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2017-04-10 03:58:59)
标签:

九江湖口石钟山

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口

苏轼《石钟山记》

曾国藩饿湘江水师

彭玉麟和石钟山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记得中学时候要背诵古文,其中有苏轼的《石钟山记》。印象太深刻了。苏子对事物那种追根溯源的执着,不囿于前人经验,乐于探究、独立思考的治学精神过目不忘。于是石钟山从那时起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苏子的《石钟山记》主要是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考证探佚,对石钟山的描述仅限于: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百余字中,石钟山山体为岩石,巨大陡峭峥嵘,临水处下有洞穴。我以为石钟山的最大特色苏子已经言尽。石钟山为石灰岩岩体南北临水,临水面为峭壁。南为鄱阳湖,北为长江。石灰岩在水流侵蚀下,形成洞穴。清澈的湖水和浑浊的江水泾渭分明。行程和天气双重的原因,我没有选择乘游船泛鄱阳湖去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欣赏。我和先生只在石钟山景区游了游。景区不大,可景色绝对让你流连。江南园林式的布局,峰回路转间移步换景。现在和我一起去感受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石钟山景区入口为石坊门,正面书:石钟山,里面书:江湖锁钥。 石钟山不高,才五十米左右,可它据守长江和鄱阳湖门户,自古即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江湖锁钥”由此而来。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沿石阶上行。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这尊石像大家一定会猜到他是谁。对,苏子,名轼,号东坡。一进门的半山坡,他在注视每位前来石钟山的游人,那眼神好像在说:我对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是经得起时间验证的。O(∩_∩)O~,曾国藩也考察过,敬佩他也有苏子精神。前人郦道元、苏轼都对石钟山名字由来论证过。可我还是有我自己的结论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辞别苏子前行见一亭翼然,亭内一巨石,上有孔隙,孔隙间有小石。思忖片刻悟苏子《石钟山记》中有文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只不过文中斧改作小石。我亦效仿,敲击声硿硿。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离石亭不远处有一钟亭,内悬一铜钟。二亭意合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再前行不远为怀苏亭。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O(∩_∩)O~,我在做什么?我在怀苏亭和碑刻中的苏子握手。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进了这个月门,赫然现一圆形碉堡式建筑。它在无声提示你:三国至新中国成立,这里均为战场。三国周瑜由此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曹军80;元末朱元璋、陈友谅会战鄱阳湖,几出几入此地;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十载,此处为堡垒;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此处......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碉堡旁乱石上为石刻,其中一块:莫杀俘虏,朱红的字体如鲜血般醒目。石钟山石刻还很多,我会在以后另行发文介绍。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这里再上几级石阶就如同进入一园林,亭台楼阁曲廊石桥流水一应俱全。一时忘记刚才那猩红的血色。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天下第一楼内有奇石展,入内见一残破石佛,年代久远。没有说明介绍。展厅内昏暗杂乱。有一木舟,约是取苏子泛舟之舟吧。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驻立此亭中眺望长江、鄱阳湖,江天一色,滔滔茫茫。若晴天,匡庐影影绰绰,如天女照水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浓雾锁江面!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站此高度,山拥水,水抱山,山水相得。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树木掩映中一塔临水,小巧玲珑,绿色的琉璃瓦犹如保护色不易被发觉。此塔即是临江塔。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昭忠祠,清咸丰皇帝批建的祭奠守备将士亡魂之处。九点半才开,今天天气预报有大雨,虽说此时段没下,可游人很少。时间到时,工作人员说今天不开放了。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祠堂前两株古樟树,为湘江水师将领彭玉麟亲手所植。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报慈禅院内供奉观音菩萨,是彭玉麟为其母超度亡魂所建。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对石刻不感兴趣者,不到半个小时石钟山就可游完。那天游人开始只有我和先生,其余为本地晨练的,倍感清幽。快离开时又进来六名游客。石钟山景区对我而言是苏子的那篇《石钟山记》让我对它念念不忘。真的脚踏实地后,是那临水的绝壁,是那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浩浩汤汤的水面,是那远眺中庐山的身影,是那昭忠祠前的古樟树,是那笔力遒劲的石钟山石刻。是它们共同谱写了石钟山景区的卓尔不群。
5)春天里游江南·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
 
 
 
有关链接:

《石钟山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游罢石钟山可东去彭泽县境内的龙宫洞溶洞群,相距43公里,可乘汽车到达。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游记(今人)
闻名遐尔的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湖口就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出口,与庐山一脉相承的石钟山恰巧矗立在此。我们开车穿过繁华的新城区和喧闹的老城区便来到了石钟山景区的入口。这里没有其它景区所共有的热闹嘈杂的景象。如此的安静让我顿时心生疑惑?既然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总得进去看个究竟。为了不留遗憾,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在售票处花了大价钱买了门票。

一进入口,秀美的江南园林景象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刚才那种失望的感觉顿时少了半截。栩栩如生、面带微笑的苏东坡先生像是在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石钟山记》就是他写下的千古名篇。石钟山不大,甚至都称不上山,因此灵珑精致一定是石钟山园林的一大特色。缓步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也才用了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向山下、向远处望去,鄱阳湖水万川归一,蜂拥而出,长江浩荡而来,一泻千里。江、湖水的汇合处,江流混浊,湖水碧清,江湖两色、截然不同,“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此情此景,令人遐思无限。我们下了山,在石钟山下坐船游览。当小船驶过石钟山脚下时,看见汹涌的浪涛不断地拍打壁立的石峰,不时有江水涌入众多的石洞中,通向深深的远处……

