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2018-02-03 10:03:20)
标签:

晋城泽州青莲寺上寺

晋城泽州青莲寺下寺

泽州青莲上寺释迦殿

泽州青莲下寺正殿

净影寺慧远高僧

分类: 晋行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深山藏古寺,青莲寺就是其一。青莲寺古韵悠悠、风光旖旎,访古休闲绝佳之地。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鱼开车直奔青莲上寺,山路不好走。抵达后发觉停车位很少,好在鱼和先生来得很早,时间还不到上午八点。这里是乳窦泉景区,泉上石壁有几处摩崖石刻。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泉水被圈围起来,远看好像是山洞。由此往东石壁上分别是“山月溪云”、“湿流风”、“迸雪喷雷”等石刻。其中“迸雪喷雷”有题刻,是明代泽州知府陈棐。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这里位于青莲上寺的东侧。资料上说,其中有一方石刻有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题记鱼查找所有拍摄图片,均没有没找到,也许是被圈围起来地方有吧。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摘自泽州政府网)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新寺、古寺两处组成,也被称作上寺和下寺或上院和下院。两寺相距五百米左右,但落差很大。两寺依山就势而建。古寺即下寺,北齐创建,天台宗道场;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弥勒净土派。古青莲寺是泽州府的佛教中心。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这条路还是去下寺或称下院或作青莲寺的路。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山门新修,介绍上说两边的门墩石是宋代的原物(见下图)。山门外六通石碑,为明清时期的。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新青莲寺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赐名为“福岩禅院”。原匾早已不知所踪。寺内的主要建筑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罗汉阁、经堂;地藏阁、僧寮等。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天王殿和山门一体,同为1986年建。四大天王也是那一时期塑的。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寺上寺的藏经阁,曾是唐代青莲寺的中心大殿,那时的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宋崇宁年间维修时,将天王殿移到山门成双层殿,把原天王殿一层改成弥勒殿,二层为藏经阁。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藏经阁前的石狮应该为宋代遗存。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藏经阁南门可以进入,进入后为弥勒殿,殿内有弥勒佛和韦陀。介绍上说为2003年修复时,民间善士捐赠。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殿内有一通石碑为大元至正二年(1342年)立的《重修法藏之记》。殿内有砖石台阶可至楼上藏经阁。藏经阁不对外,楼板封着。资料上说当年藏经阁内藏有经卷700余函,计5000余卷。如今早已散失殆尽。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见藏经阁后的释迦殿及中轴线最后的大雄宝殿,还有青莲上寺东侧建筑耳房、罗汉阁、厢房、东配殿等。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在青莲上寺的藏经阁和释迦殿,鱼发现屋檐斗拱上坐有力士。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上图为藏经阁与释迦殿间的东西对称建筑,罗汉阁和地藏阁。资料上说罗汉阁,原名观音阁,始建于五代时期(922年)前后,重修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现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遗构。楼上罗汉堂有十六罗汉,为宋塑。另外堂内墙壁上嵌着一通刻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五百罗汉名号碑》。鱼和先生去时恰逢寺内整修,这里封闭不开放。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地藏阁,与罗汉阁相对。也五代时期(922年)初建,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并改名地藏殿。