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汉陶俑展;清代花鸟画展;石刻雕塑展
标签:
青州博物馆馆藏花鸟作品展青博石刻雕塑展青博石刻碑碣展青博汉俑展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一)香山汉墓陶俑展
总体来看,香山汉墓彩绘陶最卓著的特点是精致细腻的彩绘。人俑形态逼真,面容清晰,五官、胡须、冠服细节等表现手法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衣冠服饰色彩主要有紫、粉红、黄、黑等。诸多色彩中最让人振奋的当属紫色,此色叫中国紫,又名汉紫,是两千年前的一种人工合成颜色。当今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地分析出中国紫的分子构成,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合成这种颜色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诸多人俑或是马俑身上有粘合处或孔状,这说明其制作方法大部分是分开制作,人俑的头和身分别制作,马俑的头颈四肢与躯干分开烧造,然后再粘合在一起。人俑身上的孔内原来多为木质的礼器或是兵器,现已腐朽不见。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他们“事死如事生”,认为人不会死去,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享受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

长袍男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人俑近800件,可分为立俑和骑俑。长袍男立俑,方冠,束髻,身着及地长袍,手拱而立。他们的冠帽带,有的用泥条粘在下巴上,有的则是在下颌处用紫褐色彩绘勾勒,整体感觉大方威仪。
左:男立俑;右:女立俑
男侍俑,一身短打,作仆役打扮,双手分开,作执物状。从冠饰、服饰及发髻细节可推测其身份地位远低于长袍男立俑。长袍女俑体态小巧,身姿婀娜,呈S形,尽显女性柔美。发髻宛然,镜中可见长发飘飘,引人遐思。面容低眉顺目,谦卑恭谨,显示出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

左:陶鼎;右:陶牛
有成套的礼器,如鼎、壶、卮等,也有生活用具,如盆、盘、耳杯等约600多件。大部分器物上有红、白、紫等精美的彩绘,纹饰以卷云纹、水波纹为主。陶质细腻,颜色绚丽,纹饰清晰,制作精巧细致,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制陶工艺水平。
上图和下图为:陶马
陶马约350件,或张口长啸,或昂首侧目,或低头嘶鸣,各具神态。做工精致,肢体比例准确匀称,有枣红、白、黑、花等多种色彩,周身饰有彩绘,马具马饰一应俱全,尤其是披挂于马背上的彩绘马鞍,线条清晰流畅,精美异常,为研究汉代马具提供宝贵资料。


上图和下图:骑马俑
骑俑服饰华美,面容肃穆威武,胯下战马健硕,昂首嘶鸣,气冲云霄,出征在即、胜券在握的感觉跃然于眼前。
家禽俑约250件,如陶猪、牛、羊、狗、鸡等,他们或卧或立,形态各异,极具生活情趣。
上图左:男立俑 
上图:长袍男立俑
上图:骑马俑
上图和下图为:陶马

上图左:耳杯中:陶卮右:陶刀
香山汉墓陪葬坑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5米,深4米,分三层。陪葬坑内容庞杂,大体可分为人俑、牺牲俑、家禽俑以及各类礼器、生活用器等。上图为陪葬坑第二层。西半部为陶牛、陶马,东半部以生活用器为主,南端放置十几个大型立俑。从墓葬地域、形制以及出土器物来看,年代为西汉前期,墓主至少是淄川国的贵族,甚至是国君。









墓门画像石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左侧骑马画像石,右侧虎兽画像石。均为汉代遗存。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上鸡羊门楣画像石,中、下石羊头门楣画像石。1988-5-24文管所移交。

上、下双羊头门楣画像石,中画像石
1988年5月24日文管所移交。
画像石刻化的画面大多数为象征吉祥的形象。墓室的门楣上刻羊的意义是祭祀或是祈求吉祥。汉画像石多以羊头来代替全羊,用羊祭祀神灵祈求幸福平安。这几块门楣上的羊都采用高浮雕的羊头制成。
上图:三面造像碑,北魏(386-534)

石雕佛三尊像北魏(386-534)





上图石坐人和下图石虎,均为元代遗存(1206-1368)


上图和以下二图为文武石像生,明代。
古人把立于墓前的石人称为“翁仲”。这些都是用整块石灰石圆雕而成。原为明代大臣崔迪墓前所立。文臣持笏,武将持剑,均方面大耳,神情各异,透露着写实主义色彩。相传崔迪曾帮朱元璋打过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其死后,朱元璋下令为其设置翁仲,意为不受世人的干扰和破坏。


