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孔子问官犹在耳,秦王东门今安在?

标签: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孔望山龙洞题刻孔望山石象石蟾蜍孔望山杯盘乘露盘孔望山馒头石秦东门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连云港孔望山抒怀》
中倚沧海,舟楫难济。孔子问官犹在耳,秦王东门今安在?
神蛙武象,露盘杯刻。九州崖佛仍伫立,道法自然空铭记!
曾经地动山崩,海神退避一舍距,桑田三十里。而今斗转星移,游人如织万里至,望海空叹息!

孔望山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锦屏山东北麓,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海拔高度123米,传说孔子曾登山望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还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这座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奇山,在唐时称龙兴山,南宋防金又称巡望山。 明代改名为孔望山,当时孔望山还是海中的一个半岛,直到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即公元1668年7月25日临近海州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海水倒退了三十华里,孔望山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孔望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有象石;西有汉代摩崖造像石刻等。此外还有“承露盘”、“杯盘石刻”等多处道教遗迹及见证古代连云港为南北要冲的军事城堡——宋代古城。孔望山可谓人文荟萃。(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孔望山值得看的还真多,鱼根据自我感受排了座次:第一位为汉代摩崖造像;第二位石象、石蟾蜍;第三位龙洞题刻;第四位杯盘刻石、承露盘;第五位馒头石、龙洞庵古柏和糯米茶;第六位孔望山山景。看后觉得这六十五元门票,物有所值!

现在大家和我一起游孔望山。O(∩_∩)O,需要说明:龙洞庵正在扩建,不让进,两株千年古树只能远观。因为有围挡,照片非常难看,没上传。杯盘刻石就在承露盘不远处,鱼眼大漏神,没找到。
好在孔望山摩崖造像有欣喜出现,鱼又大胆爬上去照了多张
,图片太多,只能留到下期再叙。



龙洞如上图,洞口约一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因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龙洞是海蚀洞,民国时龙洞庵住持又深凿而成。龙洞在崔琰崔季珪《述初赋》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都有记载。可见那时已经闻名遐迩了。宋以降,达到巅峰。历代官绅士民慕名而来,题名蔚然成风。龙洞外壁现存宋、金、元、明、清各朝题刻二十多方,隶、篆、草、行各展其妍。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这些石刻,欣赏价值、史料价值并举。

清代海州诗人倪玉田有诗《登孔望山》:“扶桑东寓目,瑶岛泛青螺。浩淼难为水,观海极阳何。赤日腾青汉,洪流朝碧波。往过复来速,千秋竟如何,仰止景行止,班荆发浩歌。”他还有首诗被广为引用赞誉龙洞石刻:“墨汁流清砚,书香生绿莎。”

沿龙洞石刻西行是登山道,西北侧山体部分也可有刻石,望之不俗。山路尽头是乘槎亭,再北上就可登顶孔望山。仰视博文封面那一组人物石雕--孔子望海像。




上图是宋代淮安籍诗人张耒的《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

苏轼曾登孔望山,并在“乘槎亭”赋诗《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従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只是始建于宋的乘槎亭早毁于元代,上图中的所谓乘槎亭是1989年重修的。而且,沧海桑田,乘槎亭处已不再是孔望山观东海的最佳之处。

由孔望山最高点--孔子望海像东南行,一路可观山景,惟有望海成为不可能。古人可观海赋诗,今人只能望城览山兴叹,沧桑巨变啊!


上图中就是承露盘。所在处视野开阔,俯瞰群山。景区介绍说是道士炼丹时用来承接露水的。介绍中声称这也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夏启祭天、祭海用的器具。这么一说,这个巨型方盘石刻四千多岁了?

孔望山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 2500多年前,这里属郯地界, 孔子曾三次登上孔望山。孔夫子第一次登山望海发生在“孔子问官”后。《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秋天,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郯国国君郯子去鲁国国都曲阜朝奉,昭公设宴款待。宴会间,孔子问官于郯子。并于不久亲“往郯子而学”。《论语》中载,孔子认为东夷族“仁贤之化”为“礼仪之邦”,因而带他的弟子子路,到东夷少昊国去学礼仪。当时孔望山须乘船才能到达。这是孔子第二次登上孔望山。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孔子当时任司寇辅佐鲁定公达成历史上有名的“夹谷会盟”。这是孔子第三次登孔望山望海。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
从孔望山下来我和先生打算离开,走到龙洞石刻时,一位本地女登山客与我们攀谈,得知我们这就打意离开时,诧异不止,说孔望山还有三宝:石象、石蟾蜍、馒头石怎能不看?得益于这位热心人,我和先生沿龙洞石刻西南行进,依次找寻到孔望山的三块宝石!!!在这里衷心感谢那位女士,愿您此生吉祥、安康!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象身西侧有一高0.88米,宽0.49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这座石雕,气势雄伟,造型精美。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 孔望山摩崖造像南200米处, 有与石象同时期的石蟾蜍,俗称“镇海神蛙”。石蟾蜍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腿上也有斑点状花纹。石蟾蜍呈伏地待食状,像似只要有飞虫临近,便会纵身跃起扑将过去。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石蟾蜍、石象与孔望山摩崖造像都为同期作品,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馒头石”位于石象的正西方位。“馒头石”的顶端有一方形碑槽,用来安放石碑。“馒头石”西边是“东海庙”的遗址。说到“东海庙”需先了解“秦东门”。司马迁《史记》中:“(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汉书·
地理志·东海郡朐下》和《水经注·卷三十淮水》都有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东海之滨郯郡的朐县为秦国的东方国门,并修建了一座门阙以示世人。秦东门在何方,众说纷纭。朐山,秦山岛,孔望山在列。
于是秦东门、东海庙、东门阙串成一串。

