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晋行·太原永祚寺:双塔无语五百载,惯看风云变幻。

标签:
太原永祚寺妙峰禅师双塔凌霄鱼在在藻晋行 |
分类: 晋行 |

太原永祚寺可瞻塔,观无梁殿,赏牡丹,研摩碑刻。

永祚寺又名双塔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郝庄村南。由于双塔凌霄为世人瞩目,被人们称为双塔寺。双塔插云也成为太原的标志。

永祚寺对面有个戏台与山门之间形成一个广场,这里可以免费泊车。

永祚寺有三道山门,分别修于不同时期,最外面的头道山门为1984年所建,同年还完成了解放战争期间二至八层被炸飞宣文塔即舍利塔的维修。

上图和下图为永祚寺二道山门,也是永祚寺最老的山门。门楣上书有“祗国胜境”。据介绍此山门修建颇费周章,大家可看随后的简介。
二道山门前的这对石狮,鱼很喜欢。可惜公狮右前腿及爪部和母狮左前腿及爪部有明显接痕,母狮前胸和上唇损坏明显。下图背面特写这张清晰看到拼接痕迹。经历过炮火洗礼的它们,能存留至今已属不易。


上图中为永祚寺的第三道山门,为1927年(民国十六年)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的院门。门额书“永祚禅林”。山门上有副楹联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曾任山西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张颔先生所题。篆书:风藻无穷,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老先生已于今年年初辞世,考古界和金石界痛失一位奇才。

上图为碑林一隅,下图为永祚寺三道山门外被闲置的古钟。


鱼和先生游永祚寺,寺内正在维修碑廊,故而碑刻内容没有出现在本游记中。感兴趣的可看后文中的链接内容。

永祚寺无梁殿指大殿和左右配殿。大殿建筑有两层。一层大雄宝殿,二层三圣阁。二座殿内均保留供奉佛像的原制。不过正是这些佛像的无序安厝有力自证永祚寺早已不是宗教场所。左右配殿为禅堂和客堂,现已辟作展厅。禅堂布展塔的起源和山西塔分布概况;客堂布展妙峰大师佛门鲁班。内容很受益。


禅堂、客堂、大殿形成一个规整的四合院落,院内花坛内植满牡丹,有游客在采摘花籽,这些牡丹是明代种植的紫霞仙。在一进院也种植了牡丹,除了牡丹还有紫藤。它们和那里的建筑一样年头不长。五月去永祚寺赏牡丹已成为当地人的休闲方式。

以下四图为大殿一层大雄宝殿内佛像与供器。



大家看过会不会觉得很怪异呢?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东方的药师佛,中央的释迦牟尼和西方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和药师佛都是坐像而阿弥陀佛却是立像。很明显这里的佛像不是原配!据介绍,阿弥陀佛是铜铸的,余下两尊是铁质的。至于原来的哪里去了?这些又是打哪里来?这问题太浅显,太原永祚寺因地势原因在近百年曾两次作为主战场,能较完整遗存已非易事,何况其后还有十年浩劫跟着。那第二问题更好解释,山西从来就不缺文物,随便一个庙里都能拿出一两件老东西。东挪西凑呗。

以下十图为禅堂内布展:塔的起源和发展。浏览后对山西境内遗存的各朝代古塔有了一些认知。










以下八图为客堂内布展:妙峰禅师--佛门鲁班。山西有如此丰厚的佛教文化遗存,得益于一批像妙峰禅师这样的匠人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监制呕心沥血,才能传承于世。








以下十一图为大殿二层三圣阁。




观音的两边为文殊和普贤。这几尊菩萨是1985年3月从紫竹林寺搬迁来的。紫竹林寺即观音堂在太原店头古村,寺内有碑记叙明修建紫竹林寺史实,近些年又做过大规模重修。寺院不大,坐东朝西,底层为石砌窑洞,上层为歇山顶殿堂。龙洞是进入紫竹林寺的通道,壁上绘有行云布雨图。正殿为送子观音殿,是紫竹林寺最早的殿堂之一。南北配殿塑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弥勒堂在龙洞上面。钟、鼓楼分置。如果有时间大家可去店头古村一看,村子以明清建筑的窑洞见长。不过有些破败沧桑。
永祚寺三圣阁内还有如下几尊塑像,摆放杂乱无章,让人云里雾里。


