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2017-04-19 05:45:11)
标签:

杂谈

浙江婺州古城区

金华天宁寺

太平天国侍王府

老城区改造利与弊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鱼十号到金华,游婺州古城区看天宁寺和太平天国侍王府,结果人家周一休息,第二天细雨相伴中游完两处必看之地。现在鱼在宁波。此篇博文费尽心力。从昨日下午四点至晚上九点,今天早晨三点至现在。鱼上传十五次图片,在保存的一刹那间,掉网了。酒店解释这是和公安部联办的aWIFI,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没信心再试第十六次了。今日没能回访诸友,谅解吧。宁波这几日恐怕都会如此。理解万岁吧。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13)春天里游江南·雨中漫步婺州古城-金华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
金华婺州老城区改造是在前些年进行的,看过一篇报道,贴在有关链接里面。想去三日见商丘老城改造,感慨万千。好还是不好,真的不想说,位卑言轻,说有何益。图片会在以后补全。

 

有关链接:

天宁寺位于金华城区东南隅的婺江之畔。婺州公园对面。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南方3个典型的元代木结构的建筑之一,以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不少古建筑专家和游客。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赐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年间(1111-1118)称今名。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为把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318)重建。明正统时修复,名为天宁万寿寺。原有山门、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宝殿、大悲阁、古柏厅、和尚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是一座较完整的小型寺院。现存大雄宝殿,通称为天宁寺大殿。大殿深广各3间,呈正方形,单檐歇山九脊顶,抬梁式结构,正梁整根粗大园木,纵横交接处用斗拱,斗拱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一根长梢木贯穿交接。大殿当心间东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的双钩墨题记。全殿斗拱多达数百,状如飞鸟,邑人称为"百鸟朝凤"。 1979年重修,保存元代原貌。大殿后有宋柏两株,状如游龙飞凤,邑人称为"龙凤柏",距今已有1000多年,颇为珍贵,可惜近年已枯死。根据国家文物局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测定,大雄宝殿有的柱于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有800余年。这对研究江南从宋代到明代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珍贵的实证参考价值。 

 

太平天国侍王府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府第和军事指挥所。1861年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现存侍王府的三宝:团龙、壁画、两株千年古柏。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开辟为"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对外开放。

侍王李世贤(1834~1865),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忠王李秀成的堂弟,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1860年封为侍王,1861年他由安徽、江西进军浙江,528日,他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后,遂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为当年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中心。 侍王府规模宏大,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四组成.主体建筑是大殿(议事厅)、二堂和后堂(又称耐寒轩)。侍王府分东、西两院。东院现存的建筑有照壁、正厅、后厅、耐寒轩等。照壁高约6米,面宽17米,上面有许多石雕或砖雕的龙凤图案。照壁为太平军所建,其余的建筑是利用了试院的建筑改建而成的,都是硬山顶、砖木结构的衙署式建筑。正厅又称"议事厅",面阔5间,是当时李世贤举行重要军事会议的场所。

西院为侍王府住宅,共有四进:进入门厅后,有长廊与前厅相连,前厅为李世贤理事处,两旁为花园;二进建筑的中厅在所有的建筑中最为精美讲究,为侍王的办公地点;三进建筑为侍王住房;四进为一幢楼房,是侍王部属和卫士的住所。西院的一、二进建筑有大量的壁画、梁枋彩绘 以及木、石、砖雕等,二进的中厅有"兵营图""四季捕鱼图""砍柴图"等壁画,表现了有关太平天国制度、战争以及民间传统的渔、樵、耕、读等内容。侍王府原系唐宋时州衙所在,元为宣慰司署,元末朱元漳曾驻此。明时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朝为试士院。太平军攻克金华后,即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并在原千户所;日址构屋数重。整个建筑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部分,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计占地面积达63000多平方米,现保存原有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拓建成的侍王府,正厅为侍王的办公用房,整个正厅的墙壁、房梁、柱子、斗拱、天花板都有彩画和壁画装饰,几乎达到无所不画,使精彩的绘画溶建筑于一体。在侍王府西院第这四进的墙壁和梁架上满是壁画和彩画,尤以《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渔图》及《望楼兵营图》最为著名。《四季捕鱼图》就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此画四幅--夏、冬、春、秋四季分别布置在侍王府正厅的左右两堵墙壁上,左边是《夏季捕鱼图》和《冬季捕鱼图》,右边是《春季捕鱼图》和《秋季捕鱼图》。团龙是侍王府石雕珍藏品,是迄今太平天国时期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团龙原嵌在侍王府东院照壁墙正中位。团龙所采用的石质细腻,雕刻以透空镂钻的微雕与金华雕刻工艺技法相结合,使整个造型富有文化,显得庄严威武。团龙直径1.20米,环框凸雕有六只飞翔的蝙蝠,龙爪刚劲、火球腾云,似飞欲跃之态。团龙其精湛的工艺被介绍到世界各地。

