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2017-04-26 17:03:29)
标签:

临海古城

巾山古塔群

巾山龙兴寺千佛塔

天台宗

江南长城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O(∩_∩)O~,朋友们,本篇文、图都超级多。请谨慎点击。

这期介绍临海。临海曾是台州府治,所以要介绍的内容和想介绍的内容太多了。除了巾山古塔群和寺庙群外,古城古迹老宅保留也较多。临海古城墙被称作江南长城,曾是戚继光与所谓倭寇战争的见证者。当你真的了解那段历史背后被隐匿的真实时,临海的戚继光祠也就没什么可以瞻仰的了。

想去临海的朋友要尽早去。此时此刻临海也在大批拆建。不日将面貌大改。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巾山位于临海市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两峰耸立,中垂凹谷,形似蛤帻。山形东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顶双塔差肩屹立千年,称大小"文峰"。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多宝塔,一砖一佛,共千语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实属少见。山上古木参天,又寺院楼阁,古人摩崖题刻多处,素为一群游览之胜。晋代名士谢灵运慕名而来,率童仆数百人“伐木开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老师顾况在巾山居住,留有《临海所居诗三首》。另一位唐代诗人,江东人士任蕃有游巾山后留下:“灵江江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的诗句。宋郡首陆长倩曰:“为是会稽东部郡,不教更号小蓬莱。”宋戴复古曰:“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清朱炤赞曰:赤城好最好是巾山,古寺深藏修竹里,高峰势接白云间,双塔影斓斑。《嘉定赤城志》称:“故其胜概名天下,登临者必之焉。” 项士元在《巾子山志》称谓:“一郡游观之胜”,详细介绍了巾山的历史人文景观。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在江南长城之东城墙脚下,巾子山麓,有一座庄严肃穆的佛教古刹“龙兴寺”。它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龙兴寺入口的牌坊上写着“神龙古刹”便是此意。屈指算来,龙兴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由于临海一直是台州的府、州治所。而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门派——天台宗创建于台州的天台山。因此,临海龙兴寺在弘扬中国佛教天台宗时,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按《旧唐书·中宗纪》及历代的有关记载,临海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初名"神龙寺",为台州官府所创。二年改名为"中兴",景龙三年(709)定名"龙兴"。后因故废,开元二十六年(738)重建,改名"开元寺"。至迟于天宝三年(744),又改"龙兴"之名。会昌五年(845),寺于废佛之厄中被拆。大中年间(847~860)复建,续称"开元"。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住锡于此。而龙兴寺高僧思托又随鉴真大师“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成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的高僧。思托随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九州后,协助鉴真大师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日本国唐招提寺,并亲撰《大唐传戒僧名记大和尚鉴真传》。鉴真圆寂后,思托还制作了鉴真干漆夹蕊座像。思托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积极弘扬创立于台州的天台宗教义、并为天皇以下40人受戒,这为后来日僧入唐求法打开了大门。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宋代以降,寺院的建筑屡有兴废。景德中(1003-1007年),更名"景德"。熙宁时(1068-1077年),俨然成为一个大寺院,日僧成寻即叹称为"广大伽蓝也"(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崇宁二年(1103年),加"万寿"二字。元佑五年(1090年),寺僧元照于大殿后建戒坛。政和元年(1111年),始改名为"天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又改"天宁"为"广孝"。十五年(1145年),改"报恩光孝"额。乾道九年(1173年)毁于火,僧德光、有权等重建。淳熙三年(1176年),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钱端礼为建僧堂。十年(1183年),钱端礼之孙钱象祖又建佛殿。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经日本天皇的准许,率领弟子译语僧义真,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国宁波,9月20日来到台州临海拜谒台州刺史陆淳。入口牌坊的另一面“贞元风范”,便是此意。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元时,复"天宁"之名,大德三年(1299)重建寺塔。明洪武时(1368~1398),曾授僧录右善世的名僧宗泐奉诏住寺。后渐圮。永乐六年(1408),僧法等重兴。隆庆二年(1568)为水所淹,僧明园重建。万历十三年(1585),于寺东凿三塘九井用于防火。崇祯中(1628~1644),住持僧破颜在寺后建雨华堂、华严楼。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最澄抵临海时,恰遇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师应陆淳之邀,在龙兴寺讲授《摩诃止观》,最澄从之学法,研习教义,最澄曾于10月7日至天台山,11月5日又返回临海龙兴寺。翌年3月2日初夜二更亥时,道邃大师在龙兴寺西厢房“极乐净土院”,为最澄、义真及中国27名僧人同受菩萨戒。3月25日,最澄携带陆淳印信离开台州,最澄返回日本后,积极弘扬中国文化,创立了日本佛学界最早的门派——天台宗,并获天皇敕封,成为日本的第一个佛教门派。嗣后,日本许多僧人经临海或入龙兴寺求学或登天台山求法,成为天台宗高僧。其中有创建临济宗的千光荣西和创建曹洞宗的道元。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入清以后,寺分成钟巽、含辉、挹翠、芗林、映帻、彤霞、西爽、云岫、悟凤等九院。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僧芑珑重建。抗战期间,寺遭日机轰炸而严重毁坏。至建国初,仅乘房屋殿宇三十四间。八十年代初,迁建于巾山西南山腰的南山殿进行活动。一九九八年于旧址全面恢复,建筑结构为仿唐建筑,复"龙兴寺"之名。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日本天台宗后衍生出日莲宗、净土宗、念佛宗等,衍生的各门派都奉其为祖庭,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的“母宗”。最澄圆寂后,圆仁、圆载、圆珍、慧萼等继承了最澄的衣钵,相继入唐求法,为发展日本天台宗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最澄大师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公元864年,最澄受封“传教大师”,此为天皇授佛界大师之首。临海龙兴寺无愧为中日佛教交流上的名寺,是日本国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千佛塔是临海现在最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此塔的最大特点一是在塔身上装饰总数多达千尊的佛像砖,而且造型优美,工艺水平相当之高。二是各层平座采用石板出跳的建筑手法也是很罕见的。因此,称得上是中国古塔中的精品和一绝。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千佛塔又名多宝塔,俗称瘌头塔。始建年代不详,但至迟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即已建成,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出土的"唐天宝三载(744年)龙兴寺塔砖"(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八十五)为证。后毁,又重建。塔中曾出土铭文砖一块,内容为"杭州路灵隐寺僧』男淳具,谨抽衣资,建筑第二层宝塔,专为追荐』亡考潘周王三秀才世名行』已,妣陈氏元二娘子二位尊』魂。倘已生人世,愿增益于』报缘;或尚滞冥途,冀超』生于净土。次冀』亡翁百三宣教潘公』、亡婆车氏千二娘子』、亡兄亡妹俱沾利益,各遂超升者』大德三年二月日题"(据铭文砖原刻及清黄瑞《台州金石录》卷五)。可知塔为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且其中第二层系杭州灵隐寺僧淳具为追荐其考、妣、翁婆捐资建造。