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2018-01-30 21:06:13)
标签:

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汤王庙

郭峪古城城墙

郭峪古城豫楼

郭峪古城老狮院

分类: 晋行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依山傍水,沁河的支流樊溪从城东流过。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鱼看到郭峪古城城墙的第一眼,被震撼了。看着这高耸入云的城堡墙,鱼想到一个词:壁立万仞。 一个太行山山麓的村落何以建起如此高大城墙?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鱼和先生此次晋行游了山西境内的四处城堡,旧广武古城、张壁古堡、郭峪古城及随后的湘峪古堡。旧广武古城和张壁古堡是戍卫功能,城墙高大情有可原。但郭峪古城只是坐落在沁河流域的自然村落而已。梳理一下历史得到答案:在明清时期,沁河流域一直是陕西流寇进犯京城的一条主道。沁河流域肥沃富饶,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与当地流寇掠夺的重地。富庶带来被觊觎,这城墙自然就不会低。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郭峪古城建置于唐初,历史悠久。古人有“商而学,学而仕”的传统,于是因商发达的郭峪村,出现“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的局面。据《阳城县志》载:仅明代中叶至清初百余年间,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山村,出过十八举人,十五进士,五十余名贡生……官侍郎、巡抚、翰林、台省、监司、守令者尝不绝于时……郭峪村有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山村,能拥有那么多深宅大院。那些从郭峪村出人头地者,各自都为自家建起了符合自己身份、地位、财富的宅院。由于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又将儒家礼制观念融入到宅第的建筑上。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度娘说:郭峪古城,建于明崇祯8年(公元1635年),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城堡建筑的古村落;村内现保存有以张家大宅、汤帝庙、老狮院、豫楼、谭家院、西都世泽、白云观、店铺、民居等为代表的元、明、清代建筑近40幢1100余间。成为具有特色的北方乡村古代建筑群。罗哲文先生曾称赞:“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特别,只有三处城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西门为永安门,北门为拱辰门。鱼和先生从景阳门进入,先西行至汤王庙看西门然后折回北门,再到城中心豫楼,随后从景阳门离开结束郭峪古城游览。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城西汤帝庙,是城中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度娘说,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庙坐北朝南,依山势而起,从门前的道路到最后的大殿,共分为两个高大的平台,自然分为上下两院,上下院落差约有3米,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北面为正殿,面阔九间。鱼惊讶一座村庙有如此大的正殿。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古时阳城十年九旱,于是村村建汤帝庙。这一溜九开间的大殿看似浑然一体,实则被隔成三座殿。正中供汤帝,左右关帝及以治水闻名的昭惠王。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上院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十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二十米高的戏台。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门外西侧有钟鼓楼。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钟楼内的元顺帝时期的古钟。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新中国成立之前,汤帝庙一直是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下图中的三块碑刻分别是清顺治年间的汤帝庙公约(下图左下),强调这里是神圣之地不允许做亵渎神灵的事情,违反者如何处罚;邑庠杨老爷安民告示(下图右);顺治十二年的成公约(下图左上)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内还有一通很重要的碑刻,内容是郭峪村建城堡始末。鱼没有找到这块碑。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据碑刻记载,郭峪村曾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数次被流寇蹂躏,乡人惨遭屠杀,死残八九。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这些窑洞具有战时贮存军械、粮食、药材和藏兵的功能,比普通民居更具防止火攻的功能,体现了建城者的聪明才智。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 (摘自百度)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郭峪城整座城堡依山就势,规模宏伟,结构精巧,是山西沁河流域古文化走廊中,建筑年代最早、建筑层数最高、建筑工艺先进、建筑风格融贯中西的城堡,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摘自百度)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在古城走,能抬头看到蓝天的地方,你就看到一座高塔般建筑物,那就是郭峪古城的制高点:豫楼。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明朝右都御使、顺天巡抚张鹏云的宅院,因门前的门楼及石狮比张家老宅的矮小,得名“小狮院”。张宅是两进式院落,后院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为清顺治年末重修。牌楼门,很气派。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城内老巷,石条铺就,幽深之至。巷道两边均耸立着相当于两层楼高的古民宅。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谭家院约建于明嘉靖年初,为陕西按察司副使陈天佑的故宅。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在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范措施莫过于高大坚固的城堡城墙。郭峪古城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这些数据令人咋舌。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以一村之力,建此城堡,效果显著。据说李自成曾厉兵秣马至沁河流域,先后对沁河流域的窦庄、湘峪、砥洎城、郭峪、皇城等地发起攻击,进攻多日无果,转去别处。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在城上马道行走,城垛瞭望,江山如此多娇。低头间感觉这些高大坚固的城雉墙堞不曾残破,一直铮铮风骨……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豫楼一直在视线中,鱼却没有一次抵达它的脚下。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从城堡墙下来,找寻如何能到达豫楼的路。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村民告诉鱼,找到老狮院,就找到豫楼了。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这就是郭峪古城内第一宅院“老狮院”。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着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陈氏家族当年辉煌与荣耀可见一斑。“老狮院”名字的由来就源于这个非比寻常的楼牌和两尊高大的石狮。“老狮院”为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于康熙三年(1664年)修建的。由四套四合院组成,它们大小相等、结构一致,被一条前后纵向的巷道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侧前后两院,朝着巷道有门相通,四院之间也有小门互通。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从张宅出来,巷口廊檐下偶遇打发时光的老人们。闲坐在一起的他们,善意地看着鱼笑。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摘自百度)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上图为豫楼所在的小跨院,下图为豫楼内布置。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鱼和先生第二天又游了皇城相府,同位于沁河樊溪边上,郭峪古城与皇城相府,天壤之别。皇城相府,人流如织;郭峪古城,却门可罗雀。这里不缺古朴雅致,这里远离尘嚣,这里苍凉和落寞……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此外,郭峪古城还有一明代道观:白云观,因在城外山上,鱼和先生遗憾错过。 
53)晋行·晋城:阳城北留镇郭峪古城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在郭峪古城怀旧,下期阳城北留镇皇城相府再见!