1863年太平军撤出金华以后,虽经破坏,但基本保持原貌。现在太平天国侍王府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以大殿为主体。门前的照壁,高约6米,面阔17米,正背面均镶嵌着一组组相互对称、造型精美的砖石雕,是太平天国遗留至今唯一的一座照壁。大殿后为二殿、耐寒轩(三殿)。大殿系当年太平军首领议事厅,宽27.65米,深16米,园柱直径一抱有余,所有墙壁、梁柱上均绘有各种壁画和彩画,十分壮丽宏伟。1939年抗日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曾到这里(议事厅)作过重要的抗战演讲。西院以住宅建筑为主,共四进。一二进之间有一长廊,构成工字形,这和东院大殿与二殿由过厅组成工字形一样,是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中的一大特点,二三进相传是李世贤的办公地址和住址。四进相传是王府卫队的住处。在这四进的墙壁和染架上满是壁画和彩画,尤以《樵夫挑刺图》和《四季捕渔图》及《望楼兵营图》最为著名。耐寒轩前的二株高数丈的千年古柏,相传为五代吴越王钱谬亲手种植,历经1100多年,如今躯干斜而不倒,枝叶直指云天,因而被誉为"活文物"西院门厅西南的空旷地是当年的练兵场。第四进以北的土丘为望楼遗址。

 

金华市为省辖地级市。金华建制久远,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金华古称婺州。位于浙江省中部,以境内金华山得名。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 金华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266)始设东阳郡建置以来,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金华山川秀丽奇绝,国家级风景区双龙洞早已蜚声中外。省级风景区有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磐安花溪、百丈潭、大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仙源湖旅游度假区、东阳花都-屏岩、汤溪九峰山等。历史名人有艾青诗人;邵钧林国家一级编剧;傅东华当代著名翻译家;张作楠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施复亮早期活动家、领导者;郑刚中南宋抗金名臣;陈亮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施光南一级作曲家;冯雪峰现代诗人;吴弗之现代画家;陈望道现代教育家;吴晗现代文学家;潘漠华现代诗人;黄宾虹现代国画大师;李渔清初戏曲家;曹聚仁民国著名记者、作家;邵飘萍革命志士、民国著名报人、宋濂明代文学家、宗泽南宋抗金将领、吕祖谦南宋哲学家、张志和唐代诗人。
 