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修时,将原一层增至二层,并命名为地藏阁。殿内所塑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为宋代原物,明代重装。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这里开放,有专门保安人员,不让拍照。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鱼的偷拍技巧见长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在地藏阁楼上看对面的罗汉堂以及远处的钟楼和文昌阁,钟楼为2003年特大洪水后重建的。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上图仔细看图片就会发现罗汉阁(右侧)与地藏阁(左侧)的楼上建筑形制不一样。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释迦殿前有一通唐碑和两座唐幢。唐碑内容无法辨识。唐幢幢身都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它们高度基本一致,东边略微矮些,都用玻璃罩罩着。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释迦殿,又称中佛殿,始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至崇宁元年(1102年)间,面阔三间,悬檐歇山顶。殿内现存宋代彩塑:释迦佛坐像,文殊、普贤坐像和阿南、迦叶立像。鱼和先生去时有陕西文保维修队在施工,趁乱拍了这组珍贵照片。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堆放在地下的这三尊是佛陀佛坛上的供养人像还是后座千手观音的侍童?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殿内梁架构造很特别,和鱼以往拍的不一样。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和师傅闲聊得知这工程已经干了两年,千手观音还没有修复完工。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释迦殿东西两侧满满的石碑,上以通为万历四十一年刻制,下图中这通更重要为崇宁四年刻制的。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下图为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刻制的功德碑。详细记录捐资人及捐资额。都说看庙先看树,其实庙中的碑碣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青莲上寺的始建历史要在此年代之前,信然!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释迦殿巨大夸张的斗拱,四角朝天的屋檐,从哪个角度看都那么威武。檐角斗拱上又见到力士了。不过这个力士要比藏经阁檐角斗拱上站着的像模像样,那四个有点卡通,这里的才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者。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释迦殿前有古树,一棵古柏,乃是声名远播的子抱母,母柏苍老已经枯死,子柏苍翠欣欣向荣。子柏若藤缠绕母柏。在它的前面有两棵千年银杏树,东为雄树,西为雌树,树径需两人合抱、树高二十多米。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中轴线上最后一殿为大雄宝殿。始建年代不详,据说被日军毁坏。现在这个大殿是千禧年后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规划建造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它的倒坐观音很特别,看下图。观音三十三相有卧姿的吗?鱼的知识库中只有延命观音的形象有些与此近似。那是比丘尼身的观音头戴宝冠若阿弥陀佛像,倚身岩石,右手支颐,石在水上。这个,太无厘头。据说是善士捐赠。捐赠就可以如此?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再看一遍子抱母古柏,神奇!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大雄宝殿后为山体。青莲上寺的东侧还有款月亭、掷笔台、钟楼,再东侧即是乳窦泉。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上寺西南侧有三佛殿、斋堂、僧舍等,在这个位置望青莲上寺。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在去古青莲寺即青莲下寺的路上有座不起眼的广济桥,它是大清顺治十年(1653年)高平澧溢乡三都魏庄信士魏志翰和他的家人捐资修建的。远处是珏山风景区,回望青莲上寺(见下图),护坡看着让人担心。