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2017-08-19 09:43:23)
标签:

青州博物馆

馆藏花鸟作品展

青博石刻雕塑展

青博石刻碑碣展

青博汉俑展

分类: 博物馆系列

  (一)香山汉墓陶俑展

    2006年6月-8月,由山东省考古所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制武器2000余件。因陶器彩绘保存完好,数量大,资料价值高,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这批文物进行了科学规范的修复保护。现挑选有代表性的69件陶器做特展。

  总体来看,香山汉墓彩绘陶最卓著的特点是精致细腻的彩绘。人俑形态逼真,面容清晰,五官、胡须、冠服细节等表现手法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衣冠服饰色彩主要有紫、粉红、黄、黑等。诸多色彩中最让人振奋的当属紫色,此色叫中国紫,又名汉紫,是两千年前的一种人工合成颜色。当今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地分析出中国紫的分子构成,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合成这种颜色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诸多人俑或是马俑身上有粘合处或孔状,这说明其制作方法大部分是分开制作,人俑的头和身分别制作,马俑的头颈四肢与躯干分开烧造,然后再粘合在一起。人俑身上的孔内原来多为木质的礼器或是兵器,现已腐朽不见。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他们“事死如事生”,认为人不会死去,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享受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长袍男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人俑近800件,可分为立俑和骑俑。长袍男立俑,方冠,束髻,身着及地长袍,手拱而立。他们的冠帽带,有的用泥条粘在下巴上,有的则是在下颌处用紫褐色彩绘勾勒,整体感觉大方威仪。【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左:男立俑;右:女立俑

男侍俑,一身短打,作仆役打扮,双手分开,作执物状。从冠饰、服饰及发髻细节可推测其身份地位远低于长袍男立俑。长袍女俑体态小巧,身姿婀娜,呈S形,尽显女性柔美。发髻宛然,镜中可见长发飘飘,引人遐思。面容低眉顺目,谦卑恭谨,显示出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左:陶鼎;右:陶牛
有成套的礼器,如鼎、壶、卮等,也有生活用具,如盆、盘、耳杯等约600多件。大部分器物上有红、白、紫等精美的彩绘,纹饰以卷云纹、水波纹为主。陶质细腻,颜色绚丽,纹饰清晰,制作精巧细致,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制陶工艺水平。【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和下图为:陶马

陶马约350件,或张口长啸,或昂首侧目,或低头嘶鸣,各具神态。做工精致,肢体比例准确匀称,有枣红、白、黑、花等多种色彩,周身饰有彩绘,马具马饰一应俱全,尤其是披挂于马背上的彩绘马鞍,线条清晰流畅,精美异常,为研究汉代马具提供宝贵资料。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和下图:骑马俑
骑俑服饰华美,面容肃穆威武,胯下战马健硕,昂首嘶鸣,气冲云霄,出征在即、胜券在握的感觉跃然于眼前。【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左:陶狗  中:陶鸡  右:陶羊

家禽俑约250件,如陶猪、牛、羊、狗、鸡等,他们或卧或立,形态各异,极具生活情趣。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左:男立俑  右:长袍女立俑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长袍男立俑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骑马俑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和下图为:陶马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左:耳杯中:陶卮右:陶刀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香山汉墓陪葬坑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5米,深4米,分三层。陪葬坑内容庞杂,大体可分为人俑、牺牲俑、家禽俑以及各类礼器、生活用器等。上图为陪葬坑第二层。西半部为陶牛、陶马,东半部以生活用器为主,南端放置十几个大型立俑。从墓葬地域、形制以及出土器物来看,年代为西汉前期,墓主至少是淄川国的贵族,甚至是国君。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二)馆藏花鸟画作品展【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竹屏条  冯起震 明
纸本,条幅,水墨画法。一簇簇翠竹生机勃勃,疏密有致,杆杆青竹,尺尺竹簧,蒸蒸日上,微风细吹,竹影婆娑,整幅竹子尽显潇洒之姿。首幅右下落"海岱中人起震",末幅右下落"海岱中人笔"。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葡萄屏条  王曰叟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雁图屏条  冀旭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左:荷花图轴 张敔(音语)清;右:牡丹图轴 李方膺清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百岁图轴  滕前堂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左边:向阳 花蝶册页  右边:松年花卉册页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花卉屏条 松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葡萄屏条 李紫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兰花屏条  国在新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松鹤屏条 杨润初 民国二十年(1931年)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和下图为展馆内布局。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此大厅正前方为青博出口,左右两厢分别为石刻雕塑展厅和石刻碑碣展厅。
(三)石刻雕塑展