有关链接:
古城郭峪——阳城县北留镇郭峪古城
  ●城墙居然比故宫的还高?●三大家族中还有陈廷敬?●豫楼底层暗道能通城外? 
    沁河中游的太行峡谷之中,成片的古城堡群沿河岸星罗棋布。在一长串的古城堡中,与著名的阳城皇城相府毗邻的郭峪村,是一座保存完好、雄伟壮观且功能齐备的乡村古城。2006年,郭峪古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历经四百多年沧桑,郭峪雄伟壮观的城墙内,四十多处明清古宅保存完好,既有牌楼耸立、豪华排场的官宦、商贾住宅,也有耕读传家的普通村民住宅。城内不仅具有古代城镇式村落的各种附属建筑如庙宇道观、商号店铺、书房私塾、作坊工厂,甚至还有专门召集村民聚会、发号施令的广场“申明亭”。
    8月3日,记者到达北留镇郭峪村,仰望被数百年雨打风吹的古城墙,品味郭峪古城曾经的辉煌。
  城墙比故宫城墙还高出两米
    郭峪,位于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的樊山南麓,独居一片丘陵,扼樊山之口,锁州府之道,所处位置恰好掌控着通晋城、阳城、沁水三地的大道,地理位置重要。鉴于此,人们称呼郭峪时多用“城”,而非“堡”。
    与郭峪紧邻的海会寺有通刻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的石碑《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寺禅院记》,碑文为唐代徐纶所撰,中有“东邻郭社之陌,前据金谷之垠,既名额以未标,称郭谷而斯久。”古时,“谷”与“峪”通用,郭谷也就是如今的郭峪。可见,郭峪作为一个村落在唐代就已存在。
    67岁的村民张江水对村子的历史非常了解,是记者的义务导游员。“郭峪的城墙高三丈六尺,合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城堞450个,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还建有木亭。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共有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现已不存。北门拱辰门、西门永安门,目前都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损毁。”据他说,为防敌从高地偷袭,永安门外还建有防御偷袭的瓮城。
    这座城墙平均高度12米的古城,竟比北京故宫10米的城墙还高出近两米。郭峪人为何要修建如此高的城墙?郭峪现存一通《郭谷修城碑记》碑刻,由明蓟州巡抚张鹏云撰写碑文,其中记载: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数以万计的农民起义军围攻郭峪村,乡人寡不敌众,惨遭屠杀。为避免村民屡遭不测,张鹏云建议修建城墙,富商王重新带头自捐白银7000两,乡民踊跃捐献,很快筹到白银数万两,没钱的以役代捐。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七日开工修城,到当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不到十一个月时间,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建成了。
    现存的郭峪城墙有三截,东门、北门分别长约200米,西门附近一截长约100米,城墙上垛口林立,内墙分三层建有密密麻麻的窑洞。与其他城堡不同,郭峪城墙上的窑洞建在内墙上,共627眼,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所以又被称为“蜂窝城”。分三层的窑洞洞口全部向内,既能居住,又便于防守,使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固完整的防御工事,城内的明清古居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除东、北、西三门之外,郭峪城内还建有高、低两座水门。城内街巷纵横,但主要街巷却只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前街、东西走向的上下街和斜街,且均与城门相接,上下街虽并不宽敞,两侧却商铺林立,由此似乎可以窥见郭峪当年的繁华。而南沟街、中街、后街、上下范家胡同、窦家胡同及松木圪洞等连城内人自己都搞不懂的小街巷,纵横于郭峪城的每一个角落,保证了城内建筑之间的通达。上街、前街与斜街的三岔路口,形成一片规模不大的广场,名为“申明亭”。当年,城内的执事者就在这里敲钟后,向汇聚而来的村民发布消息、公布决定。
  狭窄胡同内藏着官宦豪门
    在郭峪城内行走发现,城中的道路并不规则,多为交错的狭窄胡同,地势也有起有伏。除从东门入城的下街外,几乎再难找出一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直行街道。这些鳞次栉比的街道胡同内,官宅民居交错密布其中。
    目前,郭峪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房屋1100间,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为主。“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明清时期就流传很广的民谣,让人深切感到,当时在郭峪村居住的官宦豪门实在是太多了。郭峪城内姓氏多达数十个,其中实力最强、人气最旺的为科第仕宦又兼富商的陈、张、王三大家族。三家中集大成者,分别是“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陈廷敬,被称为“祖孙兄弟科甲”的张鹏云,以及人称“活财神”的商界巨贾王重新。因均有功名,且有钱有势,人们便根据他们住宅所处的位置编出了顺口溜:“前街西为陈,前街东为王,南沟住张家。”
