寺规模最大、结构较特殊的洞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该窟自下而上分五层,第一、二、三层,每层平面平列佛窟五个;第四层列三窟;最上一层为一个窟。窟内平面多方形,人字坡顶,或盝顶四面坡,每窟内正壁开一大龛,每龛内塑一佛,龛外四壁上方影塑千佛,下方绘壁画。该窟由外观看,各层窟的排列似一宝塔,高达数十米。
(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上图和下图是三十三天通道石刻。这些石刻有花、佛塔、文字、佛像和一些组合图,看得出不是同一时期刻画的。
在其中一组花卉树叶图案下鱼发现了大明成化年间的题刻(见下图),在其附近 还找到了曹X名款(见上组图右中),甚为兴奋。



行走在三十三天洞窟之中,调整好视线,鱼望着脚下的步阶和步道栈道,揣度着这些都是当时的僧众们手工开凿而出,心里涌起一种神圣感。一层天道二层天还算容易,望着五个小石窟并排供奉着大日如来佛,拜了拜。再往前行就是三十三天中难行的“鹞子翻身”处,所谓“鹞子翻身”处就是二层天通往三层天的转弯处,有直上直下的通道让身体毫无回旋之处。通道石壁上有先人开凿出来的“石窝扶手”,每行一步都要稳,如能迅速通过也是一种功德。因为上行和下行的人们都拥堵在这里。惟有互相谦让礼让才能顺畅通过。

三十三天朝圣之路考验朝圣者的决心和毅力。但当你抹去汗水从窟内开凿的窗中向外眺望时,那苍翠美景会让你顿时忘却攀登时的艰辛。

其实佛经里三十三天也包括三界、六欲天等。也就是说三十三天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只有超脱三界之外,升入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三十三天,才能远离婆娑世界的一切。这就是当年僧侣们开凿三十三天的意义所在。也惟有亲身登顶三十三天才会领悟得更透彻!
这些木制护栏看上去像是新近加装的。

三十三天石窟的最高处,是绿度母殿。
三十三天石窟是绿度母菩萨的道场。绿度母菩萨藏语叫作“卓玛让匈”,即菩萨自然出现神气的地方。绿度母菩萨自然生成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说普观寺的悬崖峭壁上有孔雀石自然形成的一尊佛像,佛像形成后的夜里闪闪发光,被寺院的高僧发现。夜深人静时,高僧爬上悬崖,冒着生命危险把石像取了下来,并请来高级雕塑师,雕成五寸高的孔雀石像。后泥塑一尊绿度母像,把自然形成的孔雀石像藏进塑像腹中。西藏、青海等地藏族教徒称马蹄寺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若一生没来马蹄寺朝拜,会感到终身遗憾。(摘自导游词)


三十三来去不易的唯一通道(见上组图)。



离开三十三天洞,抬头仰视:但见其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呈“之”字形曲折往复向上。联想到那隐藏在岩壁内部的通道,慨叹信仰力量的强大!

三十三天石窟南侧还有一个较大的石窟即南座佛殿,在前去的路上,抬眼处净是被毁掉的窟龛,心情沉重。


最南侧的南座佛殿内有一明代密宗佛陀造像,窟内南北壁绘有千佛壁画。此窟在佛背光位置的龛外壁上绘有密宗天神壁画。线条流畅,绘制精美。

鱼和先生马蹄寺石窟最后一站来到马蹄寺南寺即胜果寺,这里山门和大殿为清代建筑(见上图和下图)。

胜果寺西北和西部山体崖壁上也有窟龛(见下图),只是那里不开放,无法看个真切。其实鱼和先生去马蹄寺最想看的是金塔寺。因为在大佛寺的佛教陈列厅看到过金塔寺的实景再现。并从资料上得知:金塔寺共东、西两窟,均为平面呈长方形的早期中心柱窟,覆斗顶。中心柱四面分三层开圆拱形龛,龛内泥塑造像。四壁顶部绘壁画。塑像大部为北凉原作,元代重修,壁画有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北凉原作,上层为元代重绘。最具特色的是东窟一层龛楣两侧悬塑的飞天,相对作凌空飞舞之势,为国内仅有。马蹄寺石窟群中,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规模而言,以马蹄寺北寺为最突出。

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磴步回长。金身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定,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话,回首尘劳意自忙。

