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清晏园--昔日河道总署的后花园;今日河清海晏的见证者

标签:
江苏淮安清晏园清朝漕运总署清代河道总督府南船北马弃舟登陆淮扬菜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在鱼的眼中,淮安就是一座与古淮河有着深仇大恨的城市。这座处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点处的水城,光市区就有五条河流穿城而过。南宋以前,这座城市与古淮河之间是和谐的。这条河滋养了这片土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可南宋以降,这千年时光里,“淮安”成了民众、朝廷共同的祈盼。建炎二年(1128年)的黄河夺淮入海,使得这片土地年年有灾祸,粮仓变破窑......

清晏园不同凡响,在于它是明清两代官衙的后花园,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儿就是明代户部分司,主管天下粮仓。那时候称作西园。清代河道总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此驻节,将西园改为淮园。由是掀开了历任河督对此园的不断精心修建,终成“江淮第一园”。清晏园建筑风格兼北方园林之雄伟,又融汇南方园林之秀丽,别具一格。加之河道总督地位特殊显赫,交从甚广,上至帝王,下至过往的大小官员及文人墨客,无不弃船下马在此小住。因此清晏园内留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和名人诗画。

清晏园子的名字,也是在不断地改变。嘉庆五年(1800年),当时河道总督吴璥,看到据康熙帝亲书的“澹泊宁静”勒碑时心有所动,将园子改名为澹园。八年后,他由尚书任上再次来当河督时,因治河失误,被革去二品顶带,留任效力。知耻而后勇的他再度成功,官复原职。感慨万千的他多么希望淮安从此永远“河清海晏”。他将这一愿景物化到后花园名字身上,将“澹园”更名为“清晏园”。光绪29年(1903年),总督要“移节沆中”,于其将去而来也,吃惯了淮扬菜的他将清晏园易名为“留园”,还冠冕堂皇为:“用以留示后之览者”。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留园”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城南公园”。1946年为纪念叶挺将军,再度更名为“叶挺公园”。1948年复名城南公园,并于1983年,对园林进行增修,形成现在规模。1989年园子再度修整,恢复清晏园园名至今。 
清晏园的入口“趣园”采用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


清晏园的入口“趣园”采用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
上图为甲袁堂。“甲袁”源于《续纂清河县志》于是泉石花木之胜于袁浦之句。三国时,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曾为袁术领地,而淮安主城区明清时期曾称为清江浦,故这一带又称袁浦。

清人完颜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书中有关于清晏园的详尽图文资料。完颜麟庆(1791-1846)为清道光重臣,极善治水,宦迹遍天下,人称河帅。晚年据其宦迹行踪撰写文章计237篇,实录当时的山川、古迹、风土、民俗、河防、水利、盐务等。当时极富盛名的扬州画家汪英福、陈鉴、汪圻三人,应麟庆所邀为每篇文章配画一幅;汪英福、胡骏声、贺世魁分绘麟庆小像三张。书名取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拟,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意,是为《鸿雪因缘图记》。阮元、龚自珍等名士大家纷纷为书作序,共计12篇。

上图为御碑亭。“澹泊宁静"四字为康熙帝第四次南巡(1702年康熙四十二年)留给河督张鹏翮的题字。张鹏翮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清官,治河也有功,他指挥数十万民工治河,历时8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所以康熙皇帝专程来他处视察慰问以示褒奖。为迎接康熙皇帝,张河督就将“淮园”修葺一新。但一向讲究节俭的康熙帝却特御制了《河工箴》:“自古水患,惟河为大。治之有方,民乃无害。禹疏而九,平成攸赖。降及汉唐,决复未艾。渐徙而南,宋元滋溢。今河昔河,议不可一。昔止河防,今兼漕法。既弭其患,复资其力。矧此一方,耕凿失职。泽国波臣,恫鳏已极。肩兹巨任,曷容怠佚。毋俾金堤溃于蚁穴,毋使田庐沦为蛟窟。毋徒糜国帑而势难终日。毋虚动畚筑而功鲜核实。务图先事尽利导策,莫悔后时饬补苴术。勿即私而背公,勿辞劳而就逸。惟洁清而自持,兼集思而广益。则患无不除,绩可光册。示我河臣,敬哉以勖。”以示警戒,同时赐“澹泊宁静”四字。张鹏翮心领神会将康熙帝的题字勒石置于澹园最醒目位置。
上图和下图为荷芳书院。清晏园的东南部分为河道总督署,这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是国家在京城以外专设的治河决策、指挥和管理机构,直接受命于皇帝,管辖着黄、淮、运河。 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始,清代常驻淮安的河道总督有72任,共58位,历时183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裁河道总督,由漕运总督兼理河务,迁驻清宴园,历时43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漕督,总督署改为江北巡抚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设江北提督于此。河道总督的正职多为正二品,或是从一品,副职为正三品。朝廷还常以官阶较高的官员任河道总督,如高斌,嵇曾筠等人均授大学士衔。