 婺剧发源于金华,是金华最古老的戏曲。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的人们有的叫她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她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婺剧在金华这个拥有浓厚艺术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
金华道教文化起源于赤松山,金华赤松山道教文化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古人的游历、隐居、采药或修炼。据明万历《金华府志》载,秦初著名方士安期生,曾于金华赤松山修炼。西汉元帝(公元前48年至前33年)任射声校尉的将军刘仲卿,也曾隐居赤松山。赤松山道教文化的真正创始人,则是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在赤松山炼丹,留有葛坞、葛仙溪等遗迹。所著的《神仙传》,记述了黄初平、黄初起在赤松山修炼成真的事迹。至隋唐、两宋赤松山道教文化有了更大发展。唐代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它列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使赤松山成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
婺学,又称“吕学”、“金华学派”,是指南宋中期由吕祖谦开创的一个儒家学派,它是南宋“浙东学派”重要的一支。“婺学”之得名,是因为唐宋时期金华名“婺州”之故。吕祖谦的家学渊源十分深长,其为学能做到不私一说而兼取其长。他与朱熹、张栻过从甚密,时人以“东南三贤”目之。他又与浙东诸子及江西三陆子(陆九龄、陆九韶、陆九渊)私交也很深,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发起者就是吕祖谦(参见本书“吕祖谦”条)。由吕祖谦创建的“婺学”,在当时有相当影响,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齐名并鼎足相抗,全祖望的《宋元学案》中曾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吕祖谦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从其学者甚众,朱熹、张栻这些大儒兼教育家都乐意把子女送到吕祖谦门下就学。在其弟弟吕祖俭的协助下,吕祖谦创建了与岳麓书院齐名气的丽泽书院,“四方之士争趋之”,培养了大批学者,一直影响到明代的学风,“明招学者,自成公(吕祖谦)下世,忠公(吕祖俭)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克世。……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为有明开一代学绪之盛。”(《宋元学案》卷七十三《丽泽诸儒学案》)而在吕祖谦“婺学”的后学中,最为出名的是宋末王应麟。
古婺风情多姿多彩,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金华斗牛:金华斗牛为牛与牛斗,始于宋明道年间(1032-1033),积习相沿,经久不衰,并与庙会相结合,是带有东方文明独特魅力的民间游乐活动,其风情可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被称为"东方一绝"。鲁迅早期即为金华写过斗牛文章。他在《观斗》一文中写道:"看今年《东方杂志》才知道金华又有斗牛,不过,和西班牙却是两样的,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鲁迅全集》第五卷)参斗之牛,头扎彩牌,戴金花,身披红绸、插彩旗,锣鼓开道,鞭炮轰鸣,热闹异常,场面非常壮观。建国后,一度停止。
金华道情: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明清已在金华各县广泛流传。金华道情是一人多角坐唱式的单档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一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金华道情的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也叫渔鼓、渔筒)和两块竹板(也叫夹子、夹棒、简板)。艺人把情筒当鼓当钹当锣,甚至举起来当先锋吹,竹片当鼓板,便能奏出一台非常热闹的婺剧“花头台”,令人惊叹。
柳城“庙会”在农历五月十六日,五月十七日为宣平城隍诞辰。诞辰前,柳城三坊装饰抬阁,至十六日,抬城隍神像和台阁出庙游行,并演戏庆贺。十四至十七日,四方商贾云集,四乡人民来观者成千上万。解放后,柳城沿袭庙会物资交流之俗,将五月十六日变为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夏季物资交流会,至今仍延续不衰。1986年起复现抬阁上街游行。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武义县柳城每年都要举行三天的舞龙灯活动。镇内三个村分别舞一条板龙,一路鼓乐,店家、各单位则鸣炮迎接,还要包给他们红包,远近群众都纷纷前往观看,武义大多数乡镇和较大的村都有龙灯队,每年元宵节除在当地舞龙灯外,还跨乡镇舞,有的还舞到县城闹元宵,以展示“众龙”的风采。
浦江抬阁:浦江人通称“迎会”。它始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流行至今。浦江迎会又分“人会”、“纸会”、“人纸合会”。在特制的桌上设置铁架,铁架为扮演者的衣饰器物所遮掩,每张会桌挑选漂亮活泼的男女儿童扮成传统戏剧中的某一场面如“三请梨花”、“铁弓缘”、“三打白骨精”、“僧尼会”等,每桌有8人抬,十几桌齐出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壮观、热闹。改革开放以来,每当县里开展重大庆祝活动、元宵节和古历八月十三黄宅物资交流会时,都举行盛大的迎会活动。1988年10月杭州举行“火腿文化节”、1996年5月上海老城隍庙会,都应邀去献艺,中外人士称浦江“迎会”(即抬阁)为华夏一绝。
《十八蝴蝶》系永康的民间舞蹈,原是永康方岩迎神赛会传统的娱神节目。由高村群众去方岩朝拜进香中的民间舞蹈演化而来。据《永康县志》记载:“《十八蝴蝶》歌舞,民国33年(1944)由高镇村农家妇女郎宝月和裁缝师傅王春山等创作。《十八蝴蝶》由18名少女身背竹篾纱布制作的蝴蝶造型道具扮演彩蝶,另加4名少女扮演花神,组成群舞,赋以悠扬的乐曲,妖绕的舞姿,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名优特产
东阳木雕: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木雕工艺,因起源于浙江省东阳市而得名.长期以来,东阳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工艺美术和建筑界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一九八三年,东阳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木雕之乡"。多年以来,东阳木雕曾为首都故宫的修复"添砖加瓦";将中南海紫光阁装饰得富丽堂皇;为首都人民大会堂"锦上添花";还跨洋过海、把东阳木雕、古建工艺送往全世界许多的国家,为祖国赢得了无上荣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肃雍堂"为代表的民宅营造和装饰是东阳木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公司主要产品:雕刻神像、佛像、匾额、贴金、订制供桌、香案、暖阁、明清式家具、古建雕刻、仿古装修、泥塑、彩绘、壁画、木雕画、工艺品,各类圣诞礼品及装饰品,编织草席,竹编。
 金华市花山茶。别名山茶花,耐冬,古名海石榴。属常绿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叶互生,革质,具短柄,卵圆形至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叶色深绿,平滑无毛,边缘有小锯齿。花两性,腋生,近无柄,花有单瓣、重瓣,花色有红、白、粉等,气味微香。品种有十八学士、宫粉、五宝、赤丹、大红等。山茶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全世界园艺界的珍视。山茶的栽培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亭院了。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到了七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十八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山茶在园林应用方面极其广泛。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花期长,值冬末春初开花。全市有近万亩面积山茶化生产基地。2002年,我市建成中国茶花文化园和金华国际山茶特种园。
市树樟树。樟科常绿大乔木。别名:本樟、香樟、乌樟、栳樟、樟木子。原产中国南部各省,日本、琉球及越南均有分布。香樟为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绿荫蔽日,气势雄伟,为优良的庭院、行道树种。 
 