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火焚,致使原底层木结构的副阶回廊,塔内二层以上的楼板、搁栅,外檐每层的平座勾栏、木构缠腰,塔顶的刹杆木、相轮铁刹等,均已不存。1976年时曾作维修,主要是把因毁坏而呈不规则状的塔顶改成攒尖顶,但未按照原状复原。1999年,再次对塔进行维修,并将塔顶恢复成原状。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现塔为六面七级,砖木混砌楼阁式,其内中空,单壁筒状结构。残高28、66米,勒脚边长3.66,对角径7.12,塔内空径1.8米。塔之第一层高4.3米,宽3.34米。东面有门,门高2.1,宽0.66米,上端稍似拱券形。各面嵌有四排佛像砖,每排十一块,东面因开有塔门,故每排仅为七块,共计二百四十八块。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佛像砖长40、宽19厘米,每砖高浮雕佛像一躯。佛像为阿弥陀佛,身着U形衣,高肉髻,后有头光,两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均模制而成。第一层无腰檐与平座,唯菱角牙子叠涩三道出跳。第二层高4.16米,宽3.12米。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塔体各面做有隐出槏柱,分别将塔壁分成三间,明间设壸门或佛龛,壸门做在西面,高1.75米,宽0.565米。其它各面均置高1.26、宽0.56、深0.3米的佛龛一个,佛龛内砌有佛像砖八块。转角都作六角倚柱,柱间连以阑额,并与地栿相连。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次间每面塔壁则嵌以佛像砖,每间三排,每排四块,另加佛龛中的佛像砖,第二层共计佛像砖一百八十四块。第二层上端做有腰檐与平座,腰檐已毁,仅存原木构件插入的残木和洞孔。平座上用石板做面,并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第三层高4.17米,结构同二层,其上各层亦相同,并依次收分。这一层的壸门做在东北面,每面次间每间有佛像砖三排,每排三块,另加佛龛内的八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一百四十八块。第四层高4.17米,壸门在东南面,次间佛像砖同三层。因佛龛空间缩小,龛内佛像砖减至六块,共计有佛像砖一百三十八块。第五层高4.17米,壸门在西南面,佛像砖的数目同第四层。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塔内原有用以承托刹干木的千斤梁,今已毁。第六层高4.17米,壸门在西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三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的三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八十七块。第七层(包括塔顶残存部分)高3.245米,壸门在西北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二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亦各有佛像砖三块,共计佛像砖六十三块。全塔总计佛像一千另三尊,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佛像大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残损。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绕过龙兴寺,沿着石阶向上走几步,就看见南山殿塔。此塔北为天宁寺。南山殿塔建于明代。 现塔保存基本完整。据说,此塔是为纪念唐玄宗时的抗击安禄山死守瞧阳城的张巡元帅而建。南山殿塔为六面五层,楼阁式砖塔。外形规整,每层每面辟壸门,塔身以平砖一道表示平座、额枋,非常简洁。塔身表面原来可能还绘出角柱、间柱等。腰檐用菱角牙子结合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塔顶较平缓,塔刹已毁。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巾山的古建还有三元宫古建筑群,为清代产物。木质结构,造形别致有序。另有皇华阁、杨节愍公祠、武愍公祠、读画阁、文昌阁、不浪舟、逋翁亭等,为巾山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巾山自古还是宗教场所,隋唐以来,共修建楼、台、寺、观38处,集佛、道、儒为一体,堪称三教和谐典范。山顶有道教仙人升天的华胥洞、华胥阁等。半山有中斗宫、仓颉殿、三元宫、南山殿、居士林等。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西峰塔下西侧有个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为西代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练,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后来,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巾山脚下看千佛塔和东大塔。离开巾山,去台州古城区看看。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在临海我和先生遇到三位临海人引导指路,特别感动。第一位是山上寻大小文峰塔时,曾在北方打工的这位朋友领着我们寻到二塔。第二位我们问从龙兴寺去江南长城时指路说由紫阳街走到尽头,再打听城隍门就可以了。并把我们带到紫阳街上。第三位在紫阳街尽头,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城隍门并由此登上江南长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临海市,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览胜门登城,经198级台阶到达顾景楼,经白云楼到望天台,稍事休息后再经烟霞阁到"江南八达岭",就可看到瓮城。沿城墙到望江楼这段是临海古城最美的地段。古城街道每隔一段距离都建有一座类似牌坊的挡火墙,下有圆券洞门供人车通行,是临海别具一格的街景。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北宋庆历年间,暴雨引发洪水冲毁了台州府城墙,知州彭思雨修复城墙"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此次修复工程在原有夯土墙外包青砖,增强稳固性和刚度,西南临水面用条石砌筑,后来台州太守钱暄"增治城堞,垒石为台,作大堤捍"较大地强化了防灵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于临海城内地势东低西高,北固山溪流汇聚在城东洼地,常因降雨而泽国一片(即东湖扩大前的水域)几乎无法居住与通行。因此,熙宁四年(1071),时太守钱暄根据历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况,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点,将东城墙西移至东湖之西,并扩大原东湖水域,修整岸线,疏通东湖与灵江的水道,不仅解除内涝威胁,而且为临海城东面增加了一条大跨度的天然 护城河。由此,临海城墙的格局基本定型。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把台州府城墙赞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矫若巨龙,雄伟壮观,尤以北部最峻,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形神俱肖,因此,台州府城墙又有"江南八达岭"之美称。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元朝建政初期,因统治需要损毁了许多城墙,临海城墙也因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幸存。明朝,中国的东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袭与抢掠。临海城墙虽能挡住洪水,但无法抵御倭寇的袭扰,往往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夺而付出惨重代价后,遂于当年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强化建设。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临海城墙的防御能力。清代顺治十五年,再次进行城墙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高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垛口数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在江南长城的西北角,登上最高处,便是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北固山建国称王时建造的天坛。也许所有的祭坛都北京的天坛相仿一样的象征着天圆地方一样的摹仿着山呼海应。因音近,故城隍山西北端一带一直被人们沿称为天台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台州府城墙由城墙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护城桥、敌台、马面、垛口、女墙等组成。