    能代表郭峪官宅的当首推陈廷敬祖宅“老狮院”。“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陈家另辟的新居,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张江水说,因陈家大门外有两尊石狮,于是这座院子得名“老狮院”。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着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可见当年陈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老狮院”的结构布局很像棋盘,四座四合院组成紧凑的“田”字形平面,每幢大小都相等,结构布局也完全一致,一条前后纵向的巷道将它们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侧前后两院,朝着巷道有门相通,四院之间也有小门可以相通,故村民将这种结构布局的宅院俗称“棋盘院”。“这是大富豪王重新的宅邸。”陈家“老狮院”往东,路经一木门紧闭的院子时,张江水顺口说了一句。没高大巍峨的门楼及石阶,更无显示主人身份的牌匾与石狮。寒酸的院落,难道王重新真的在此居住?王重新不仅是郭峪城内的巨富和村社之首,且是郭峪城的总设计师和建造者。从城内现存的众多残缺碑文中所列数字统计看,7岁就成孤儿的王重新,为修城池出资最多,捐输银两高达16896两。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7年),64岁的王重新病逝,众人发出“吾乡布衣之望无人矣”的哀叹。“王重新乐善好施,崇尚简朴,为人低调,所以王家宅院结构布局也都相对简单,透露出其俭朴思想。”张江水说,不过到底是巨商宅院,其一串宅院由十三院相连,比乔家大院一串六院还多,“不过现在十三院早被隔开居住,许多院落也已不完整。”
    张家宅院是两进式院落,后院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为清顺治年末重修。这座牌楼式大门,门额字牌之上有四组斗拱前后四翘,前后檐下均有垂莲柱,尽显华贵气派。与陈家门楼相比,此处门楼及一对石狮均显得矮小,故又得名“小狮院”。
  “中国民居之瑰宝”的感慨
    在郭峪城内西北方向,一幢高耸的建筑鹤立鸡群,那就是豫楼。原来,郭峪城池建好5年后,为加强防御,王重新又出资在城中央修建了这座“堡中堡”,并按照八卦之意,取名为“豫楼”,有“顺以动,故天地如之”的含义。
    豫楼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层,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时,墙厚缩为0.8米。让人吃惊的是,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这套系统目前依然保存完好。”张江水分析,站在豫楼楼顶俯瞰,全城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如有战事,这里就是全村的指挥调度中心,“可能是王重新对当时的复杂形势的周全考虑,战时如若城门失守,豫楼显然就是保护城内人的第二道屏障。”
    豫楼楼体上开设有四个火炮射口,防守中兼具进攻。豫楼外的石阶通向二层,所以一层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地下室”,没窗户,只有四个通风口,内置石碾、石磨、水井、灶台,地下暗道的出入口就设在此处。顺木梯登上三层,有令古建专家都称道的“厕所”,一半的空间深入墙体,秽物通过垂直孔道可以直接排到楼外,这样人性化的设计也是豫楼所独有的。
    郭峪城西有座汤帝庙,是城中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这座创修于元至正年(1341年-1368年)的庙宇,明清多次整修。庙坐北朝南,依山势而起,从门前的道路到最后的大殿,共分为两个高大的平台,自然分为上下两院,上下院落差约有3米,汤帝庙就坐落在上院的平台之上。古时阳城十年九旱,几乎村村都建汤帝庙,因郭峪汤帝庙体型较大,被称为“大庙”。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一溜九间大殿看似浑然一体,实则被隔成三座殿宇,正中供汤帝,左右分别供奉着关圣帝及以治水闻名的昭惠王。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整体结构向北倾斜。“后来用倒链等工具,硬是将倾斜的斗拱拉直扶正,但大殿整体却没受到影响。”张江水赞叹道:“古时的工艺令人称奇啊!”
    说郭峪为“城”,是因其内部布局不仅有街道网络、居民区及商业区,而且还有豫楼、泄洪渠等防御设施,同时还建有白云观、文峰塔及汤帝庙等公共活动场所。正因为城内设施完备,功能区分明显,克服了城堡建筑中的呆板和严肃,即使久居城中,人们也不会产生压抑感和沉重感。1998年,文物大家罗哲文参观郭峪后,情不自禁发出“中国民居之瑰宝”的感慨。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