下图为今雨楼侧影。曾经的河道总署餐厅,现在成淮扬菜培训基地了?


上图为湛亭。乾隆三十年(1765年),河督李宏于荷花池池中建亭,以点波心,并以自己的字“湛亭”名之。现亭为后人修葺的。湛亭白色漏空,亭顶是两层青灰的宝塔形状,给人以飞动之感。亭柱上有楹联:“云影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白地中”。

上图为清宴舫。双层石木结构是一座仿建的“清宴舫”。清朝年间,清宴舫是江南河道总督署的水上交通工具,故也称“官船”。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河道总督麟庆所建,劝”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之意。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木桥与驳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为石构,亭阁、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舫上舱楼为古建形式,上下两层,有楼体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尽显古典风味,是清宴园内著名的水上珍品。

上图和下图是黄石深秋景区。是一个不亚于扬州个园四季山秋山的清晏园第二处假山,山上有“却顾亭”。“却顾”取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上图为关帝庙。《清河县志》载: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道光皇帝有御赐匾额,咸丰五年(1855)升入中祀,咸丰八年(1858)河道总督庾长重建,在清代这里的关帝庙香火十分旺盛,河南、河北一带信民常到此祭拜,祈求平安。


上图和下图为叶园,是为纪念叶挺将军而命名。这里辟有叶挺将军事迹展览室。虽说是仿古建筑,但是端庄秀雅,颇具特色。园圃中有名花奇卉、山石树桩盆景。典型的江南山水小院。





上图和下图为环漪别墅。又称路家花园,系清代淮安府同知路崇的私家花园。1983市政府对清宴园进行修缮将其纳入清宴园景区。这条河流,是雍正年间所疏浚的淮安古文渠河。文渠在淮安境内蜿蜒流淌,直通淮安市楚州区的河下古镇、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

御碑园内存乾隆帝御碑13块,道光帝御碑一块。受御赐者均为河道总督,分别是高斌、高晋、张鹏翮、白钟山、李奉翰、黎世序等六人,以表彰他们治水有功。清晏园的御碑亭内还有康熙帝御碑一块。
捻军攻下清江浦后,火焚清晏园。同治元年(1862),漕运总督吴棠于原址复建时,将零落一地的古御碑一律树立于荷芳书院东西两侧及北侧的碑亭和碑廊内。现在除康熙帝原位保存,其余都统一安厝在御碑园内。
走进清晏园,就是走进河督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冲决王营,高家堰决口达三十四处,治理一年多无显效,朝廷决定临阵易帅。康熙从众多人选中调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派他治河。河道总督直接受皇帝领导。新任河道总督靳辅来到淮安清江浦,以明户部分司公署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清晏园由此诞生。此后各任河督或南河总督皆驻节于此。康熙四次,乾隆六次亲临这里视河道,查巡漕运。道光十三年(1833)河督麟庆对清晏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咸丰十年(1860)裁撤河督,以漕运总管河务,漕督迁驻于此。