从其功能和军事防御重要性来看,大体可分为基本防御单元、核心防御单元。其中基本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墙墙体和护城河;核心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门、城楼、瓮城、敌台、马面。台州府城墙总计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到7米,设置了7座城门。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置雉堞,内侧砌筑女墙,墙身还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外突的马面。台州府城墙为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其夯土层最下端为褐灰土,质地最为坚硬,然后覆盖了一层20至30厘米的紫红土垫层,第三层为黄土层,表层为黑土层,使用了中间夯土外部砖包砌的方法。在建设方法上,台州府城墙将土和糯米或者胶泥均匀混合,然后夯打密实,自然风干后,坚硬无比,城墙的刚度和强度大为提高。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从望天台沿城墙而下,灵江便闪现在眼前,江面上时时传来阵阵汽笛声,俯首马墙,灵江水迷离在艳阳之下。据说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映射,灵江水气蒸腾如烟,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烟霞阁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抵御倭寇。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下面是戚继光祠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官方对戚继光抗倭大加宣扬。而事实是那些被称作倭寇者都是江浙沿海以海运谋生的商户和渔民船工,还有一部分外国的商人。政府禁止海上贸易,于是矛盾激化演变成围剿。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19)春天里游江南·怅惘在巾山古塔群;踯躅在临海古城
本文有关景区内容介绍皆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龙兴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在极乐净土院中,竖立一块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日本国传教大师最澄受戒灵迹",背面碑文为"大唐贞二十一年(公元805)三月二日初夜,于此处台州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天台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师和上授最澄和尚天台菩萨戒灵迹也。唐宋时期,临海的龙兴寺不但职掌台州所有的佛教寺院和僧人,而且声名显赫。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铭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辉煌。 如今仍是日本僧众寻踪朝圣的之所
临海,古台州府。龙兴寺为台州的官寺和首寺,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在宋《嘉定赤城志》与民国《临海县志》竟无"龙兴寺"之条目。 但从有关文字和考古资料看,"龙兴寺" 有迹可循。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临海的巾子山曾出土过一块残长7寸、宽6.2寸、厚2寸的塔砖,左侧有"龙兴寺"三字,上端有"唐天宝三载(744)龙兴寺塔砖"十字,俱阳文正书,为清代临海学者宋世荦所收藏。日僧园珍的《行历抄》中 "二十六日,上(临海)开元寺,略看纲维,寺主明秀具状报州。此开元寺者,本龙兴寺基,贞元年末(804),陆淳郎中屈天台道邃和尚,於此寺讲止观。日本国比睿大师,从明州转口到此临海县,至此龙兴寺。参见和上,听读止观,正此地也。拆寺已后,於龙兴寺基,起开元口,更不置龙兴寺"。《行历抄》还有"寺门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山脚临江"之记载。在日语中,"湖"与"固"同音,"小湖山"即"小固山",而小固山在古代就是巾子山的通称。这在宋代日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一书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有元表自国清寺来会,告云:台州是屈母龙王宅,地名丹丘,水名灵水,山名小固山,城名白云城"。另南宋陈耆卿云:"报恩光孝寺,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开元中(713~741)建。旧传有小刹七,曰楞严、水陆、证道、积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为一,赐额'开元'"。按方位论,可以肯定龙兴寺即台州开元寺, 据此记载也可推断,台州的开元寺即龙兴寺。
临海龙兴寺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不是因为它在佛教界有什么特殊地位,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联系,更不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而是因为它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日本天台宗的创立,首先应归功于鉴真大师与他的弟子思托和尚。天宝二年(743),他第一次随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天宝三年(744)第四次东渡日本时,于浙江黄岩禅林寺被扣,渡海队伍强行解散,思托遂留居临海的龙兴寺,入天台之门。自此长住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成为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高僧。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亦因思托以后的东渡成功,而名闻日本。天宝七年(748),应鉴真之召赴扬州,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复回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天宝十三年(754),思托随鉴真终于东渡成功。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思托是唯一"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追随的中国僧人,"四度造舟,五回入海",虽历尽艰辛,备尝漂泊之苦,而总无退心,最后更和鉴真一样埋骨在异邦日本。到达日本之后,始终追随鉴真其后,和日僧普照具体主持执行唐招提寺的初创工作,除了授戒、讲律之外,积极参与造寺、写经和雕塑佛像等佛事活动。又应道璿之请,在大安寺唐院为其弟子忍基、常魏等讲法励《四分律疏》和《饰宗义记》(即《镇国记》)等。还多次为僧众讲述天台教义,播撒"天台"种子。期间,为反击代表顽固保守势力的日本旧教团对鉴真的诽谤攻击,思托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撰写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驳斥旧教派的澜言。并在鉴真圆寂以后,约请当时"文人之首"的淡海三船利用他所写的《鉴真传》,改写成《和上东行传荃》,即今之所见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延历七年(788),思托又撰写《延历僧录》五卷、目录一卷,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僧传。此外,鉴真圆寂后思托所制作的鉴真干漆夹苎坐像,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雕塑,史称"唐招提派"。可以说,思托的日本传道,揭开了临海龙兴寺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
 其后,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的入唐求法,就是因为受到了思托传播的天台思想的直接影响所致。最澄,在鉴真生前弘法的东大寺受具足戒,并学习鉴真和思托带来的天台宗经籍。日本延历七年(788),他建立了日本天台宗的根本中堂:日枝山寺。即一乘止观院--延历寺。在这里,最澄阅读了天台"三大部"以及《维摩经疏》、《四教义》等天台教籍。自此深深皈依天台妙旨,萌发了入唐求法的愿望。唐贞元二十年(804),他经日本天皇的批准,率弟子义真等,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国。九月二十六日来到临海,遂谒见台州刺史陆淳。时天台十祖兴道道邃大师正应陆淳之请,于龙兴寺开讲天台三大部与五小部,最澄乃从之学《法华经》与《摩诃止观》等。十月七日往参天台山,至国清寺和佛陇求学。十一月五日,在天台山佛陇行满座主的陪同下,返回临海龙兴寺。自是至翌年三月二十五日离开临海,先后计一百四十多天时间,均住在龙兴寺继续从道邃和行满研习天台教观。同时,亲手抄写了大量的台宗典籍。道邃还于三月初二夜亥时在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亲手为最澄授圆教菩萨戒。