石钟山显得十分雄伟、非常神秘。关于石钟山的得名,历代名人一直争论不休:郦道元认为是水波浪拍打着石壁,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李渤敲击石钟山上南、北两块石头,南面石头发出的声音含糊不清,北面石头发出的声音却清脆响亮,好像编钟奏乐,十分美妙动听。苏东坡在绝壁下夜游时意外地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在江水发出的钟鼓般地声音的同时,大石头上的石洞不断地吞吐着江水,发出了如同奏乐一般的声音,绵延不断。而曾国藩到此一游后,却抛出了一个最简单的说法。上钟岩、下钟岩下面都有巨大的石洞,可容纳数百人,深不可测,形状如如同倒扣在湖水中的石钟。石钟山是以形状命名的,而不是以声音命名的,郦道元、李渤、苏东坡他们都错了。……可以想像,关于石钟山的争论一定不会停止。石钟山为什么会如此安静?也许大家都会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静静的思考这个问题。安静是石钟山的独特之处。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游罢石钟山可东去彭泽县境内的龙宫洞溶洞群,相距43公里,可乘汽车到达。

"石钟涛出鲸鱼鸣",石钟山那发自天籁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空空成韵味,这"钟声"和涛声所构成的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图景,音乐家也难以模拟,诗人墨客也无法描述,因此,终使这神曲般的主体图景成千古奥秘,吸引着历代有识有志之士前来探寻

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称为"江湖锁钥"的石钟山,自三国至新中国成立,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80万;元未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出没于此山之间;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石钟山屡受战火硝烟洗礼,虽然留下了创伤,但也流传许多可颂扬的英雄事迹。

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潇潇洒洒令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这"钟声"的境界,在于一个"空"字。这"空"声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这声音带着铁质,带着峻冷,经过历史的打磨,竟变成一部活的历史,让人品鉴。

石钟山位于庐山旁边湖口县鄱阳湖的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苏轼夜泊山下,撰写《石钟山记》后而得名。它的有两大奇观:一是该山由石灰岩构成,下部洞穴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二是山下长江与鄱湖的汇合处江流混浊,湖水碧清,水色有一条清浊的界线。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巍然耸立着石钟山。它虽然高不过50余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视,如与天相连,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m。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登两山远眺,襟带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远,洲渚回合,展现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独特景观,气势雄伟磅礴。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鄱湖之滨,风景雄奇秀丽,居高临下,犹如一把锁挂在湖口"门"前,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登至山顶,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余亚飞《鄱湖奇景》称:"鄱湖接近长江处,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长江、鄱湖的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流混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甚称鄱湖一大奇景。石钟山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许多诗文题记。如唐代李渤,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尤其是大文豪苏轼夜乘小船,泊于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成为后来脍炙人口的佳篇名记。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决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谜底终于揭开了。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名扬中外了。关于石钟山来历还有一些民间神话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建造灵宵宝殿,用九华山白玉石雕刻了两口玉石神钟,命力士下凡搬运,力士腾云驾雾,肩挑双钟,途经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上空时,因贪看景色,不觉神钟脱肩落地,一在鄱阳湖畔,一在长江之滨,因而才有上、下石钟山之分。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而石钟山上又山临水、水绕山,素有"小蓬莱"之雅称。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清浊分明,合流近50华里而不混。两座钟山又以下钟山较胜,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历史上早已成为旅游胜地,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名篇手书,古迹甚多。主要名胜古迹有怀念苏东坡月夜泛舟探石钟山的怀苏亭、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归去亭及江天一览亭、半山亭、锁江亭、临江塔、绀园、船厅、报慈禅林、太平天国遗垒、同根树等三十余处。石钟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大战,如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曾国藩之战等,现仍存有太平军营房壁垒遗址--太平遗垒。

昭忠祠:建于石钟山顶。清咸丰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祠分前庑后庑,面对江湖,视野开阔。曾国藩、彭玉麟均有记,并手书碑刻,曾、彭等若干人为祠撰写的长短联达百余幅。祠前辟有广场,祠两侧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内新创编钟古乐演奏项目,所用编钟系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编钟仿制。

英雄石:在上石钟山麓,昂踞岩石之巅。相传为明代朱元璋大将常遇春与陈友谅交战时,用枪挑放于此。石上,至今还留存着枪剌的痕迹。

碑廊:从绿荫深处至锁江亭,沿长廊壁间,陈列着历代与石钟山有关的名家简介、浣香别墅、唐魏征手书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厅:位于全山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谕亭:位于山之北面,为两层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济门(北门)内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咸丰四年(1854)兵毁。咸丰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于此,立上谕碑,亭名及碑文为曾国藩手书。

桃花涧:又名渔人精舍,取意陶渊明《桃花源记》。洞内有三个不同的"梦"字,为彭玉麟手书。

浣香别墅:位于山西北面。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中有空院。中院两廊墙壁镶嵌有唐代魏征、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位于山之西北面,左为报慈禅林,右为浣香别墅。太平军驻此期间,曾在此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为昭忠祠。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

报慈禅林:位于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宝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岛,均早毁。1980年修复,重塑观世音菩萨供奉殿中及殿后蓬莱仙岛等仙佛塑像。 

                                                 有关链接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