(四)石刻碑碣陈列厅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石碑刊刻于北齐天保九年(558年),系山东青州市广福寺在清末民国时期出土遗物,1980年被青州市博物馆从城区征集入馆珍藏。该碑石灰石质,高51厘米、宽125 厘米、厚20厘米。碑面右侧镌有减地阳文“崔氏宗门宝塔之颂”8个大字。正文魏碑体,共30行,满行16字,计有410字。这篇碑文记载的是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崔氏16家30人共同出资“敬造宝塔一区”的崇佛事迹。
“故朱府君墓志铭”,青石质,圭首形,高10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圭首上篆刻阴文“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字,志文正书,共20行,满行35字共计640字。1974年秋从云峡河回族自治乡井亭村西南修黑虎山水库主干渠时出土。从志文可知:朱神达,字玄度,乐陵人。后赵司空公朱表是其六世祖,祖父朱绍,曾任过齐郡太守,司农卿,父亲朱绪,曾做过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朱神达本人,由于学识与声望,先被乐陵郡征辟为本郡功曹,后又参与军事被授予直突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将身许国、躬当貔虎、气愤风云,动最一时”,因而受到皇帝的重赏,“诏兼荆州长史”。查《隋书》和《北史》各人物传记,并无朱神达的名字,因此,该墓志的史料价值可见。朱神达死于“隋开皇四年”(584)七月七日,享年59岁,可推算出其生年为北魏孝昌二年(526),开皇六年(586)十月廿五日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上图为《青州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601年)孟弼书
全称《隋仁寿元年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下称《塔铭》),青石质,其中“舍利塔下铭”分两行刻于箓顶石盖上,正文内容则刻于另一块方形石上。这种形式与同时期的墓志刻法完全一致。两块石刻的尺寸均为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该铭系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全国三十州起舍利塔时所刊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其书法端庄典雅,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塔铭全文为:舍利塔下铭,维大隋仁寿元季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於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敕使大德僧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长使邢祖俊、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
隋唐时期,青州经济空前繁荣,碑碣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其形体高大,记述内容广泛,书法上形成了以楷书为主,行、草、隶、篆并行的格局。隋代舍利塔下铭,青州胜福寺遗物,志文记载了隋仁寿元年(601年)青州在胜福寺奉旨造塔安放舍利的情况。此碑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为佛教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山东境内仅此一块。