      关于最澄在临海龙兴寺的求法,日本的《睿山大师传》是这样记述的:"时台州刺史陆淳延天台山修禅寺座主僧道邃,於台州龙兴寺阐扬天台法门《摩诃止观》等。即便刺史见求法志随喜云:弘道在人,人能持道,我道兴隆今当时矣。则令邃座主勾当为天台法门,才书写已,卷数如别。邃和上亲开心要,咸决义理,如泻瓶水,似得宝珠矣。又於邃和上所,为传三学之道,愿求三聚之戒。即邃和上照察丹诚庄严道埸,奉请诸佛授与菩萨三聚大戒"。最澄回国时,带去《法华经》等章疏一百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还携回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十七种。回到日本后,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正式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以后,最澄的弟子圆载于唐开成三年(838)入唐,圆珍于唐大中七年(853)入唐,还有日僧圆修、惠运在会昌三年(843)的入唐;及至成寻、奝然的入宋,他们均曾住临海龙兴寺求师释疑。其中与临海龙兴寺关系密切的当推圆珍和奝然。
奝然为日本东大寺僧,是北宋日本入宋僧人中之最著名者。宋雍熙元年(984),奝然请得东大寺和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延历寺的入宋牒,率领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四五人乘宋商陈仁爽、徐仁满之船入宋求法。先诣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后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谒宋太宗。太宗召见奝然,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又求诣五台山,复归东京,游历洛阳、龙门诸圣迹,再后回到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雍熙二年(985),奝然搭乘台州商人郑仁德之舶回到了日本。