春日,微风,刚烈的婺剧声流淌在金华的酒坊巷里。

酒坊巷,金华古子城(金华的城中城,唐时建)中最出名的一条街巷,因开有戚家酒坊而闻名。当年的金华酒,曾赢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誉,还被写进《金瓶梅》,成了西门庆过年送礼的指定用酒。

站在古巷一端,遥望巷尾,沈约、李清照、黄人望、汤恩伯,从里走来。

可走进这条千年古巷,却早已不再是昔日模样。“原住民”多已迁出。留下的,或是行不动的老人,或是租房的外来打工者。

名人故居改成文艺调的餐馆,或是几经转手面目全非。几处保留的清代民宅,因鲜有人打理,早生了青苔、蚀了木窗、露了砖墙。

历史,终究是要遗忘在时光里?

金华古子城的酒坊巷掩藏着很多故事

宁采臣为何会遇到聂小倩

西门庆过年送的是什么酒

沈约、李清照、黄人望、汤恩伯曾从这里走来

古巷人家的旧时风华

酒坊巷71号,2层清代小楼,苔藓爬上了门前的石梯。“这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长大。”78岁的梁子敏说。

1936年的乱世,梁家第8个孩子呱呱坠地。此时,梁家的主人已年近半百。梁家,早已衰败。当年祖辈置下的宽敞院落,对半而分,出租他人。

“我爷爷是清代左宗棠的守备,相当于金华军分区司令,管着金华府的地方部队。”梁子敏的父亲,总这样夸耀。可昔日风光,梁子敏只能从奶奶的凤冠霞帔中想象。

昔日的梁家大宅,现今是怎样的光景?拾阶而上,推开斑驳的松木门,绕过木质的屏风,小天井立在眼前。

这里已颓败得毫无生气。青苔满布了明沟,蜘蛛在褪色的木柱上结网。北侧的房门上,贴着“公房”的铭牌。“这里,原来住着另一户人家,他们家有4个女儿。”梁子敏说。

弄堂后的二进院落,便是他儿时的家。空荡的堂前,原挂着“天地正气”的字画。堂后,现在还留着当日的烟囱洞。

二楼的两间房,原作储物室,“放着古字画、红木家具,还有奶奶的凤冠。”风光的一切见证,都锁进了厢房,“那样的乱世,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

今时主人不知旧居所属

梁子敏出生时,梁家已寄人篱下。本属梁宅的酒坊巷71号,当时已改姓“金”。世易时移,昔日梁家私塾的教书先生,彼时已是酒坊巷里的贵胄,在这条巷子里拥有4处房产。

金品黄,是名满金华的“道德律师”,也是金华八婺女中的创始人。“他把房子免费给我们住,过年过节还接济我们。”梁子敏说。

71号的对面,也是金品黄的房子。“一处写着菊庐,一处写着存庐。”梁子敏记得。菊存,正是金品黄的字。梁子敏还记得,菊庐的花园里,放着三四个金鱼缸。雕花的瓷缸,十分精巧。“那时,只有富人才养金鱼。”这是梁子敏唯一一次进入金家。现在,这两处已改成酒馆。可酒馆的老板,竟不知金品黄曾居于此。

