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2017-08-12 16:11:11)
标签:

青州博物馆

佛造像青州风格

赵秉忠的殿试卷

东汉宜子孙玉璧

战国玉人

分类: 博物馆系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右二展板后:龙山文化线刻画陶器
 龙山文化。高12.8厘米。1981年郑母镇北高村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夹砂灰陶,呈倒圆锥形,顶部圆而平,下端圆而尖。顶端中央有一圆孔,斜着通向下端的一侧,围绕顶端圆孔有阴线刻的连续的曲线。一个侧面呈弧形,一个侧面由顶端向下斜切掉约三分之一,形成一个斜面,上面有阴线刻的图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图案的内容象是两个人,从正面看又象是一个人。该件陶器从其形制来看,似为陶拍。至于在其上面刻划这种图案的用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前排右二:龙山文化鸟形陶鬶也叫冲天流陶鬶
龙山文化。通高41厘米。炊器。夹砂红陶,通体施白色陶衣。斜向长流,口沿外翻,长粗颈,绳索状鋬,腹部饰弦纹三周,对称贴塑小圆饼两个,三袋足。其形状模仿的是鸟的造型。因其造型奇特,端庄大方,流、颈、腹连成一块,直冲云天,故考古学界又称其为“冲天流”式陶鬶。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代表器物。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商“父己”爵 
1984年4月出土于青州市于家庄村,高20.5厘米。深腹,腹壁较直,腹部饰云雷地纹一周,上饰饕餮纹。圜底下有三个三角形刀状足,一侧有兽面鋬,鋬内有铭文“父己”,阴文。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此爵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器中“父己”觯、“父己”鼎的铭文一样,根据此爵的形制,可以判断其年代为商代后期。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左三:西周“鱼伯己”觚
 口径16、底径9、高27.3厘米。1973年5月青州市涝洼村出土。侈口,尖唇。脰、腰俱细,腰腹部饰有横置三角蝉纹,脰部以下饰云纹。圈足较高,外撇,圈足内侧铸阴文“鱼伯己”三字。此觚从其形制和纹饰观察,尤其是腹腰部所饰横置蝉纹,表明其应属西周早期之物,是酒器。
    铭文“鱼伯己”中的“鱼”字,应为族徽,这一点李白凤先生《东夷杂考》中的《鱼族考》已有论证。这个氏族必然是远古曾经居中原的一个“大族”,因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不少标明它的氏族徽识的器皿,这些带有鱼族徽识的器皿散布的很广,在殷周之际的铜器铭识中也有很多发现。以“鱼”作为氏族徽识的,在古陶和被认为商代的青铜器中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立鱼式”;第二类为“卧鱼式”;第三类为“鱼乾式”。根据三类来观察“立鱼式”不见于仰韶系统陶器,却多半见于山东半岛出土的陶器铭文中,这些金文和甲骨文,从文字演变上都是由图象文字趋向于发展成为符号文字,尤其两周金文中,“鱼”形已和“鲁”字的上半部趋于书法上的一致。因之可以断定这个氏族在商代的东方还很兴盛,在潼关以西却早已衰落。第二类、第三类不见于甲骨文,可能在殷墟时代及以后已经消失。山东半岛的“立鱼式”之所以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很多,大约因为和商人有着密切的来往,因此,在青铜铭文中,这种形式的文字便大量的出现。可以说它是盘踞东方的一个相当强盛的部落或民族。铭文“鱼伯己”中的“伯”字应为封号,金文作“白”。“己”字应是国名,金文中的“S”通“纪”,即为纪国。的《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注》(杨伯峻,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春秋会要·诸小国》及寿光发现的纪国青铜器(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等诸多材料都证明商晚周初,在寿光一带,齐地土著――东夷诸族后裔建立了纪国。“鱼伯己”铭铜器在青州出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的证明。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战国玉人
1976年出土于青州市高柳镇东水渠村,高5cm,宽1.5 ─1.6cm. 玉质为青黄色,晶莹细腻,有光泽。共八个,均为裸体,分两个陶盒盛放,各四件,为两男两女。该玉人除两女一男正面略有土沁外,其余五件皆保存完好。女性发丝清晰可数,无发饰,披发散置腰际。男性头戴平顶型发饰,有带系于颌下,带子两端交叉搭于胸前。玉人面部丰腴,身体肥胖。男、女的生殖器刻画明显,但第二特征不明显,呈儿童状。这组裸体玉人,应为祭祀用具,用于祈祷神灵,多子多福,传宗接代。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和下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东汉"宜子孙"玉璧
 1982年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白玉质,间有墨色,玉质温润,玉材罕见。圆形,出廓。玉壁内区饰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语。玉匠巧妙利用该玉璧白色玉质上云状墨玉部分的特点,因材施艺,艺尽其材,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二龙造型均有中国风格,浓郁的中国气派的S形构图技巧,充满着动态艺术的韵律美。该玉璧保持了和谐统一的美感,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弥勒像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高55、宽51、厚10厘米,石灰石质,一铺三身高浮雕造像。主尊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眉目清秀。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下着长裙。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领襟甩搭左臂。衣裙下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表情与主尊相同。颈佩项圈,身着天衣。三尊像均为黑发,唇涂朱红,跣足立于覆莲基座上。造像背连舟形背光,上饰线刻火焰纹和化佛。背光外浮雕手执日、月的二天神。造像下连长方形基座,上刻“乐丑儿供养”、“韩小花供养”,并各有一线刻跪姿执莲花的供养人。供养人中间线刻二尊护法狮和一个双手托盘及博山炉的人。造像左侧题发愿文。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石羊 
1979年在青州城东的兴国寺遗址出土的。其长1.18米、宽0.6米,头部高1.04米、尾部高0.6米;呈卧姿,头扭向身体的右侧。它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又祥和平静、温顺可爱。该石羊采用圆雕的雕刻手法,以细线勾勒出石羊的口部及羊头饰;羊须呈缕状下垂,两只羊角弯于面颊之上,羊耳贴附于羊角弯弧之内;羊背上刻有鞍鞯,臀部中央刻有小巧玲珑的尾巴。该石羊造型粗犷古朴,有汉代之风。胸前有一块方形的题记,以及题记上方的长方形题刻。方形题记因年代久远,字迹被腐蚀剥落,不可辨识;但其上方的长方形题刻仍可以辨识,共八字,分五行直书,为“正始五年造千佛塔”字样,从其雕刻字体风格来看,当为魏碑体。为北朝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五年即公元508年题刻于石羊上的。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右二为:唐绿釉双鱼壶
高27、口径4.1、底径11.3厘米。壶造型为两条向上跃起的鲤鱼,两鱼张口合成壶嘴,相拥构成壶体,高圈足,外撇,上刻阴线的鱼尾纹形成鱼尾。突起的鱼鳍恰在壶身两侧,堆塑成穿带用的双系和沟槽,正对槽的圈足处有双孔与之对应,可将穿带从壶肩部一直伸到底部,利于携带中壶的稳固。鱼头部有阴刻双钩鱼眼,眼珠用黄褐彩点缀,使鱼的形象更加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通体施绿釉,釉色凝重。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右:唐陶马
 唐。高37.5厘米。灰白陶质,施白色陶衣。竖耳,剪鬃,扎尾。作俯首低鸣状,马背铺毡垫,置鞍。此马塑造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艺术水平极高。唐代各类墓葬中,各种造型的陶马出土很多,这说明马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此件陶马即是战马形象,在中国忠马救主的故事屡见不鲜。特别是唐代,马对于唐朝的建立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将六匹陪伴自己驰骋沙场的骏马雕刻于青石,为自己陪葬,即闻名天下的“昭陵六骏”。同时,马也是唐代艺术家极为喜爱的题材,代表了人们不屈的精神。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中间:宋白釉题诗枕  其旁为:金黑釉剔花罐
枕:长26、宽15、高11厘米。枕呈椭圆形,中部内凹。枕顶刻有南唐后主李煜完整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新(清)秋。剪不断,理还乱,便事(是)离愁,别事(是)一别(般)滋味在心头。”词前书“中吕调”。腰身饰印花缠枝牡丹图案。
罐:高12.3、口径9.1、底径6.2厘米子母口,直腹,圈足。胎质较粗,内外施黑釉,釉质黑中闪褐,口与圈足无釉。外壁腹部饰浮雕的弦纹和缠枝纹。雕法极为熟练,构图饱满,朴素大方。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中间瓷瓶:元青花玉壶春瓶
高30、口径8.8、底径9.3厘米喇叭口,颈细长,口沿内绘卷草纹一周,颈部画蕉叶纹、回纹。肩上及近底处饰仰覆莲瓣纹。腹部上下绘卷草纹一周。腹部主题纹为云龙纹饰。一游龙张口、露舌、圆目、舞爪,四周缀有流云和火焰纹饰,矫健有力,颇具动感。以云纹作衬托,整体画面层次清楚。全器纹饰上下分七层。腹椭圆。圈足略外撇,底足内饰釉。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上图青州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
时代: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这份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惰窳而不举。”正由于赵秉忠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正文后为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朗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明甪端
高34厘米。 一怪兽的形象。头部一独角向后卷,饰卷毛,耳与颈部有鬃毛。器身饰卷云纹,嘴角一周饰火焰纹,四足粗壮,踩一蛇。足踝部有倒刺状饰,每足四趾。尾较小,呈弯曲状。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山东·青州】青州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
有关文物介绍来自青州博物馆官网,鸣谢!