     石刻雕塑厅内石刻上迄两汉下至明清,在封建社会,皇室贵族,官僚豪绅们不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还将自己死后的墓葬修建的富丽豪华,以表达他们“入土为安,视死如生”,死后仍然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意识。这种风气早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开始盛行,如秦陵的兵马俑。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墓门画像石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左侧骑马画像石,右侧虎兽画像石。均为汉代遗存。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鸡羊门楣画像石,中、下石羊头门楣画像石。1988-5-24文管所移交。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下双羊头门楣画像石,中画像石 1988年5月24日文管所移交。
画像石刻化的画面大多数为象征吉祥的形象。墓室的门楣上刻羊的意义是祭祀或是祈求吉祥。汉画像石多以羊头来代替全羊,用羊祭祀神灵祈求幸福平安。这几块门楣上的羊都采用高浮雕的羊头制成。【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三面造像碑,北魏(386-534)

上图和下图背景中为北齐时代阴线刻石像石
1991年春,在青州市五里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座石墓室,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线刻画像石,其中有9件是带有阴线刻的图画,内容表现的是主人的生活画面,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齐线刻。他们分别是出行图、象戏图、饮食图、贸易商谈图、商旅驮运图、车御图、主仆交谈图、轿乘图,其中尤以贸易商谈图和商旅驮运图为珍贵。贸易商谈图描绘的是墓主人坐在束腰的凳子上,翘着二郎腿。他的左手执杯,似在饮茶,双目注视着对面的商人,其态度不卑不亢,与主人对面的商人是一个眼窝很深,鼻梁内勾,头发蜷曲的罗马人,穿着极为考究的古罗马服饰。他手捧礼品,双腿弯曲,流露出极为殷勤献媚的姿态。在商人旁边的仆人,则手捧进献的异宝。此图线条流畅,人物轮廓勾画准确,神态极为生动,是一幅难得的贸易商谈的画面。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石雕佛三尊像北魏(386-534)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中间:白虎石刻;右侧:玄武石刻;左侧:青龙石刻
石灰石质,横宽95厘米,高105厘米,减低高浮雕。虎额和眼睛高凸,右前爪前伸,左前爪稍上扬,作扑食状。虎颈弯曲,头高昂,毛发上扬。虎身较龙体更为粗壮,虎尾卷曲。
石灰石质,横宽94厘米,高105厘米,减低高浮雕,玄武为龟蛇合体。龟作前进状,头高昂回转后视;蛇头直立于龟后,于龟头作对峙状。蛇身腾空弯曲作圆弧形,蛇身后部分缠绕龟体三匝,从龟尾部露出蛇尾,搭绕于蛇颈上。
石灰石质,横宽91厘米,高150厘米,。该画像石为减低高浮雕。画面为一身体修长的龙形,双目圆睁,牙齿外露,头上有角,口吐祥云,云朵呈六瓣状。前左爪上举于云朵之中,前右爪上部刻鳞状花纹。胸部粗壮,腹部瘦削,后两足上部粗宽而有力,下部微弯曲而有弹性,尾部下部分别卷成两圈,呈S状。龙体头、颈、四足肘部鬃毛鬣鬣。龙身上以阴线刻出龙角、龙须、龙耳、鬓毛和前右足上部的鳞片等纹饰。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一百三十七人造像碑北魏(386-534)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汉坐姿胡俑
 1980年于青州瀑水涧发现。石质,高3米。胡俑头戴尖帽,帽边饰穿璧纹,面部较长,眉间突出,神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身着紧身袖衫,双手交于胸前,系穿璧纹饰腰带,下穿紧腿裤,双膝并拢,两脚压于臂下,脚心向后,呈踞坐式。胡俑为匈奴人特征,其头部雕刻细致,神态逼真,肩部较平整,刀法简练传神,为西汉时代圆雕艺术的精品。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石守门军·石俑隋代(581-618)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石造佛龛唐(618-907)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唐冯石奴造像塔
 高233厘米,石灰石质,由塔座、塔身、塔檐等几部分组成。塔基数层叠涩而成。束腰处雕刻金刚力士、伎乐天,四角柱上浅线刻花纹图案。正面中间雕刻金刚力士,身材粗矮。两侧为伎乐天,面相威猛,右侧吹竖笛,左侧所持乐器残缺;其他三面中间均雕刻一狮子头,两侧各有一伎乐天奏乐,均怒目圆睁,威猛异常,所持乐器有:横笛、琵琶、都昙腰鼓、古筝、排箫等。塔座上层周饰覆莲图案。塔身正面雕刻最为精美,塔身左侧有题记,多数风化严重,不可连续释读,塔身中空,原来可能供养有佛像和菩萨像。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俗话说“活人门前有石狮,死人门前有石马”,在中国古代王侯的墓前都有石马、石羊等各种石刻动物。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右三和下图左一:金狮子香炉
高73厘米,其造型是在一只威武的狮子背上驮着一个香炉。狮子昂首竖耳,怒目圆睁,四蹄蹬地,十分富于动感。其身躯雄壮,配有鞍鞯,两侧雕刻精美的云龙纹图案,背部驮一八面形的棱柱,棱柱各面上装饰着与佛教有关的各种花卉及吉祥图案。棱柱头上刻着八只小狮子。棱柱顶端雕刻着用八块莲瓣围成的圆形香炉,象征佛国的清净纯洁。在长方形的台座右侧刻有题记。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石坐人和下图石虎,均为元代遗存(1206-1368)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和以下二图为文武石像生,明代。
