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南浔古镇的百间楼景区。宽阔的百间楼河水平似镜,两岸民居渐次排开,倒影在水波中被微风揉碎。

现在跟鱼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券洞墙门,慢行在过街骑楼。看两岸那形状各异的封火山墙和木柱廊檐,感受脚下河埠码头曾经的熙熙攘攘,品味枕水而居的江南水乡人家生活。
上图中的那座桥就是石板桥,建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是南浔第一座钢筋水泥桥。它在百间楼景区南端,鱼把它看作景区起点。由此前行不到四百米还有一座石桥--东吊桥,鱼把它视为终点。资料上说百间楼景区起点是栅栏桥,鱼忽略了,脑子里一通搜刮,图片中无数次放大查找依旧不知那个栅栏桥在何方。
百间楼景区河畔人家有住宿,我和先生游到此地时大约上午十点,临街栅板去掉后,室内一览无余。鱼好奇一瞥:一对年轻情侣穿着暴露赖在床上,女孩腻在男孩身上......鱼顿觉脸颊飞红,迅速将视线投回对岸:那三叠式、琵琶式封火墙,那楼前的连坡檐,那河岸整齐的护坡石,那伸到水中埠石阶,那将倒影不断揉搓的水波。
上图和下图放大看到的桥就是长板桥,过了长板桥才算进入百间楼景区腹地。
转过下面图片中那个S弯,百间楼最美的一面如疾驰而来的水上摩托,迎面撞击过来。
这个画面太具有摄魂力量了,大家和我一起通过图片再回味一下,这瞬间如美人出浴般迫目的美是如何来到的。

美好,来之容易,失之迅捷。随着游人如织,出浴的美人羞怯地罩上外衣。
百间楼景区不过一里地,就在这一里地,水面与依河而立的居屋响应着南浔的那句俗语:“让了水面一尺地,占了上面一方天。”
此刻鱼站在百间楼北端的东吊桥上拍百间楼景区。
现在和鱼一起顺着百间楼河走到与百间楼河交汇处的頔塘故道,西行进入东大街。这一路我们可以看到南浔数一数二的两座古石桥,一座是离张静江故居最近的,也就是我们离开百间楼第一个遭遇的洪济桥;第二个是通津桥,其西侧就是西大街,也就是南浔古镇入口处。再往南去沿着南西街,伴着南市河去张石铭旧居、小莲庄等南浔古镇景区最密集的地儿。
洪济桥。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断。桥面能明显看出重新连接部分。
桥北侧的东大街
上图和下图皆为洪济桥侧面。
下图为站在洪济桥上望西侧的通津桥。
洪济桥西河埠码头旁有“中国大运河里程碑”。标注:800M
away from the water.diversation pier.
下图为通津桥

这座桥是通津桥。通津桥所在的位置曾是过去南浔镇中心,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用靴钉式砌置,肩墙中有两对系石加固外伸,其中一对凿有兽头,仰天石凿枭。桥侧置护栏间嵌方形望柱,桥顶为吴王靠,供行人坐憩。该桥如驼峰高耸,形胜壮观,古桥与两岸民房、桥下穿织舟楫,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南浔的特有景观。1989年3月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通津桥东望,目力极至处为洪济桥。
通津桥西望,通利桥和南东街的廊桥在绿树掩映中。
站在通津桥北望,东大街上的戏台。
这座戏台保护修整得十分完好,正面对着通津桥,背有照壁,共二层。如亭倚身墙壁,飞檐灵动,柱、栏、台华稳重不失华丽。戏台是清末民初修建的供戏曲表演使用,是我国传统剧场。它的荣衰曲折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起起落落。我国散落在各地的戏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遭到了严重的损毁,据统计,消失近九成。在南浔见到保护修复得如此完整的戏台,感慨啊。
通津桥下
通津桥北,下塘东街行进。
通利桥和南东街廊桥,双桥辉映。由这里西行进入南路景区。
再回头望一望南浔三古桥之通津桥和洪济桥,尽管洪济桥就是把这张图片放到极致也只是意会而已。可它们是南浔水乡的灵魂。

重新回到原点,南浔古镇景区入口,这里向右即西侧前往丝业工会。

上图泰安桥上北望,下图为泰安桥上南望。


走在南西街上,鱼看到石板路上有界石,看下图。

过了这座无名桥就到丝业会馆了。
丝业会馆有着西方建筑的面孔,中国建筑的内心。这座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的利益目的建设的会馆于宣统二年(1910)始建,民国元年(1912)落成。先后充当了小学校舍和丝业历史展览馆之后,被改建为高档私人会所,现在的丝业会馆功用就如同它的建筑特色一样,矛盾而独特。
鱼以为不管如何变换身份,对外开放就好。

园门有对石狮子,前脚尽失,依然不乏憨态可掬之貌。
丝业会馆南侧即是广惠宫,寺前那座石桥就是南浔古镇第三古桥--广惠桥,也叫张王庙桥。广惠桥,资料查阅得知最近一次修缮是清同治年间。
广惠桥北这对南狮做工精巧,让人过目不忘。
南浔三古桥,都是单孔石桥,桥身造型古朴大方实用。单孔好处利于通航不说,更增加桥的美观。桥在运河上,照水成双,圆月般美好。