东海庙见宋·洪适的《隶释·东海庙碑》中,为东海国东海相满君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后汉书》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年)“东海朐山崩”。即东海庙建好不久,朐山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东海庙受损。东汉永寿元年(155年)继任东海相予以修缮,并为其刻碑。东汉熹平元年(172年)第三任东海相任恭又重修东海庙,并在“东海庙碑”之碑阴补刻十七个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即秦始皇所立于东海庙附近之秦东门“阙”于公元154年的大地震中阙毁庙塌,任恭只是修庙并未复阙。东海庙又史称“植石庙”,所谓植石就是指秦东门。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今石门犹存,倾倒为数段,在庙北百许步。”可见直至宋代断坍的东门阙仍然可见。
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今孔望山摩崖造像南100米外已发掘到东海庙的遗址,秦东门确切遗址应该就在孔望山摩崖造像附近。



馒头石难攀爬,顶部的碑槽从下图可隐约看到。

有关链接:
龙洞石刻有宋刻六则:蒋之奇题名、忠玉游题名、王华曜题名、曾孝蕴题名、余授、张励题名、田升之题名。在宋人题刻中,王华曜题名颇有价值。它刻于龙洞西侧石壁,高72厘米,宽14厘米,文9行,行5字,字径3厘米。文曰:"王华曜守东武,由朐山太守吕望之率王硕文、黄天倪观东海于龙兴山之乘槎亭。元佑四年三月四日。"苏东坡于熙宁七年(1074)来海州和陈知州观海于乘槎亭,并写了一首《次韵陈海州乘槎亭》诗,熙宁七年比元佑四年(1089)早15年。苏东坡写的乘槎亭也就是王华曜题记的乘槎亭,旧址在今孔望山之巅。但多少年来集注苏诗的作者多不知乘槎亭坐落的具体地点,王华曜题刻填补了苏诗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孔望山有一块唯一的金刻却被明安钝题刻所套刻,殊为可惜。题名为"耶律满损之游龙兴山寺"。孔望山唐代称龙兴山。方志对金刻的书法艺术还是推崇有加:"篆法清挺,残毁可惜"。套刻金刻是一种民族情绪的流露,但明安钝题刻却也为我们研究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时代提供了"如读汉画"的依据。
明刻中的明隆庆时期淮安知府陈文烛的《孔望山铭》刻于龙洞上方的峻壁之上,漫漶不清,书体介于魏隶之间。文曰:"积石岩岩,东海弥弥。伊谁登之,大哉孔子。历聘列国,问官郯子。从游之徒,断断阙里。雅颂既厘,春秋成史。颜渊喟然,曾子曰唯。吾道万年,流行不已。观海于澜,真难为水。岂无王侯,何能似此。当时则荣,没则已矣。东泰在瞻,洙泗伊迩。勒名高山,景行行止",此刻当为龙兴山改名孔望山之由、之始。
明刻中以嘉靖海州知州王同题刻的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王同,字一之,河南郏县人,举人出身,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海州知州,吏治清明,减马价,轻赋税,修河治土,很有政绩,后改任南京都略府之差。他长于诗文,精于书法,尤擅榜书大字。在任期间他在海州留下的刻石最多:孔望山"归云飞鸟"、"六言诗刻"的榜书;石棚山的"高行清风";郁林观的"飞泉"、"采山钓水,抹月披风";花果山水帘洞的"高山流水";还有伊庐山的"奇泉"等多处题刻。
王同的六言诗刻:"龙洞良宵月照,黄华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他以篆书镌于龙洞西约25米远的一块石壁上,高2.55米,宽1.45米,字径27厘米。中含动挺,似铁线玉筋,颇有宋铁线篆之遗风,为王同书法中的代表作。而其榜书多为楷书,丰茂质实,笔力雄健,大气雄阔,骨劲丰肥,堪称榜书中的精品。
龙洞的两则清刻也颇具艺术成就:一是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师亮采的隶书题刻堪称佳作,诗刻结构严谨而笔姿婉曲,寓刚于柔,使人凛凛然有刚直不阿之感;二是题名刻:"吕星垣、王良士、许乔林、包世臣、钱泳",该刻位于龙洞之上,刻字"妩媚有余而古拙不足",与东磊延福观旁"登山观海""如出一人之手",显系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钱泳所书。龙洞石刻群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此庵最早建于东汉,当时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石级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进入山门,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这株叫琉苏,俗称“糯米茶”。花期时节,树,芳香四溢。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这株是古柏树,现仍苍翠浓郁。
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宽10米,进深7米,殿前有广阔的月台,左右有厢房,颇幽静淡雅。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