古人把立于墓前的石人称为“翁仲”。这些都是用整块石灰石圆雕而成。原为明代大臣崔迪墓前所立。文臣持笏,武将持剑,均方面大耳,神情各异,透露着写实主义色彩。相传崔迪曾帮朱元璋打过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其死后,朱元璋下令为其设置翁仲,意为不受世人的干扰和破坏。【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四)石刻碑碣陈列厅
先生没有用相机记录石刻碑碣展厅内文物。碑碣图一部分借自青博官网;一部分来自网络。
碑刻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特殊的纪事形式,主要是颂扬功德,寄托哀思,抒发情感,褒贬世事,与其他形式相比,碑刻有不畏寒暑,不惧水火等优点。展厅中最多的是衡王府六代七王的一些王妃、王侯的墓志。目前,青州境内所见的最早的题刻要数玲珑山上由北魏郑道昭题写的《白驹谷题名》。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他所出身的郑氏家族,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四大望族之一。郑道昭时年五十八岁,调任青州刺史,在职三年,他的书法笔力遒劲,端庄大方,是练习魏碑体的很好范本。这个题名是其绝笔,很多日本书法家专程来玲珑山瞻拜。郑道昭在山东境内的手迹除玲珑山外,还有平度天柱山,莱州云峰山。
下图为青州北齐崔氏豪族修造宝塔时所立石碑,碑文有不少溢美之词,其字型结构严谨,笔姿古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也是研究崔氏家族及当时佛教盛行时的宝贵资料。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为《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网图,青博官网没有,向原图片所有者致谢!更多了解,请看文后的有关链接部分。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石碑刊刻于北齐天保九年(558年),系山东青州市广福寺在清末民国时期出土遗物,1980年被青州市博物馆从城区征集入馆珍藏。该碑石灰石质,高51厘米、宽125 厘米、厚20厘米。碑面右侧镌有减地阳文“崔氏宗门宝塔之颂”8个大字。正文魏碑体,共30行,满行16字,计有410字。这篇碑文记载的是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崔氏16家30人共同出资“敬造宝塔一区”的崇佛事迹。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下图为网上借用“大齐碑”图,青博官网没有,向有原图片所有者致谢!
全称“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高4.45米,宽1.6米,于北齐时期建于青州南阳寺,因规制巨大,故称“大齐碑”。碑额有两条盘旋的巨龙和佛像组成高浮雕。中部阳刻“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12字的篆书,碑文为阴刻隶书,共29行,满行58字,现在残缺了近百字。碑文记录了青州刺史临淮王的事迹以及龙兴寺的位置等。其书法颇具汉隶风格,背面碑上阳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原为唐朝书法家李邕所书,于金皇统六年(1146年)摹刻于碑阴。这方碑在偶园保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石碑,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的内容乃是记述和赞扬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德。全文体现两汉以来骈赋风格,铺陈夸饰,汪洋恣肆,辞藻极为华丽。文章开头,即感慨沧海桑田,人间变化无端,世事更替无常,只有佛祖慈悲,普渡众生;接着歌颂娄定远的功业与品德,进而讲述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娄定远治理青州弘扬佛法的政绩,随后记载南阳寺的重要以及修复的规模,说明勒文的目的;最后附有铭文,称颂佛法无边。文章的作者无从考证,但不影响它是难得的佳作。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大齐碑历尽沧桑。据史料考证,北齐武平四年建此碑于青州南阳寺,南阳寺在唐代改名龙兴寺,以后此碑便一直在此后的龙兴寺矗立。但是在明朝初年,龙兴寺破败,大齐碑也历经磨难,遭到破坏。开始,明衡王宗室把它挪至城北弥陀寺,移动时断裂,用铁箍捆住。时间长了,风吹日晒,岌岌欲坠。乾隆年间,益都县令周嘉猷重修府城,又将它转移到文昌寺,可是没有及时树立,就横放在那里。散落的断石,由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收藏。一直到李戴春做知府时,他拿出自己的俸金,安排人进行修补,重新扶立于文昌祠。建国后,1979年秋,此碑移入偶园,碑身断裂处用水泥粘补,立于院内,两旁用砖镶砌,顶用小瓦覆盖。
此碑用隶书写成,极具书法价值,为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历代有不少书法家对此进行研究,并有很高的评价。碑文中提及的人物临淮王,即北齐“八贵”之一的娄定远,为北齐武明皇后之母弟娄昭的次子。史书中记载的娄定远其人,远不是像碑文中描述的那样功勋卓著,清正廉洁,好佛善施,品操高尚。他因为得到当皇帝的表哥喜爱,才被封为临淮王,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位居司空。他非常“贪鄙”,与朝廷权臣和士开狼狈为奸,秽乱朝纲。后来,罪行暴露,他畏罪自缢而死。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为朱神达墓志,青博官网没有,网上借用感谢原图片所有者。