上图为网上搜来。鱼在学习使用制图工具,拿它做试验品了。下期介绍南浔古镇的张石铭旧居、小莲庄、嘉业藏书楼。
感谢朋友惠顾本博园。祝各位夏安!
有关链接: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相传是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长约400米,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己失昔日风采)。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以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 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东大街原是南浔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南即为市河,街两侧有五福楼、大庆楼、天云楼、长兴馆、大陆旅馆、"野荸荠"茶食南货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市文保单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连的要数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而建的百间楼(市文保单位)。百间楼沿河而建,即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显得很有层次,她与不远处的洪济(市文保单位)、通津(市文保单位)二桥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
洪济桥是湖州南浔的三大古桥之二,坐落于南浔镇东栅,雄跨迪塘古运河,因西侧原有通津桥,故俗称新桥。单孔石拱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为标准市井桥梁。建造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1573—1619)《湖州府志》已有洪挤桥的记载。按周庆云《南浔镇志》曰:“洪济桥北堍有闻涛阁,嘉庆十年(1805)重建,并设四巷礄埠。”民国26年(1937)11月15日,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军进攻湖州,曾炸毁桥面。洪济桥全长28米宽3.5米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肩墙用靴钉砌置法。肩墙中有两对长系梁加固。拱卷两侧上方的长系梁顶刻有石曾,圆眼、凸额、大嘴、高鼻、翘耳。无流水吐状,形象逼真,工艺精湛。桥面两侧用条石为护栏,不设望柱。桥顶凿成吴王靠,供行人憩息。护栏末端与素面抱鼓石联接。南北两堍各有台阶33级,供人上下,为利于自行车过桥之便,在台阶中间浇筑水泥便道。站在桥上眺望,四周风景一览无余,高低错落的民居、整齐的浜岸、狭长的弄堂,伸延于水中的桥埠、清清河水东流、舟楫桨声如歌,为古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津桥是南浔三大古桥之首桥,堪称“南浔第一桥” 。通津桥的出典是“通济行人”之意。清嘉庆三年1798)湖州府通判时敏见桥渐塌,行人艰难。他主持重建,并勒石《重建通津桥记》。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这些都是当时通津桥头、丝行垛一带繁华盛况的最好反映。南浔因南浔地界江、浙、沪三省市,水上交通便捷,南宋起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津桥一带是南浔镇中心,特别是“辑里湖丝”从该桥堍运丝上船,经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
清道光年间(1821 1850)里人温丰《南浔地》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入耳。低牌高揭丝市广,沿门挨门想接连。喧哗鼎沸晨午至,骈肩累迹不得前。”真实地记载了通津桥畔的繁荣景象。里人邢典《南林杂咏》诗曰:“万户周遭见,千艘日夜通。至今碑是口,重建有时公。”当时通津桥为繁华之地,正是诗中所描绘那样桥畔民舍毗连,行人济济桥下千舟竞发 百舸争流。
又如清代文人曹仁虎来到通津桥上,举目眺望,桥堍丝行垛确实人头济济,热闹非凡。他顿时写了《浔溪竹枝词》对此桥记载:“红蚕上簇四眠过,金茧成来欲化蛾。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按近人周庆云《南浔镇志》记载,“通津霁雪”是南浔十大古景之一,“通津桥外驻兰桡雁齿攀登趁雪朝。不惮新寒透罗袜 香尘满路印琼瑶。”是《浔溪棹歌》诗中对通津桥风景的描绘。又据周庆云《南浔镇志》记载 “通津桥下有巨蛇横亘,如木舟不得行,居人或逢於路或蟠於市楼第不伤人见《涌幢小品》相会曾大雾时,有客宿于家金粟山房。月夜闻风雨声,出视见一蛇首垂檐际;如三斗栲栳。急掩户屏息伺之,俄有声从西北去;屋瓦皆振殆;即此蛇耶。”
南浔通津桥畔既有商贾贩丝的忙碌场景,又有文人墨客在桥上对酒当歌,吟诗作画的足迹,还有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可见其桥文化颇浓。
广惠桥为南浔三大古桥之三,位于南浔镇南栅,东西向跨南北市河,单孔石拱桥。广惠宫又名张王庙,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建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故称张王庙桥。广惠桥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广惠桥长18米,宽3.3米高5.3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小巧玲珑、结构精美。东西两坡各为24级台阶,两侧石栏简朴,桥顶置4根望柱。桥东堍北侧有一对石狮引人注目,这对石狮是南浔丝商请著名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琢磨而成的。雌狮子怀抱幼子、雅态可掬,雄狮子口中有镂空锈球,其雕刻手法独特,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为古桥添了几分阳刚之气,令人赞不绝口。