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寺下寺即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这就要提到一位高僧慧远,需要提示这位慧远高僧不是晋代净土宗高僧庐山慧远,而是被后世称作净影寺慧远、净影慧远的隋代高僧。慧远出生在今山西晋城市上党泽州县秀村,13岁出家,学成后返回乡创硖石寺道场,注经说法。相传慧远曾当廷驳斥周武帝灭佛毁法决议,不予采信退居汲郡西山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为他建立净影寺,开皇七年(587年)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开皇十二年(592年)圆寂于净影寺,慧远著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被誉为僧中之龙”、“齐隋泰斗”、“疏王”、“释义高祖”,与庐山慧远并称为“佛门二远古青莲寺坐北朝南。山门前有一小广场,可凭眺远山。山门新修,寺内建筑只有正殿和南殿。南殿在修关闭。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古青莲寺原名藏阴寺,初建时在丹河东岸,大概位于珏山下方、寺北庄南部,意为藏在山阴的寺院。唐代重修时迁到这里。它的规模没有上寺宏大,原来只有一院两殿,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寺东修建了这座10余米高的舍利塔,塔修成后,由晋城人周盘写了塔铭。近年修建时才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这个院落,并将门外包起台基,增建了现在这个仿宋门楼。(摘自青莲寺导游词)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上图塔铭刻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这是一座砖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正殿,亦称大佛殿。乃元代遗存,明清时期重修过。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正殿也叫弥勒殿,佛坛宽大,整体罩上玻璃罩。内奉佛像与上寺释迦殿类似。由此看出两殿重修时间一致。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主尊换成弥勒佛。两菩萨文殊、普贤坐像,两弟子阿南、迦叶立像两殿一致。还有一点不同在释迦殿没看到供养童子,正殿内有供养童子。七尊彩塑,塑像面容庄重,体态匀称,略微前曲。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正殿,是元代重修后遗留下来的,明清时期曾经部分重修。三间,悬山顶,殿内置宽大的束腰须弥式佛坛,坛上大小塑像七尊,中央为弥勒佛坐像,高4.2米,双足下垂踏着莲台,头盘螺髻,身着袈裟,曲眉大耳,袒胸露臂,双目下视,面相端庄慈祥,右手外举作说法印。身上的服饰绵软贴体,衣纹线条圆润流畅,是典型的唐塑风格。弥勒佛两侧的阿难、迦叶两位尊者,高2.26米,阿难显得少年持重,谦恭谨慎,迦叶则显得饱经沧桑,虔心诚挚于佛门净地。他们虽为僧装,但其神态很符合世人的心理。佛像前面,两个供养童子侍于莲台之上,半蹲半跪,状态显得极其虔诚。坛前左右两侧的塑像,左边的为文殊,右边的为普贤,两位菩萨身高2.88米,面相长圆,头束高髻,眼神平视微向下倾,显得秀雅娴静。耳后两缕小发批于肩头,身上衣襟裹膝垂座,外表饰以沥粉锦纹。像下束腰须弥座,简洁素雅。文殊须弥座前的壶门内,塑绿狮头像,普贤须弥座前的壶门内塑白像半身像,尾巴露在座后,显得生动有趣。七尊塑像,造型健美,体态丰盈,面相饱满圆润,衣饰柔丽贴体,都是典型的唐代塑像风格。(摘自青莲寺导游词)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连文殊普贤菩萨的坐骑也和释迦殿一样隐藏在莲座的壶门内。据说全国仅存唐代寺观三处有七十余尊唐塑,这里的六尊可谓珍贵!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这里也不让拍照,其实让拍也闹心,这玻璃罩反光严重,效果打折扣。三组组图都是鱼手机拍摄的,大家凑合看吧。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青莲下寺的南殿内好东西多多,却因维修期间落锁不让参观。鱼趴着窗户看,玻璃反光,室内昏暗。南殿建筑看上去新修的,门前放置两块展板,内容宣介南殿文物维修。在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文物维修迫在眉睫。鱼和先生两人谁也没给南殿留一张影像,这也罕见中的罕见。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与正殿管理员闲聊中得知,正殿和殿内六尊唐塑得以保存完好至今,要得益于古青莲寺最后一位住持。解放后,寺院僧众被解散。住持临走前,将土渣杂草等将整个大殿埋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清理杂物,才得以重见天日…… 
56)晋行·晋城:泽州青莲寺--飘落到凡间的莲花!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游览晋城青莲寺。下期晋城景德桥,府城关帝庙、玉皇庙再见!