“故朱府君墓志铭”,青石质,圭首形,高10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圭首上篆刻阴文“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字,志文正书,共20行,满行35字共计640字。1974年秋从云峡河回族自治乡井亭村西南修黑虎山水库主干渠时出土。从志文可知:朱神达,字玄度,乐陵人。后赵司空公朱表是其六世祖,祖父朱绍,曾任过齐郡太守,司农卿,父亲朱绪,曾做过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朱神达本人,由于学识与声望,先被乐陵郡征辟为本郡功曹,后又参与军事被授予直突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将身许国、躬当貔虎、气愤风云,动最一时”,因而受到皇帝的重赏,“诏兼荆州长史”。查《隋书》和《北史》各人物传记,并无朱神达的名字,因此,该墓志的史料价值可见。朱神达死于“隋开皇四年”(584)七月七日,享年59岁,可推算出其生年为北魏孝昌二年(526),开皇六年(586)十月廿五日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朱神达墓志的圭首形,是汉朝石碑的特有造型。到随朝时还有这种形势,却已少见。这件墓志志文为朱神达歌功颂德之语,均为古人书写碑文之格式。朱神达墓志最为珍贵的是其字体结构,既不是隶书,也不是楷书,是有隶向楷演变得十分标准的八分体。这些字的结构为楷,而其中用笔有许多隶字惯用的笔划。这种演变过渡题,以前也曾出现过,但都不如此件朱神达墓志这么标准。

上图为《青州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601年)孟弼书

全称《隋仁寿元年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下称《塔铭》),青石质,其中“舍利塔下铭”分两行刻于箓顶石盖上,正文内容则刻于另一块方形石上。这种形式与同时期的墓志刻法完全一致。两块石刻的尺寸均为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该铭系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全国三十州起舍利塔时所刊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其书法端庄典雅,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塔铭全文为:舍利塔下铭,维大隋仁寿元季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於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敕使大德僧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长使邢祖俊、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

隋唐时期,青州经济空前繁荣,碑碣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其形体高大,记述内容广泛,书法上形成了以楷书为主,行、草、隶、篆并行的格局。隋代舍利塔下铭,青州胜福寺遗物,志文记载了隋仁寿元年(601年)青州在胜福寺奉旨造塔安放舍利的情况。此碑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为佛教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山东境内仅此一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上图为1843年青州府知府李廷扬撰写的《恤中碑文》和《忠烈祠碑》
1842年,青州驻防兵参加了镇江抗英斗争。在镇江战役中,英军出动了7000余人,而防守镇江的旗兵和青州兵只有1500人。此战役使英军损失了185人,是英军在侵华战役中受重创最大的一次。青州兵在此战役中有65人阵亡,100多人负伤。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青州兵的为国献身精神:“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1843年,为纪念在镇江战役中殉难的青州旗兵,镇江人民立碑纪念。同年八月,青州府知府李廷扬也撰写了《恤中碑文》、《忠烈祠碑》,在青州立石褒扬。两块石碑真实地记录了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同英军浴血奋战的经过,对青州旗兵的英勇壮举进行了热情讴歌,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珍贵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有关介绍来自博物馆官网中讲解词,鱼做了部分删改。文物介绍来自博物馆文物标识。
补记
 三期青州博物馆文物介绍,基本囊括了博物馆所展出的文物。鱼最大的感触是青州博物馆官网和镇江博物馆官网差别之巨大。青州坐拥上天赐予的如此丰厚财富,应该把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摆到日程上才对。面对官网中只有图片毫无匹配的说明,或者只有寥寥数语、毫无知识点的宣介,难免让人有种仓促上阵、干巴巴对付之感,有失大家风范。诚恳呼吁青州博物馆有关领导建设好数字化博物馆,为广大文物爱好者在观展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古青州辉煌灿烂的文化打开方便之门!
此文仅代表鱼个人意见!
 