有关链接: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博物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分别为:青州简史陈列厅、陶瓷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群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精品厅、古代书画艺术厅、铜镜陈列厅、石刻雕塑陈列厅、石刻碑碣陈列厅、玉器陈列厅、青铜塑像陈列厅、革命文物陈列厅和古钱币陈列厅。陈列展览坚持精品化、专题化的原则,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雅俗共赏。
佛造像"青州风格"
"青州风格"佛教艺术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应该是在北朝时期。发现的大量的佛教造像均属这一时期,特别是南齐至北齐末的这段时间。青州境内的龙兴寺(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发现了这一时期大量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两种形式。
带莲瓣形背屏的造像,顾名思义,造像背连莲瓣状背屏,多以一铺三身形式出现。三身造像中间主尊多为佛像,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背屏下部主尊两侧雕饰舞动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托起二胁侍菩萨。背屏上部正中多为一单层侧面塔。塔上的覆钵很突出,覆钵上立刹杆、环相轮。在北魏晚期的一些造像上出现了手托日月的天神。若将组成背屏的这些要素分开来看,在我国其他地方的石窟或单体造像上都能找到。例如单层覆钵塔,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的石窟中都曾出现;龙衔莲花的造型在河南出土的造像上也曾出现。但将这些要素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唯有青州造像。
背屏式造像上体现的"青州风格"流行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北齐后期,这种风格的造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自东魏晚期起,一种有别于褒衣博带式服饰的佛教造像逐渐兴起,高齐立国发展尤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曾在《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一文中所指的这种薄衣透体的佛像体现的是青州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种风格的佛像,肉髻微凸,双目低垂,体态修长、健美,肩宽而平,胸部微微隆起,小腹略突,细腰,服饰轻薄,紧贴身体,是"曹衣出水"的很好的再现。菩萨像在体态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这种表现的"青州风格"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