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海清寺阿育王塔--千年古塔仍穿云,一柱塔影照团圆

标签:
连云港花果山连云港云台山海清寺连云港海清寺塔连云港阿育王塔连云港大村塔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抒怀》
大圣湖滨千米堤,含衔鸡鸣花果山。佛从海上来此处,法自阎浮散中原。
唐播慧根起浮屠,宋筑堵波供舍利。立地成佛阿育王,三途八难海清寺。
挑雪填井依法子,蒸沙做饭归觉行。地动山摇塔依旧,沧海桑田寺重修。
大村有幸迎曲登,云台因缘参禅宗。千年古塔仍穿云,一柱塔影照团圆。
醍醐方便济浮世,海州临济法音传。
O(∩_∩)O,鱼水平有限,有谬误处还请师友们不吝赐教!
注:阎浮即印度;浮屠、堵波、曲登皆佛塔;三途八难、挑雪填井、蒸沙做饭皆佛教典故;慧根、舍利、法子、觉行、醍醐、方便、浮世、法音皆佛教用语;大圣湖、鸡鸣山、花果山、大村皆是地名;海州即连云港;临济禅宗一分支。
海清寺塔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乡大村水库之滨,称“大村塔’。因此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称“海清寺塔”。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昔日殿宇已不复存在。但从遗址规模踏勘,大体可以恢复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国北魏佛寺旧法,塔置于正殿前。与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仍对正中轴线。因而该塔为我国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宝贵的一例。
海清寺阿育王塔(大村塔)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塔九级八面,高四十点五八米(不包括基座在内)。正面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塔刹为砖砌而成。塔门南向,东、西、南、北面各辟券门,外壁内绕以走廊,中央有八边形砖柱,内设梯级。塔二层以上各层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底层是近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檐。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砖砌梯级。第一层人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正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层梯级则形成十字交叉形状。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易为八边形砖室,上为八角藻井。东首有梯级,折南可攀至塔顶即塔刹。
此塔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一座。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碑文记载,此地原曾建过一塔,在唐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建塔史上有重要地位。

该塔从外观看,第一层较高,额名"根深固蒂",塔的底层为迭涩式腰沿,二至九层均为平座迭涩式腰沿。一层平座斗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在转角处栌斗复置角神来承托。腰檐结构以叠涩砖向外挑出,断面成凹线。至第九层高度增大,塔下施斗拱,手法为四铺作。三至八层东西南北四面壁券门,其余四面隐出直根窗。第四、第六两层南面门两侧东西与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九层南北有门。每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合理、匀当。外轮廓线卷杀柔和,整个建筑显得雄浑凝重。
有关链接:
花果山下的大村,是座具有七千年历史的古老山庄。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里,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村庄的遗址,主要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也称之为黑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相当于夏代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大汶口文化比龙山文化还早,约在五千年以上。一九五八年,在大村水库工程中发现了薄如蛋壳但十分坚硬的陶杯,这就是龙山文化典型的器物。而后,又相继出土了烧煮食物的陶鼎,砍砸用的石斧、石锛以及盛放食物的陶盆、陶碗等,这些都属于大汶口文化遗存。除了原始社会的遗存,大村遗址还曾出土过西周的奴隶主贵族墓葬,虽为残墓,但却有两件大鼎、两件小鼎和三件铜瓶。大鼎高达55厘米,口径48厘米,是迄今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鼎的饰纹比较疏简,除鼎颈上有一周雷带纹,颈上有二道弦纹外,器表其余部分皆朴素无纹。它与商代铜器制作精工、花纹繁丽的作风不同,有着比较明显的西周晚期铜器的特征。可见,青铜时代的遗存在这里蕴藏得也十分丰富。2017年4月10日下午,花果山海清寺向东约50米处一块工地上边发现一处古墓。
大村和附近小村,是传说中三元大帝老家。他们父亲叫陈光蕊,母亲叫殷温娇,是殷开山宰相女儿。两人结婚后生了三元大帝和玄奘。过去这里有殷开山宰相府遗址和坟墓,有三元家庙。山上三元宫后面团圆宫,还供着唐僧弟兄和父母的圣像。吴承恩写《西游记》时,说陈光蕊是海州弘农县人士,并把他和殷小姐婚后生玄奘及如何遭人暗算等情节写得十分曲折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