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标签:
青州博物馆佛造像青州风格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上图右二展板后:龙山文化线刻画陶器

上图前排右二:龙山文化鸟形陶鬶也叫冲天流陶鬶
龙山文化。通高41厘米。炊器。夹砂红陶,通体施白色陶衣。斜向长流,口沿外翻,长粗颈,绳索状鋬,腹部饰弦纹三周,对称贴塑小圆饼两个,三袋足。其形状模仿的是鸟的造型。因其造型奇特,端庄大方,流、颈、腹连成一块,直冲云天,故考古学界又称其为“冲天流”式陶鬶。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父己”爵
1984年4月出土于青州市于家庄村,高20.5厘米。深腹,腹壁较直,腹部饰云雷地纹一周,上饰饕餮纹。圜底下有三个三角形刀状足,一侧有兽面鋬,鋬内有铭文“父己”,阴文。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此爵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中“父己”觯、“父己”鼎的铭文一样,根据此爵的形制,可以判断其年代为商代后期。




上图左三:西周“鱼伯己”觚



上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战国玉人
1976年出土于青州市高柳镇东水渠村,高5cm,宽1.5 ─1.6cm.
玉质为青黄色,晶莹细腻,有光泽。共八个,均为裸体,分两个陶盒盛放,各四件,为两男两女。该玉人除两女一男正面略有土沁外,其余五件皆保存完好。女性发丝清晰可数,无发饰,披发散置腰际。男性头戴平顶型发饰,有带系于颌下,带子两端交叉搭于胸前。玉人面部丰腴,身体肥胖。男、女的生殖器刻画明显,但第二特征不明显,呈儿童状。这组裸体玉人,应为祭祀用具,用于祈祷神灵,多子多福,传宗接代。






上图和下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东汉"宜子孙"玉璧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高55、宽51、厚10厘米,石灰石质,一铺三身高浮雕造像。主尊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眉目清秀。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下着长裙。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领襟甩搭左臂。衣裙下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表情与主尊相同。颈佩项圈,身着天衣。三尊像均为黑发,唇涂朱红,跣足立于覆莲基座上。造像背连舟形背光,上饰线刻火焰纹和化佛。背光外浮雕手执日、月的二天神。造像下连长方形基座,上刻“乐丑儿供养”、“韩小花供养”,并各有一线刻跪姿执莲花的供养人。供养人中间线刻二尊护法狮和一个双手托盘及博山炉的人。造像左侧题发愿文。




上图:石羊
1979年在青州城东的兴国寺遗址出土的。其长1.18米、宽0.6米,头部高1.04米、尾部高0.6米;呈卧姿,头扭向身体的右侧。它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又祥和平静、温顺可爱。该石羊采用圆雕的雕刻手法,以细线勾勒出石羊的口部及羊头饰;羊须呈缕状下垂,两只羊角弯于面颊之上,羊耳贴附于羊角弯弧之内;羊背上刻有鞍鞯,臀部中央刻有小巧玲珑的尾巴。该石羊造型粗犷古朴,有汉代之风。胸前有一块方形的题记,以及题记上方的长方形题刻。方形题记因年代久远,字迹被腐蚀剥落,不可辨识;但其上方的长方形题刻仍可以辨识,共八字,分五行直书,为“正始五年造千佛塔”字样,从其雕刻字体风格来看,当为魏碑体。为北朝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五年即公元508年题刻于石羊上的。

上图右二为:唐绿釉双鱼壶
高27、口径4.1、底径11.3厘米。壶造型为两条向上跃起的鲤鱼,两鱼张口合成壶嘴,相拥构成壶体,高圈足,外撇,上刻阴线的鱼尾纹形成鱼尾。突起的鱼鳍恰在壶身两侧,堆塑成穿带用的双系和沟槽,正对槽的圈足处有双孔与之对应,可将穿带从壶肩部一直伸到底部,利于携带中壶的稳固。鱼头部有阴刻双钩鱼眼,眼珠用黄褐彩点缀,使鱼的形象更加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通体施绿釉,釉色凝重。





上图右:唐陶马

枕:长26、宽15、高11厘米。枕呈椭圆形,中部内凹。枕顶刻有南唐后主李煜完整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新(清)秋。剪不断,理还乱,便事(是)离愁,别事(是)一别(般)滋味在心头。”词前书“中吕调”。腰身饰印花缠枝牡丹图案。
罐:高12.3、口径9.1、底径6.2厘米子母口,直腹,圈足。胎质较粗,内外施黑釉,釉质黑中闪褐,口与圈足无釉。外壁腹部饰浮雕的弦纹和缠枝纹。雕法极为熟练,构图饱满,朴素大方。

上图中间瓷瓶:元青花玉壶春瓶
高30、口径8.8、底径9.3厘米喇叭口,颈细长,口沿内绘卷草纹一周,颈部画蕉叶纹、回纹。肩上及近底处饰仰覆莲瓣纹。腹部上下绘卷草纹一周。腹部主题纹为云龙纹饰。一游龙张口、露舌、圆目、舞爪,四周缀有流云和火焰纹饰,矫健有力,颇具动感。以云纹作衬托,整体画面层次清楚。全器纹饰上下分七层。腹椭圆。圈足略外撇,底足内饰釉。


上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
时代: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这份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惰窳而不举。”正由于赵秉忠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正文后为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朗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高34厘米。
一怪兽的形象。头部一独角向后卷,饰卷毛,耳与颈部有鬃毛。器身饰卷云纹,嘴角一周饰火焰纹,四足粗壮,踩一蛇。足踝部有倒刺状饰,每足四趾。尾较小,呈弯曲状。








有关链接: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博物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分别为:青州简史陈列厅、陶瓷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群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精品厅、古代书画艺术厅、铜镜陈列厅、石刻雕塑陈列厅、石刻碑碣陈列厅、玉器陈列厅、青铜塑像陈列厅、革命文物陈列厅和古钱币陈列厅。陈列展览坚持精品化、专题化的原则,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雅俗共赏。
佛造像"青州风格"
"青州风格"佛教艺术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应该是在北朝时期。发现的大量的佛教造像均属这一时期,特别是南齐至北齐末的这段时间。青州境内的龙兴寺(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发现了这一时期大量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两种形式。
带莲瓣形背屏的造像,顾名思义,造像背连莲瓣状背屏,多以一铺三身形式出现。三身造像中间主尊多为佛像,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背屏下部主尊两侧雕饰舞动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托起二胁侍菩萨。背屏上部正中多为一单层侧面塔。塔上的覆钵很突出,覆钵上立刹杆、环相轮。在北魏晚期的一些造像上出现了手托日月的天神。若将组成背屏的这些要素分开来看,在我国其他地方的石窟或单体造像上都能找到。例如单层覆钵塔,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的石窟中都曾出现;龙衔莲花的造型在河南出土的造像上也曾出现。但将这些要素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唯有青州造像。
背屏式造像上体现的"青州风格"流行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北齐后期,这种风格的造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自东魏晚期起,一种有别于褒衣博带式服饰的佛教造像逐渐兴起,高齐立国发展尤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曾在《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一文中所指的这种薄衣透体的佛像体现的是青州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种风格的佛像,肉髻微凸,双目低垂,体态修长、健美,肩宽而平,胸部微微隆起,小腹略突,细腰,服饰轻薄,紧贴身体,是"曹衣出水"的很好的再现。菩萨像在体态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这种表现的"青州风格"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