 奝然求学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时,龙兴寺已改"开元"之名。此时距日本天台宗创始人传教大师最澄于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坦受圆教菩萨戒也有一百八十年的时间了。但奝然仍把它作为求学的起始和回归之地,可见临海龙兴寺在日本天台宗和奝然心目中手神圣。奝然回国时,带去了大量的经书和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存于日本京都五台山嵯峨清凉寺之释迦瑞像。关于这件释迦瑞像,据日本江都开元寺讲经论内殿倍从赐紫沙门十明所辑之成算《优填王所造旃檀释迦瑞像历记》及《成算法师记》云:天竺优填王,当释迦在世时,使毗首羯摩造其像,后传于西域龟兹国,前秦苻坚使将军吕光伐龟兹,携至中国,历代王室珍藏之;宋太祖安置于东京开宝寺永安院,太宗时迎入大内之滋福殿,后移入启圣禅院。奝然入宋拜其像,命佛工张荣模刻而携来。但事实上,成算法师所记并不准确,瑞像的雕刻是在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完成的。因为瑞像台座上阴刻的"唐国台州开元寺(龙兴寺)僧保宁"十字之铭,即是铁证。日本的牧田谛亮先生也明确的指出:"东大寺的僧奝然,在达到去天台山巡礼的愿望之后,想仿刻供奉在台州开元寺(临海龙兴寺)的释迦瑞像。因此购买香木,拜托佛像雕刻师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才雕刻完成。命叫魏氏樱桃的携回日本"。冢本善隆先生在《奝然请到日本的释迦瑞像胎内的北宋文物》一文中,更是记述了修理释迦瑞像时,在瑞像胎内发现的北宋文物。其中有奝然于宋雍熙二年(985)八月十八日在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封藏的许多珍贵文物,主要有:

《奝然入宋求法巡礼行及瑞像造立记》一通。此记首有"日本国东大寺法济大师赐紫奝然",末有"雍熙二年太岁乙酉八月十八日记"字样。由台州开元寺(临海龙兴寺)僧鉴端书题。

    《入瑞像五脏具记舍物》目录,在包纸上题有"奝然谨封"字样。目录内容为:"台州都僧正景尧舍水精珠三颗,开元寺僧德宣舍水精珠三颗,僧保宁舍水精珠三颗,僧居信舍水精珠一颗,僧鸿粹舍水精珠一颗,僧鉴端舍水月观音镜子一面、铃子一个僧清耸舍银弥勒佛一个、水月观音镜子一面,僧契蟾舍镄眼珠一双,僧契宗舍镜子一面,僧延宝舍金刚珠四颗,苏州道者舍水精珠一颗;妙善寺尼清晓、省荣、文庆并余七娘舍佛五脏一副,造像博士舍文殊像入肉髻珠中;陈儿年一岁舍入右手银钏子一枚;日本国东大寺法济大师赐紫奝然舍银舍利一颗、菩提念珠一钏、镜子一面、《最胜王经》一部、娑罗树叶、金玉宝石等;日本国僧嘉因舍小书《法华经》一部、灵山变相一幢。雍熙二年八月初七日造像之后,入佛牙于像面。至已后时,佛背出血一点,不知何瑞。众人咸见,故此记之,时雍熙二年八月十八日,法济大师赐紫奝然录,造像博士张延皎、勾当造像僧居信。