广惠桥之美不仅在于秀气,它与周围自然景观十分融合,河岸垂柳飘拂,水中桥影如环,高低错落民居,浔溪舟楫穿梭……自古以来这里是游客向往之地。
广惠桥正对南浔丝业会馆。清同治初年,南浔始仿上海设立丝公所,清同治四年(1865)春,南浔镇丝商庄祖绶、李桂声等人禀请藩司蒋某批准,设立丝公所。光绪28年(1902),又置地扩建了丝业会馆,宣统二年(1910)南浔丝商合资白银8万两,在广惠桥堍再建丝业会馆,又名丝业公馆。此为南浔最大的丝行业组织,每年4月全镇数百名丝业人员召开蚕王会,同祭蚕神,祝祷蚕业兴旺,使广惠桥人流如潮,声誉大振。
广惠桥的由来,因桥东有广惠宫,桥在广惠宫前,所以称广惠桥。广惠宫又称张王庙,张王即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占广惠为行宫,南浔人都称张王庙。
南浔丝业会馆位于南浔镇。丝市为当地最著名行业。清同治四年(1865)即有同业组织,仿上海设立丝业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购地建造会馆,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费银8万余元,名丝业会馆。民国5年(1916)改称丝业公会,成为南浔镇商业组织中最早、实力最强的同业公会。
会馆大厅称“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前面四柱为整条长方形条石,厅内宽敞,可设宴席54桌。过去每年4月在此开“蚕王会”全镇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在此聚会祭蚕神,祷当年蚕事茂盛。大厅南北地坪均以大青石砌面,石上凿有各种图案。大厅南北也保存各种图案。大厅南北两侧保存着两间西式洋房,原系办公室;大门前原有一对青石狮,今移至张王庙前。会馆建筑除前屋在抗日战争时被炸毁外,其余均保护良好。曾为南浔区中心小学校所用。
南浔丝业会馆:不动格局的改造
南浔,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首。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巨富之镇,曾因所产的“辑里湖丝”而蜚声中外,成为巨贾云集的丝业中心,“耕桑之富,甲于浙右”。镇上留存下来的许多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是当时繁盛对外交流的见证,位于南东街广惠桥北堍的丝业会馆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清同治四年(1865)春,南浔丝商庄祖绶、李桂馨等人禀请藩司批准,设立丝业公所,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的利益。宣统二年(1910)始建新址,民国元年(1912)落成,耗银8万余两,占地5亩,改称“丝业公馆”,就是如今的“丝业会馆”。先后充当了小学校舍和丝业历史展览馆之后,南浔丝业会馆被改建为高档私人会所,并于今年8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从外处看过去,丝业会馆仍是一副古旧模样,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交融风格。青石雕刻的西式牌楼式门面上方,“丝业公会”的名称下面,“SILK GUILD”的字样清晰可辨,两旁的罗马柱上仍留存着红色的漆痕。一抹白墙黛瓦挡住了院内的风光,从黑色雕花大门望进去,看到的是一道绿色玻璃屏障,踏着种着莲花的水塘上方的木板桥拐进去,才能入得院内。设计者特地用木板和玻璃屏风障景,极好地保护了会所的私密性,水塘和木板桥的创意则有独具匠心的趣味。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修复一处著名的古建筑,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南浔的,又是怀着朝拜的心情在图纸上画下第一笔的。” 同济大学的教授、古家具研究专家王凯丰负责会所的总体设计与整修,他这样表明了改造的初衷。“而我的想法是,改变那种人与环境对立而淡漠的局面,让今天的人和信息融入古建筑当中,在模拟古人的生活场景里,感受这个古镇已经远去的悠闲日子。”王凯丰说,活态的复原,其实是对一幢古建筑最好的保护,这个活态,首先是建筑功能和生活场景的恢复,然后是充实过去的内容,让历史延续、生长。
进得门去,迎面就是“端义堂”。大厅为抬梁式木结构,上面绘有双凤、牡丹的图案,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开阔敞亮的厅内据说可以设宴54桌。厅前的方形立柱是整块的条石。“端义堂”的一侧设计有一个SPA浴室,整面通透的玻璃墙,使客人可以享受现代休闲方式边欣赏院内景致。
修复工作比想象更艰难,为洗净木结构上历年积下来的油漆,就用了几百桶褪漆灵。为增加园内的空间感,需开凿两个小水池,由于地基坚硬,乱石层叠,工人们用坏钢凿150根,每个人手上都起了血泡。花园内原有一个凉亭,但建在没有章法的石头上,为使透气,就移去乱石,下面开通,并引入池水,种上莲花。“建筑格局没有丝毫改变,大量的隐蔽工程是外人看不出的,我们只是改善了它的功能性,分隔出客房、厨房、餐厅、书房和卫生间,用于对外接待。”王凯丰将记者带到端义堂前,堂前天井两侧有两幢西式建筑,这是进入民国后加建的,也是南浔镇上建筑中西合璧的又一证明。现在成了客房,王凯丰只在门前加了一个玻璃天棚,既可避雨,又能保护墙面不受潮湿。“在端义堂内我们还搭了一圈花楼,但结构与原有墙面分开,一点也不伤筋骨。”
天井两侧两幢相对的西式建筑是民国后所建,现被改成了客房,加入了各种现代化的功能。房内的家具是改良后的明清式样,让客人恍然回到那个“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时代。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