有关介绍来自博物馆官网中讲解词,鱼做了部分删改。文物介绍来自博物馆文物标识。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
盖正道冲静,若觉者晓其壃;危途渊□,□」惛者迷于境。然晻慧室,烛恒莫之所断;」而闇闇愚堂,瞑常靡之所绝。唯十号慈尊,」独升般若之岳;八难毒品,众沦生死之河。」于是能仁开运,德光六道;圣期隐曜,涌沸」三途。遂致金门停唱,范户流音。育王层构」而形布,真檀德体而影拖。是故崔氏宗门,」芳树高岸,与金璧量同轩。盖自先冠冕仍」此,乃祖乃孙,唯□唯道,合亲烟一十六家」等,味典湌文,契崇玄拭,无以为功,舍珍投」匠。以大齐天保九年岁在戊寅十月廿三」日敬造宝塔一区,磐基数刃。宇架崚嶒,缘」栌郁律。扶爵篱之初起,逼只桓而创成。其」内龛题丽色,窟着金仪。万相虚飞,千形□」立。丹青照灼,珠紫扬辉。士女逻观,于焉□」返。以斯福善,愿」皇家民祉,苍生唯赖。范轮不息,锋炭仍伓。」其辞曰:」‘眇眇至圣,绝响无形。应德王室,鹿苑扬名。」于兹有体,复示提河。宝池稍竭,秽垢生多。」妙解之士,可谓崔宗。邀衢起塔,为人善功。」化物须导,理无不扬。凭斯金石,以托永章。」’崔叔凤、崔麟、」崔文起、崔伏援、崔徽业、崔兰、」崔提、崔叔宝、崔荣宾、崔暎世、」崔法护、崔昙方、崔环、崔老虎、」崔远、崔敬元、崔略、崔侯、」崔祖文、崔郎环、崔元长、崔波、」崔徽祖、崔智彦、崔珍宝、崔均、」□庆宾、崔智伏、崔孝穆、崔山岩。」”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出土地广福寺,座落在青州城南8公里的劈山东麓,始建于北魏晚期。据《续高僧传》卷26《释智能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光绪《益都县图志》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1403~1424年)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1662~1722年)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这通石碑在广福寺的准确出土时间不详,因其未着录于乾隆《益都金石记》和光绪《益都县图志》,当在清末民国时期面世。
崔氏家族所建宝塔现已无存,形制不明。据碑文,该塔“磐基数刃,宇架崚嶒,缘栌郁律。扶爵篱之初起,逼只桓而创成。其内龛题丽色,窟着金仪。万相虚飞,千形□立。丹青照灼,珠紫扬辉。”真可谓巧夺天工,壮丽辉煌!青州地区有着悠久的佛塔建造历史。早在十六国后赵时,着名高僧佛图澄即向石虎提到青州临淄城内曾有座“古阿育王塔”。刘宋时,青州东阳城西郭还建有号称“崇壮”的“七级”佛塔。北朝时期,青州造塔之风更盛。1979年,在青州城东12.5公里兴国寺遗址出土的汉代石羊胸前补刻着“正始五年造千佛塔”题记,说明兴国寺在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建造了一座千佛塔。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佛弟子宋敬业等人“仰为广固南寺大众等敬造宝塔一躯”。1971年,在青州城南傅家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出土的8件线刻画像石中有2件雕有佛塔形象。由此可见,建塔是一种重要的佛教功德活动,在北朝青州社会上甚为流行。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中的16家30位崔氏属于青州房成员,他们虽然无一人于史可证,但其同辈成员却不乏可考者。《魏书》中的青州房崔氏家族成员“崔徽伯”、“崔敬默”、“崔祖龙”、“崔祖螭”、“崔祖虬”应与宝塔碑中的“崔徽业、崔徽祖、崔敬元、崔祖文”系同辈家族成员。清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1着录有两件已佚碑刻——《东魏崔叔仁等题名残刻》、《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崔叔仁系青州刺史崔休之子,曾任“骠骑将军、颍州刺史。”他和宝塔碑中的“崔叔凤、崔叔宝”显然是同辈家族成员。在《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中保留完整姓名的崔氏家族成员计有12人:“崔敬叔、崔僧就、崔日提、崔惠叔、崔法护、崔柔伯、崔伏陵、崔僧邻、崔道元、崔承先、崔世殷、崔僧德。”[22]这其中的“崔法护”当与宝塔碑中的“崔法护”为同一人。“崔敬叔、崔伏陵”则与宝塔碑中的“崔敬元、崔伏援”是同辈家族成员。现存青州市偶园内的国家一级文物——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所立《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中记有追随刺史娄定远在南阳寺(唐代改称龙兴寺)进行造像事宜的青州治中“崔文惠”,他与宝塔碑中的“崔文起”又是同辈家族成员。
崔氏家族不仅以崇佛名世,而且还以善书见称。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4及《书史会要补遗》列举北魏、北齐时期善书者达36人,其中崔氏家族成员占了7位。崔氏家族书法为北朝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已达到“世不替业”的传承程度。如崔玄伯“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其子崔浩“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崔浩之弟崔简“以善书知名。”崔浩族子崔衡“学崔浩书,颇亦类焉。”《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虽无款署,但出自崔氏家族善书者之手无疑。该碑书法系魏碑体,不仅刻工精湛,而且保存较好,充分展示了北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不可多得的书苑精品。大家知道,魏碑体正书笔画方正刚硬,棱角分明,在北魏、东魏流行100余年,并无多大变化。然而,一到北齐就出现了变革。《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正好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它虽然还保留着一些隶书特点,但是已经在魏碑体正书庄重古朴的基础上,呈现出妩媚秀逸之态,逐渐向隋唐楷书演进。由于北齐国祚短暂(550~577年),存留下来的碑刻数量稀少。今青州境内现存北齐书法碑刻也不过3件,另外2件是自清末发现后即以珍罕为世所重的天保四年(553年)《魏开府参军事崔府君墓志铭》(志主崔頠系崔亮之孙)和着名的龙兴寺传世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基于上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作为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和书法艺术的罕见实物资料,比较符合二级文物的定级标准要求,即属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因此我们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