此外,尚有绢制五脏六腑并愿文及种种绢制小片。如罗縠、纹纱、艾纹纱、无纹纱、纹罗、夹缬、绫等。妙善寺诸尼还把请往日本的释迦瑞像内封藏的情况,记在白色手绢的背面。

由此而知,奝然在为临海龙兴寺供奉的释迦瑞像的造型艺术所倾倒,于是就地购买旃檀木,礼请临海的佛像雕刻师张延皎,最终制作完成。造像过程中,得到了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妙善寺诸僧尼及临海善信男女的大力支持和邦助。在这样深厚的友情和友谊之中,奝然一心地转读大藏经和天台教文,感谢临海缁素的无私援手,终于实现了他的强烈愿望。

奝然与释迦瑞像的因缘,揭开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这段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证实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的地位不仅仅是宗教上面,还有诸如艺术等许多许多。充分说明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戚继光抗倭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部漳湾镇三公里的横屿村)倭巢,斩倭2600余,捣毁了盘踞于此多年多的倭寇老巢。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生于鲁桥(今山东济宁东南)。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年,分管屯田。二十七年起,连续五年率卫所士卒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归。二十八年十月,中武举。二十九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都城,上陈守御方略,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三十二年,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他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三十四年七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乘胜追击逃倭遇伏,沉着应战,果断指挥,迫倭寇遁逃入海。实战中,察知明军作战能力较低,难以抗倭,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免职,抗倭自效。次年三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谭纶节制下,领兵救援台州。五月,歼灭入侵桃渚(今临海东)倭寇。九月,往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一说3000名),按年龄和身材配发兵器,编组训练。三十九年,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改任台州、金华、严州(今建德东)三府参将,整顿卫所武备,督造战船,严守海防。四十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又募义乌兵3000,参加镇压进入江西的闽粤起义流民。四十一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斩倭2600余。转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东南),被倭寇称为“戚虎”。乘胜进至兴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敌不意,夺占林墩(莆田南),先后捣毁福建三大倭巢。班师浙江,升都督佥事,任副总兵,守卫闽、浙海防。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围兴化,据平海卫(莆田东南)为巢。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募兵万人,奉命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协力作战,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余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余。不久,升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及浙江温州、金华两府,督理水陆军务。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次年,乘胜追至同安县王仓坪、漳浦县蔡坡岭,歼逃倭数千。四十四年,率水陆军至梅岭(在今诏安境),围剿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吴平,迫其逃至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旋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岛,俘斩吴平部 1200余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毁船近百只,吴平遁逃(一说投海死)。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浴血奋战十余年,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戚继光奉调京师训练士马。次年,以都督同知任神机营副将。建策用三年时间训练10万车步骑精锐边军,用战车拒敌、步兵应敌、骑兵逐敌之法,加强北边防卫。受命总理蓟州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昌平、保定练兵事务,节制三镇总兵以下将士。后改任总兵。考察边关形胜和敌我军情,将辖区数千里防线分为12路,设东西协守,分统诸路。同年冬,率兵至青山口(今河北迁西东北),击败蒙古朵颜部董狐狸、长昂。三年,升右都督兼督蓟州、永平、山海关军务。次年,请设武学。于帅府止止堂向所部将校讲授韬略、将艺和治军练兵之道。五年前后,写成《练兵实纪》,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强调将官必须进行德、才、识、艺修养,倡办武庠(军校),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六年,建辎重营三座,又创车战营六座,造战车1109辆,分置密云、建昌(今迁安东北)、遵化等地。同年冬,集车步骑军约10万人于长城边进行实兵对抗演习七天,又校阅多日,为古代练兵史上之壮举。万历元年(1573)至三年,建御敌台1337座,多次率兵出塞击败扰边的董狐狸,迫其叩关请罪。以守边功,进左都督。七年,率兵出山海关,援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大败蒙古插汉部首领土蛮(图们札萨克图汗),录功加少保。次年,创制自犯钢轮火,埋于沿边御敌台下,以杀伤敌军人马。在镇16年,加强边备,蓟门安然。十一年,受排挤,调镇广东。十三年,遭诬陷罢归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终年61岁。有《止止堂集》留世。戚继光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注重练兵,尤善育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抗倭作战中,创立攻守兼备的鸳鸯阵,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明代著名兵书,受到兵家重视。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