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进西域·蒙:呼和浩特五塔寺、席力图召、大召
标签:
呼和浩特大召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呼和浩特金刚宝座塔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俺答汗 |
分类: 西进西域·冀陕甘宁蒙新 |



2018年8月9日从金山岭长城奔呼和浩特,走北京六环到张家口,遭遇到堵车,过了昌平还堵车,也就五百多公里的路程,早晨六点出发,下午四点半才进呼和浩特市。临来之前查询呼市的天气预报,说9至12日,也就是鱼在呼市这四天都有中雨,局部地区还有大到暴雨。O(∩_∩)O~感谢老天爷,只在10号夜里下了阵雨,12日晨下了小雨。话归正传,8月10号鱼和先生用大半天时间拜谒了呼市的五塔寺、席力图召、大召。

金刚座舍利宝塔在五塔寺内,五塔寺的山门和金刚宝座塔是原慈灯寺即五塔寺的旧物,如今寺院内的正殿和配殿是2006年原址复建的。山门前新修的广场让五塔寺山门地势下陷,两座临时售票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又让山门前空间看上去难看无比。

金刚座舍利宝塔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原为慈灯寺内的一幢建筑。寺内其他建筑早已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建造于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该塔以砖石为结构建造,塔高约13米,建造在台基上的长方形金刚座,下面是须弥座,束腰部分是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身下部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所书的《金刚经》经文。上半部分是千佛龛,龛内塑1座有一坐佛,两旁为宝瓶柱,龛上为梵文六个字的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南面正中开着券门,门旁是四大天王。门上正中间镶嵌着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舍利宝塔"石刻匾额。门内无梁殿,东南角有通往座上的阶梯,塔内用半圆砖拱,门内的无梁殿东西角有搂梯通上座顶,出口处是一座方形攒尖亭。亭北设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当中的小塔出檐七层,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层出檐。各小塔第一层嵌佛像、菩萨、菩提树等砖雕;第二层以上设佛龛,全塔共有1563个鎏金小佛像。塔后北照壁嵌上嵌有3幅线雕刻石--蒙文"天文图"、"六道轮回图"、"须弥山分布图"。
蒙文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摘自百度,鱼有删减。)

复建后的燃灯寺四进院,一进院正殿(见上图)为三世佛殿,钟鼓楼分列。钟鼓楼与山门间各有一座白色覆钵式喇嘛塔(见下图)。

二进院正殿为展厅,东西配殿原为阿弥陀佛殿和不空成就佛殿,也被辟为展厅。

东配殿前有慈灯寺标志,二进院内还有棵老榆树。

及甘珠尔经卷。

三进院正殿为大日如来殿,左右配殿为宝生佛殿,阿閦(音处)佛殿。

五进院落就是金刚座舍利宝塔。



五塔寺离席力图召有八、九百米。

席力图召前有方形广场,新建的牌楼气场超大。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1567年-1619年),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召庙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
中轴线两侧还建有钟楼、鼓楼、亭、仓、舍等。寺院设施基本齐全。 寺内建筑凡五进,山门前还建有木牌楼。
2017年自治区拨款重修了席利图召,并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护法殿重新铺上了琉璃瓦,使得古寺有新的生气。并且把民国时烧毁的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重建。
(摘自百度)
菩提过殿有“阴山古刹”匾额,上款小字“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大盛魁敬献”,下款小字“榆次王用桢书”,后有小字三行云“光绪甲辰,大盛魁财伙等见先年敬献之匾,凋朽将坠,恐泯忱迹,遂为重书刊,葺而新之,谨书数言,以志重修之岁时云尔”。


白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玉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塔身遍布雕刻,有梵文经字、珍宝、瑞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塔顶置有鎏金伞盖,日、月二轮和云纹耳饰,更是精美绝伦。整个佛塔,既有玲珑秀丽的感觉,又不失雄浑庄严的气魄,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座覆钵式佛塔。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不愧为我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摘自百度)

"古佛殿"是席力图召最久的殿堂。建于辽代,已有千年历史,它的前部是经堂,后部是佛殿。
经堂中间的法座是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围世的法座。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是众达赖中唯一的一位蒙古族。席力图召的历代活佛都在这里习经传戒。佛殿中间供奉的是三世佛,两侧为八大药师佛和康熙皇帝御赐的《药王经》。上边立柱上有四条用黄泥和纸浆作成的栩栩如生的飞龙,墙体的壁画是用纯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已有500多年历史了,但它还是色彩亮丽,经久不退。(摘自百度)

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朝康熙皇帝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大殿前列。经堂大致保持原状,为九间的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屋顶,顶盖绿色琉璃瓦。脊上有鎏金钢宝刹,相轮,飞龙和瑞鹿等装饰,四墙采用藏式结构,筑成带有小窗的厚墙。墙面用蓝色琉璃砖镶嵌,井夹以黄色琉璃砖,以组成各种图案花纹,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该区现存的最为瑰丽的古典艺术建筑物。
佛殿已在解放前遭火灾焚毁。(摘自百度)


席力图召离大召只隔一条街,大南街。
大召前有广场,广场上有“阿拉坦汗”即俺答汗铜像。俺答汗铜像坐西朝东,为坐像。铜像南侧为大召东路天王殿,山门悬有仿制的清代山西文人王用祯“九边第一泉”匾。“九边第一泉”指玉泉井。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以后,人们在泉水处修筑了井台,供人饮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说。大召门前也因玉泉井而繁华起来。形成了著名的"明清一条街"。(摘自百度)

阿拉坦汗出生于蒙古族的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17世孙;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工卓著。建立了当时的蒙古中心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市。他一生征战45次大的战役。百战百胜取得了赫赫战功。为此蒙古汗延赐予他索多汗称号。蒙古人尊称他为“:圣狮”后来阿拉坦汗把敬封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达赖喇嘛”之尊号(达赖喇嘛即由此而来)。阿拉坦汗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自称汗,国号称“大明金国。(摘自“阿拉坦汗”铜像上的简介牌)

大召山门前有新建的牌坊。牌坊北侧有以玉泉井为主题的广场。
大召无量寺是呼市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召"为藏语寺庙之意。因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摘自百度)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成为大召的"三绝",是明代的历史遗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大召有明宣德炉,清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皇宫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康熙皇帝的"万岁龙牌",清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全身由3万两纯银铸成。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由纯银铸成。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盘旋布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相传是用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为精美,引人入胜。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摘自百度)

大雄宝殿前为经堂后为佛堂,佛堂内有三绝,不让拍照。

上图为九间楼。九间楼为大召中轴线上最后建筑,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路建筑。下图为西路建筑。

东路建筑与它格局相同。西路最后建筑为毗邻九间楼的庇佑殿即大白伞盖佛殿,其西部还有公中仓,不开放。公中仓前有喷泉。西路建筑从北向南还有藏经阁和乃春殿。这两个殿,鱼和先生不知何故漏掉了。

东路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乐殿、玉佛殿、菩萨殿。

大乐殿即是弥勒佛殿。

玉佛殿前游人最多,殿前广场内菩萨坐骑前聚集了众多拍照者。


鱼和先生从大召东路离开大召。菩提过殿东侧煨香炉(见下图),桑烟袅袅让鱼意识到这里仍然保留着藏传佛教的仪轨。


感谢朋友们随游呼和浩特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下期内蒙古博物院再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