“凉州瑞像”传奇--鱼有删改
节选自《隋炀帝与“凉州瑞像”传奇》作者:朱己祥
2016-09-10
公元609年,即隋大业五年,年方四十的隋炀帝杨广亲巡河西走廊,来到了凉州番和县,即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城西二十里水么关一带。
他亲自拜谒了番和瑞像寺,并在该寺石佛瑞像前虔诚地上了一柱清香。他施舍了大量财物,下旨扩建寺院,还颇有兴致御笔亲书,将寺名更改为感通寺,并令全天下模写该寺的石佛瑞像。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凉州番和瑞像”。
“凉州瑞像”的主角是高僧刘萨诃。大约在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即公元345年,刘萨诃出生于定阳(今陕西宜川西北),这比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还要早八个年头。他少不识字,为人凶蛮,勇健多力,喜欢打猎,保留了诸多胡人的生活习气。就是这样一个人,在31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诡异转折。
据说他因为杀鹿被勾入冥界,在地狱中接受了观音的训导,皈依佛法后侥幸得以还阳。
刘萨诃充分意识到,自己过去罪孽深重,于是当即出家为僧,并遵照观音的训导,开始了云游他乡,礼拜圣迹。在公元390-397年这段时间里,他先后在南京、丹阳、会稽等地巡礼。一次他在礼拜阿育王佛塔时,塔基不仅光明遍彻,还真实感觉到有佛舍利、牙齿、头发等圣物涌出。这一神奇际遇轰动江南。
北魏太延元年,即公元435年,刘萨诃西行至凉州番和县。他向东北的御谷山瞭望,自语道:“此山有奇灵祥光,将来会有宝像出现。宝像出现时,如残缺,预示着天下离乱,黎民饥馑;如宝像肢手俱全,预示着天下太平,民生安乐。”随后他继续西行,到肃州(今酒泉)城西七里涧的时候,无疾而终,骨骼立时化为小碎块,就像葵花籽般大小。
当地僧众一致认为,这是刘萨诃显圣成佛的象征,于是在那里修建了骨塔和寺院,以示纪念。 八十六年之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即公元520年,番和御谷山一带突然狂风骤起,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山谷崩裂,绝崖石壁上竟显现出一尊石佛瑞像,除了没有头之外,其他部位皆完好无损。果不其然,在此后约四十年时间里,东西魏分列,天灾人祸不断,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神僧刘萨诃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三十七年后的公元557年,即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在距离此山两百里的凉州(今武威)城东,突然夜现祥光。好奇的人们前去围观,赫然竟是一尊石佛头像。这顿时让惶恐的百姓联想起御谷山的无头石佛,刘萨诃的预言再次萦绕。人们将石佛头像送至御谷山,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当僧侣敬捧佛首,放置于肩的时候,竟然严丝合缝。地方官民欣喜万分,纷纷礼佛庆贺,他们由此相信,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人民必将安居乐业。北周皇帝宇文邕得知这一情况后,曾派人亲自查验,并于公元561年下旨,调集武威、酒泉和张掖三州的劳工三千人,在那里耗时三年建造寺庙,并敕赐寺名“瑞像寺”。从此,这里僧侣众多,香火极旺。
重新安放,却最终宣告失败,石佛首白天看似安好,到夜晚又自行脱落,可是,刘萨诃的预言似乎没有终止,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公元572年的一天晚上,石佛瑞像的佛首突然自行落地,地方政府和僧侣对此惶恐万分,当即向朝廷汇报了这一情况。皇帝派遣齐王和大冢宰亲临检验,斋戒沐浴,试图前后反复十余次,厄运似乎又要来临。果不其然,两年之后宇文邕下令焚寺灭法,天下寺院皆被焚毁,无数僧众遭受打击,瑞像寺也难逃此劫。在普通群众看来,神僧刘萨诃的预言,即便一百多年后依旧灵验,他虽然早已作古,却赢得了更多人的顶礼膜拜。隋朝建立后,从小被僧人养大的隋文帝杨坚复兴佛法,佛教再度昌盛,番禾瑞像寺得以重修,瑞像也再次身首合一。
正因如此,巡幸河西的隋炀帝不惜亲自来到这里,顶礼石佛瑞像,并下令全国模写供奉。杨广将寺名更改为“感通寺”,也并非一时兴起,因为在他看来,“凉州瑞像”能够感天通地,关乎国家命运。在当时的政治逻辑和世俗观念看来,这绝对不是小事,也值得皇帝这么兴师动众折腾一趟。
1979年5月,在甘肃武威偶然出土一方残碑,名为《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是天宝元年(742年)杨播所记。该碑年代与莫高窟72窟的开凿时间相距久远,二者内容却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这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同时,在莫高窟第61、98、203、231、237、300、323等洞窟壁画、塑像,以及敦煌出土绢画中,都保存有不少凉州瑞像作品。“凉州瑞像”所承载的预言屡屡得到验证,使得刘萨诃及“凉州瑞像”对于当时佛教的发展而言具有特殊地位。可以想象,隋后直至唐代,神僧刘萨诃的故事依旧没有远去,凉州瑞像也一直得到供奉,即便是在河西走廊东部的永靖炳灵寺石窟第13龛,也依旧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
这就是历史的见证,文化也自有其记忆方式,让千百年的各种传说延传至今,可能随时出现在我们周围,浸润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感谢原作者,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