有关链接: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

盖正道冲静,若觉者晓其壃;危途渊□,□」惛者迷于境。然晻慧室,烛恒莫之所断;」而闇闇愚堂,瞑常靡之所绝。唯十号慈尊,」独升般若之岳;八难毒品,众沦生死之河。」于是能仁开运,德光六道;圣期隐曜,涌沸」三途。遂致金门停唱,范户流音。育王层构」而形布,真檀德体而影拖。是故崔氏宗门,」芳树高岸,与金璧量同轩。盖自先冠冕仍」此,乃祖乃孙,唯□唯道,合亲烟一十六家」等,味典湌文,契崇玄拭,无以为功,舍珍投」匠。以大齐天保九年岁在戊寅十月廿三」日敬造宝塔一区,磐基数刃。宇架崚嶒,缘」栌郁律。扶爵篱之初起,逼只桓而创成。其」内龛题丽色,窟着金仪。万相虚飞,千形□」立。丹青照灼,珠紫扬辉。士女逻观,于焉□」返。以斯福善,愿」皇家民祉,苍生唯赖。范轮不息,锋炭仍伓。」其辞曰:」‘眇眇至圣,绝响无形。应德王室,鹿苑扬名。」于兹有体,复示提河。宝池稍竭,秽垢生多。」妙解之士,可谓崔宗。邀衢起塔,为人善功。」化物须导,理无不扬。凭斯金石,以托永章。」’崔叔凤、崔麟、」崔文起、崔伏援、崔徽业、崔兰、」崔提、崔叔宝、崔荣宾、崔暎世、」崔法护、崔昙方、崔环、崔老虎、」崔远、崔敬元、崔略、崔侯、」崔祖文、崔郎环、崔元长、崔波、」崔徽祖、崔智彦、崔珍宝、崔均、」□庆宾、崔智伏、崔孝穆、崔山岩。」”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出土地广福寺,座落在青州城南8公里的劈山东麓,始建于北魏晚期。据《续高僧传》卷26《释智能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光绪《益都县图志》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1403~1424年)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1662~1722年)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这通石碑在广福寺的准确出土时间不详,因其未着录于乾隆《益都金石记》和光绪《益都县图志》,当在清末民国时期面世。 

崔氏家族所建宝塔现已无存,形制不明。据碑文,该塔“磐基数刃,宇架崚嶒,缘栌郁律。扶爵篱之初起,逼只桓而创成。其内龛题丽色,窟着金仪。万相虚飞,千形□立。丹青照灼,珠紫扬辉。”真可谓巧夺天工,壮丽辉煌!青州地区有着悠久的佛塔建造历史。早在十六国后赵时,着名高僧佛图澄即向石虎提到青州临淄城内曾有座“古阿育王塔”。刘宋时,青州东阳城西郭还建有号称“崇壮”的“七级”佛塔。北朝时期,青州造塔之风更盛。1979年,在青州城东12.5公里兴国寺遗址出土的汉代石羊胸前补刻着“正始五年造千佛塔”题记,说明兴国寺在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建造了一座千佛塔。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佛弟子宋敬业等人“仰为广固南寺大众等敬造宝塔一躯”1971年,在青州城南傅家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出土的8件线刻画像石中有2件雕有佛塔形象。由此可见,建塔是一种重要的佛教功德活动,在北朝青州社会上甚为流行。

 如所周知,清河崔氏从西汉崔业始,世居东武城。曹魏时,家门兴盛,出现崔林、崔琰二位着名人物。清河东武城崔氏家族成员在十六国后燕覆灭之时,大多追随慕容德渡河来到青齐地区。南北朝时,该家族“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位居山东士族之首。