有关链接: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寺南庄北侧硖石山腰。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唐代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并敕赐"青莲"为额。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青莲寺与中国古代"面山背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所临山崖的之内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青莲寺距古青莲寺大约500米,新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分布对称。 释迦殿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悬檐歇山顶,头栱肥硕,飞檐腾空,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楼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菩萨、十殿阎罗,个个栩栩如生,威严肃穆。寺院东部一堵山崖壁立,崖上平坦如台,长宽各约丈余,相传是高僧慧远禅师注《涅盘经》的掷笔台,明朝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台南端建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故而名为"珏山吐月",亭内壁上还嵌刻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赏月的题诗,亭的梁架结构及石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由此可知是宋代的建筑。寺内有还有许多唐、宋、明、清各代的碑刻,字体齐备。有真、草、隶、篆等。寺南大殿的唐碑上刻有唐宝历元年(825年)"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价值。 
古寺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内佛坛宽大,供奉有弥勒佛等6尊彩塑,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艺术价值极高。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南殿中还有一通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这几尊塑像为宋代彩塑中的精品。藏经殿始建于唐代,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在罗汉楼后墙中部,有一通《罗汉碑记》,上刻有五百普通罗汉的姓名,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雌树还可收获白果百余斤,既点缀了风景,又生产了药材,真可谓一举两得。在青莲寺外左侧石崖下有一天然水池,名曰"乳窦泉"。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早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其上石壁,陡峭如削,直插云端,上有约20多米宽的岩石,有经水多年冲刷、侵独留下的痕迹。再看峭壁上的石刻,上有"瀑布飞泉"及"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的字样,据考证这些是北魏时期遗留下的。由此可见,当时瀑布之壮观,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在青莲寺东侧有-天然石壁,岿然屹立,高约20余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顶上面积呈条状,宽不足3米,长l0米有余,西南壁部刻"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据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于丹河之滨的硖石山腰创建寺庙,故取名"硖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莲寺。在这里,慧远-边讲经说法,一边为《涅盘经》精心注疏。历经数年,《涅盘经》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注疏准确可靠,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慧远捧书持笔沿山径而上,当他来到这块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时,决定在此告天,于是攀上石顶,将门笔对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盘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
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建兴郡高都霍秀村(今晋城市郊区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盘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院
青莲寺既上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观音阁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古寺
 南殿三间,悬山顶,前后设门。殿内明间后部砌一堵扇面墙,墙前砖筑佛坛,上置塑像一堂。中央主像为释迦佛,高2.7米,结跏趺坐,身着袈裟,袒胸露臂,面相圆润,腹部微缩,显得端庄持重。左右两位弟子高1.9米,双眼前视,闭嘴凝神,显得恭顺虔诚。再前面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对坐。坐下佛坛呈六边形,束腰须弥式。坛上塑像高2.2米,束腰挺胸,发髻高竖,微向后曲。佛像面部丰润,衣饰绵软贴体,唐代风格犹存。  
扇面墙背后塑南海观音一尊,半蹲半坐,姿势潇洒自如,面相秀丽,身姿俊俏,身上的飘带随身势婉转扭动,衣纹圆和流畅,是典型的宋代作品。 
坛前两侧,依墙壁各有塑像三尊,左侧前躯为身着王装的关羽立像,高1.23米;中间一尊为寺内高僧塑像,高1.49米;后为菩萨坐像,高1.6米,胸佩缨络,小辫披于肩头,双足下垂,两臂拱于胸前,面相秀润,神态清逸,是典型的宋代作品。右侧前躯为供养菩萨像,高1.45米,袒胸赤足,长裙束带,衣纹圆和柔丽,面相俊俏秀逸;中间一尊立像为供养人像,高1.52米,头束花巾,发垂耳边,长衫及地,面相丰盈俊秀,造型风格与玉皇庙后殿、太原晋祠圣母殿近似,也是宋代作品;后尊为禅师像,半结跏趺坐式,高1.1米,着圆领僧祇支,两臂伏于膝面,神态泰然自若。相传,此尊塑像为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重修寺院的小禅师法义的肖像,曾经后世重装,宋代风格失去大半。  
殿内存有唐宋碑刻四块,其中东北角一块是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镌刻的《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刻着佛寺图案一幅,为弥勒未成佛时的讲经场面。图中佛寺,前有山门,后为两层高阁(弥勒阁),阁上设平座,脊兽简洁,脊中无刹,寺院四周廊屋环绕,至前面与山门相连,廊柱头上施一斗三升,廊下安直棂窗,山门前有台阶可上,院内全用方砖铺墁,是一座很完整的唐代佛寺。这幅图案与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佛殿相比较,时间约晚一百多年,但规模比较完整。与山西四座唐代单层佛殿实物相比较,它的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阁,形制颇为壮丽,证实了我国建筑史学家们“唐代佛寺多有围廊”的断言,无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