相传大禹曾在淮安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然而,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黄河夺淮入海,使淮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得淮安成了人们的殷切希望。黄河夺淮入海,淮安就变成与淮河征战的战场。明代的高家堰是治淮史上的壮举。然而高家堰建成后,暂时可以保证漕运,却把洪泽湖的水位抬高,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悬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第五次南巡,下令将67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的土坝,全改筑石坝。这条大坝从明朝万历皇帝到清乾隆皇帝,修了171年,共用了6万多块千斤以上条形巨石。

相传大禹曾在淮安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然而,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黄河夺淮入海,使淮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一直到20世纪中叶,平均每年一次的水灾使得淮安成了人们的殷切希望。黄河夺淮入海,淮安就变成与淮河征战的战场。明代的高家堰是治淮史上的壮举。然而高家堰建成后,暂时可以保证漕运,却把洪泽湖的水位抬高,形成了一个人工的悬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第五次南巡,下令将67公里长的洪泽湖大堤的土坝,全改筑石坝。这条大坝从明朝万历皇帝到清乾隆皇帝,修了171年,共用了6万多块千斤以上条形巨石。
人类文明史滥觞于河流。哪个民族掌握了控制河流、治理河流的能力,掌握住保护、利用河流的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而且这种能力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立国。在其历史进程中,治水活动充斥在每个阶段。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的历史。在不断治理过程中丰富物质文明被创造出来,相伴而生的还有精神文明的创造。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还有一点极其重要的,灾害激活了人们抗争活力,使得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比别的地域、别的种族具有更强的再生和负重能力。


历史上书写着,道光五年(1825年)洪泽湖水漫决堤。当时在家为母守丧的林则徐被急招到淮安堵水,他率领人们在决口的大堤后面修筑了另一道石堤,成功地堵住了洪水
……
历史上还书写着:从乾隆三十年,直至裁撤的一百年间,南河总督署每年从国库里领取600万到1000万两不等的白银。治理河道、贪污行贿和吃喝招待各占这些白银总额的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一直到道光末年,一百年中用于治河的专项经费有3亿两银子被吃掉喝掉。
淮安,在黄河与淮河相互揉搓下,不但没有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域,反倒成了南船北马、弃舟上岸之地,更有甚的竟成了淮扬菜发达之所。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说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居其二。清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又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如,他们的“舆台厮养皆食厌珍错”。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说这话的是清康熙帝时的大臣慕天颜。这句极有见地的话捋顺了治水、农耕、与国家经济及政治稳定之间制衡关系。放眼望去,从大禹治水到淮河“河清海晏”。从葛洲坝工程到三峡大坝竣工,从京杭大运河开凿到南水北调开工,无一不在诠释:水运牵动国运。水运兴,则国泰民安。

然而,可是,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如淮扬菜这类治水衍生物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唉,不知何时是归期......




上图为河帅府。河道总督署原后花园大门。河道总督正职多为正二品,或是从一品,副职为正三品。江南河道总督署下设文武两个系统,分段管理。文职为道、厅、讯三级。武职有河标、河营。“文职司核钱粮,购备河工料物等,正职负责河防修守”。河道总督统领24个营,二万人的河兵,因此,河道总督又称河台、河帅。

有关景区介绍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清晏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是淮阴市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据《清河县志》记载,清晏园,曾名为淮园、瞻园、留园、城南公园。城南公园名称时间最长,自1991年10月1日起,才又恢复为“清晏园”古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
清晏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仿古建筑:主要有淮香堂、蕉吟馆、今来雨轩,以及蔷薇园与曲廊、水榭、船楼和谦豫斋等。
2、座落在西北的关帝庙。
3、座落在西南的叶园。
4、座落在荷池北的荷芳书院。荷芳书院原是清代河督靳辅所建的清晏园的一部分,清晏园始建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当时手握数大权的河督驻节清江浦:“凿池种树,以为行馆。”后又几经修建,方具园林规模。荷芳书院是清晏园内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兴建,后屡经变故,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荷芳书院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后因纪念“四·八”遇难烈士,又易名为博古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楹联仍为旧句: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以荷芳书院周围,是当年河督游憩之所,碑亭和碑廊就建在此处。从这些御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艰辛和漕运的情况,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历史文物。
5、假山、曲桥类景点。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