藻井还是很精美的,和后续拜谒的万固寺无梁殿相似。难怪,都是妙峰禅师的作品。

三圣阁西北有个圆形角门被封死,原来从三圣阁可以直接去塔院,现在只能隔着墙观望了。

从三圣阁退回大雄宝殿处有门可以通往塔院,双塔所在位置为永祚寺的制高点,这也就难怪双塔在战争中被当作料敌塔和前沿攻击阵地。

西北这座塔即“宣文塔”,塔内放有舍利,也叫做“舍利塔”,当地人称为“西塔”或“北塔”。是双塔中后建的。塔底层正面和背面均开有门,现在一门封死只能由东门进入。拾级而上,十三级后达顶层。据说在那里可以俯瞰太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鱼登过多座古塔,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本来就很窄小的出口均有铁栏杆,根本无法看到外面风光。鱼和先生游双塔寺,适逢身体都欠安,本拟登塔览胜无奈舍弃。

鱼和先生在景区内逡巡,发现这里还有个贝山遗迹。在山西土质文物保护基地后门、双塔的东南向。即上图和下图所示位置。

相传大禹治水期间从南方调集很多物资水路运往北方,路过东海时,所有船只遭遇风暴悉数沉没,大禹抓住一块船板幸免遇难。情急之下,大禹仰天长叹:苍天无情。顿时苍天失色,龙王见状心惧,命贝类聚集托举大禹送往岸边。快到岸边时,大禹用手用力抓起身下的贝山,瞬间贝山变成一块石头。打那时起,大禹随身带着这块贝山转战于治水现场,再也没为物资发过愁。大禹死后,贝山不见踪迹。直到一年大旱,黄河水干,在河床下见到贝山。明朝时,贝山辗转到山西永祚寺。据说晋商们专程到双塔寺摸贝山,于是财运亨通。包括阎锡山在内。这位山西王从没缺过钱。

可它们惯看风云变幻。1937年9月,日军攻占大同,随后向山西全境发动进攻。中国军队组织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其中最为惨烈的忻口战役激战十多天后败退,接下来娘子关失守,山西门户洞开,太原成为孤城。阎锡山命傅作义部据守太原,依城野战。在日军强大攻势下,其他战场中的中央军、晋军纷纷溃败南逃,日军包围了太原城。当时守城主力除35军的董其武旅、孙兰峰旅、杨维垣旅,还有被打散的晋军部队临时组合起来的队伍。傅作义部决心与城共生死,怎料被围城第二天傍晚即发生35军副军长曾延毅逃脱,于是军心涣散、动摇,在日军火力猛攻下,杂部首先弃守,傅作义不得已下令弃城突围。11月8日部队从太原突围,守双塔寺的第四二一团营长韩春富,在退却时脱离部队,带着旅部配属的骑兵一排,跑到晋北五台县,被反正伪军金宪章部缴了械……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徐向前司令员命令首攻东山,牛驼寨、淖马、山头、小窑头四大要塞。17日夜,解放军入牛驼寨发动突袭,经过四天你死我活的残酷撕杀,双方伤亡惨重,解放军放弃牛驼寨。26日,太原前委以第7纵队附重炮31门再次强攻牛驼寨,激战至11月1日,夺取了除庙碉以外的大部分阵地。十天后,淖马、山头、小窑头等要塞先后被攻克,牛驼寨已经是三面受制。11月12日,7纵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庙碉发起最后的猛攻,第二天,7纵独7旅先后发起5次攻击,实施9次爆破,在耗用了2000余斤炸药之后,终于炸塌守军藏身的地窑并将庙碉炸开一个豁口,最终夺取牛驼寨。历时20余天的牛驼寨争夺战是太原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恶战之一,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草木皆摧,树无完株。

太原外围作战歼灭城郊国民政府军,约占太原守军总兵力的80%。解放军太原前线司令部接连发表了《告困守太原敌官兵书》和《最后警告阎锡山书》,但太原守军仍拒不投降。4月24日,太原失守,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等文武官员五百余人集体自杀。国民政府军守军共有八万九千余人伤亡;而整个太原战役国民政府军共有十三万五千余人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