酒坊巷上的富人,并不止金家。

126号,原是黄人望的家。黄人望,曾任民国教育部秘书长。站在古旧的石门框前,门外立着一块“《浙江潮》旧址”的石碑。“这条巷子,曾驻有18家抗战刊物。”梁子敏说。

112号,“住着姓方的律师,有3个老婆,20多个孩子。”这栋两层三进院落的房子,依稀能从临街窗户的西式石雕中,看出往日的风华。如今的院子里,却堆满杂物,凌乱不堪。

酒坊巷里的战时风云

1942年,梁子敏7岁,金华沦陷。酒坊巷上有钱的人家,纷纷搬离。日本占领军,住进酒坊巷。酒坊巷街口的那栋小楼,是他们留下的痕迹,现已粉饰一新。

对这栋楼的“出身”,众人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日本高级将领住所。有人说,这是高级慰安所。梁子敏回忆,那时的酒坊巷里,常有穿和服的日本女人经过,“踩着木屐,挪着小碎步。”

汤恩伯公馆,就在近旁,他是国民党京沪杭警备部司令。但现在,汤公馆已变成了一间间紧挨着的平房,铁皮大门紧锁。

汤公馆边上的空地,成了日本军队的训练场所。梁子敏清楚地记得,“只要天晴,他们就带着面罩,拿着木枪,不断地练习刺杀。”

日本军占领的那段时间,梁子敏是断不敢去汤公馆附近的。1945年日本军撤退之后,孩子们有时会躲在墙角偷看。“哨兵三五步一个,从巷头站到街尾。汤恩伯,回来了。”但遗憾的是,“从没见过真人。”

宁采臣擦肩而过的试馆考寓

酒坊巷,不仅出名人,还出读书人。

梁子敏家斜对角的大门上,留下“湘岩试馆”的石刻名。再往北走,酒坊巷北段(原名太史巷)也有两处类似的场所:一处写着“吴家试馆”;边上一处曾是武义的考寓,刻有名字的石碑,已无处寻觅。

“试馆和考寓是同一个概念,它们都是供考生参加科举前温习功课的地方。”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副研究员汪燕鸣介绍。

侍王府,曾是清代金华府的试士院。“八婺”金华府辖的童生们,都要赶往此处参考。而在开考前,或者入住试馆或考寓,或者投宿寺院,就像聊斋志异里的宁采臣一样。

在老金华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聂小倩的故事就发生在金华。《聊斋志异》文曰:“宁采臣,浙人……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今人推测,当时浙江各地考生齐聚于金华府,其中就有赶考的书生宁采臣,至于兰若寺的考证,则说法不一。

宁采臣为什么不入住紧挨试院的试馆和考寓?

因为这些试馆,多为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资建造,供其家族或当地的赴考生使用。比如湘岩试馆,是兰溪人祝湘岩出资建造的,吴家试馆是永康厚吴村出资建造的。

“上世纪80年代,侍王府周围一圈,到处可见试馆和考寓。”汪燕鸣记得。不过,不少已被拆除。

当金华最大的一处考寓——将军路上永康考寓,也要被推倒时,汪燕鸣大声疾呼,写下《永康考寓全国稀有》。在媒体的介入下,这处考寓才被保留,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拆掉的在重建 保留的在修复

想进入永康考寓一探究竟,却吃了“闭门羹”。目前,金华古子城一带不少名人故居古建筑在修复。除了永康考寓,还有侍王府等。今年年初,黄宾虹故居刚修复完毕。

2007年,金华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金华制定了《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概念性规划》,划定古子城保护范围。之后,八咏楼修复、原子城保宁门在原址重建。

从胜利街口到保宁门广场,沿飘萍路这一段,为仿古建筑。其他地方,多为原建或迁建的古建筑。

目前,金华古子城还在改造中。比如,酒坊巷金华军分区地块,从异地迁入符合周边风貌的沿街店铺,将打造成展示金华地方酒文化的场所。

八咏楼步行街改造后,将引进更多民间传统优秀手工艺产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等。

熙春巷,将引进民间工艺大师的工作室以及作品展示的场所、陈列馆和博物馆等。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高逸平葛跃进  责任编辑:丁楚兰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