 北朝时期在今青州和临淄分别有青州房、乌水房两支崔氏。崔氏家族凭借士族特权,联翩出仕,子弟遍布朝野。仅以《魏书》为例,当时任职青州城的崔氏家族成员即有“青州刺史”崔休、“(青)州主簿”崔恩、“青州平东府长史”崔光韶、“青州别驾”崔光伯和“青州长史”崔景茂等多人。此外,还有身在洛阳,一度“领青州大中正”的崔氏家族在北魏政坛上的领军人物——尚书仆射崔亮。青州城简直成了崔氏家族的天下!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中的1630位崔氏属于青州房成员,他们虽然无一人于史可证,但其同辈成员却不乏可考者。《魏书》中的青州房崔氏家族成员“崔徽伯”、“崔敬默”、“崔祖龙”、“崔祖螭”、“崔祖虬”应与宝塔碑中的“崔徽业、崔徽祖、崔敬元、崔祖文”系同辈家族成员。清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1着录有两件已佚碑刻——《东魏崔叔仁等题名残刻》、《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崔叔仁系青州刺史崔休之子,曾任“骠骑将军、颍州刺史。”他和宝塔碑中的“崔叔凤、崔叔宝”显然是同辈家族成员。在《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中保留完整姓名的崔氏家族成员计有12人:“崔敬叔、崔僧就、崔日提、崔惠叔、崔法护、崔柔伯、崔伏陵、崔僧邻、崔道元、崔承先、崔世殷、崔僧德。”[22]这其中的“崔法护”当与宝塔碑中的“崔法护”为同一人。“崔敬叔、崔伏陵”则与宝塔碑中的“崔敬元、崔伏援”是同辈家族成员。现存青州市偶园内的国家一级文物——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所立《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中记有追随刺史娄定远在南阳寺(唐代改称龙兴寺)进行造像事宜的青州治中“崔文惠”,他与宝塔碑中的“崔文起”又是同辈家族成员。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中的这30位崔氏不仅俱无职衔,而且在排名上也未讲究辈份顺序,他们或系崔氏下层族人。北朝时期正是崔氏宗脉繁衍,支派昌大,奠定盛门的关键时期。这通石碑为研究崔氏家族历史提供了难得金石文献资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崔氏家族在青州进行阖门崇佛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由于崔氏家族仅在广福寺即已知有过两次阖门崇佛活动,说明该家族在青州的佛事活动非常活跃。崔氏家族对佛法的笃信,可以通过乌水房崔光家族成员的痴迷情况得到较好说明。崔光累官司徒,是乌水房崔氏在北魏朝廷职位最高者。他“崇信佛法,礼拜读诵,老而愈甚,终日怡怡,未曾恚忿。……每为沙门朝贵请讲《维摩》、《十地经》,听者常数百人,即为二经义疏三十余卷。”其弟崔敬友更是“精心佛道,昼夜诵经。”族弟崔长文甚至到了“专读佛经,不关世事”的地步。崔光的出家兄弟慧顺还是一位《续高僧传》有传的名僧。他曾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并立疏记。”北齐时,慧顺入住大总持寺,被尊为沙门领袖——国都。

崔氏家族不仅以崇佛名世,而且还以善书见称。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4及《书史会要补遗》列举北魏、北齐时期善书者达36人,其中崔氏家族成员占了7位。崔氏家族书法为北朝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已达到“世不替业”的传承程度。如崔玄伯“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其子崔浩“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崔浩之弟崔简“以善书知名。”崔浩族子崔衡“学崔浩书,颇亦类焉。”《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虽无款署,但出自崔氏家族善书者之手无疑。该碑书法系魏碑体,不仅刻工精湛,而且保存较好,充分展示了北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不可多得的书苑精品。大家知道,魏碑体正书笔画方正刚硬,棱角分明,在北魏、东魏流行100余年,并无多大变化。然而,一到北齐就出现了变革。《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正好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它虽然还保留着一些隶书特点,但是已经在魏碑体正书庄重古朴的基础上,呈现出妩媚秀逸之态,逐渐向隋唐楷书演进。由于北齐国祚短暂(550~577年),存留下来的碑刻数量稀少。今青州境内现存北齐书法碑刻也不过3件,另外2件是自清末发现后即以珍罕为世所重的天保四年(553年)《魏开府参军事崔府君墓志铭》(志主崔頠系崔亮之孙)和着名的龙兴寺传世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基于上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作为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和书法艺术的罕见实物资料,比较符合二级文物的定级标准要求,即属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因此我们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