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把渤海国上京城宫城南门至兴隆寺的这条街标注为第一号街,我们把这条街称为中央大街。兴隆寺位于街的东南方向。历史上几毁几建。兴隆寺俗称南大庙并不是渤海国的遗存,确切地说,兴隆寺所在庙址是原渤海国寺庙的。公元927年,契丹灭渤海。又两年即929年冬天,强迁所占渤海国疆域的渤海人南下,为斩断渤海人的思乡情结,将城池一律火焚,首当其冲的就是上京城。金代时在这块原址重建了石佛寺,后年久失修倾塌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在此地基建兴隆寺。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毁于火灾。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镜泊湖南湖渔民孙晴出资重建兴隆寺,并增建马殿和关圣殿。保存至今。如今兴隆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观音殿(原来的马殿)、关圣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兴隆寺内有三宝:石灯幢、大石佛,千年古榆树。专家考证这些都是渤海国遗存。甚珍贵!
上图是在兴隆寺山门前的广场上拍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雀大街上的新建渤海国上京博物馆。
我们从兴隆寺的角门入寺。角门门口挂着“唐·渤海国佛教文化博物馆”,我以为这名头大了点。此时是八月一日的午后三点左右,天闷热,除了我们还有另外三位女客,看样子是来上香的。
山门到一殿观音殿之间是方形院落,角落处有几株古柳参天,草坪颜色单一,绿意浓浓,盛夏竟然野花难寻。
终于在平整的方形广场内捕捉到一龟趺,无碑,旁边一古柳下随意堆放着建筑残件,一律玄武岩制成。
兴隆寺的观音殿为第一殿堂,世人信奉观音,念其慈悲普度,有求必应,比佛陀亲近。观音殿建筑为咸丰五年建。几经维修。

出了观音殿为关圣殿,咸丰五年建。多次维修。殿前石碑为咸丰十一年立。殿的东西两厢分立玄武岩制品,看着像渤海国遗物,却不知做什么用的。或者是残存部分?下面两图为2008年拍,借用在这里。
关圣殿屋脊雕刻二龙戏珠,很特别。我用手机拍过,又让先生用相机记录。
关圣殿香火很盛,兴隆寺四殿只有这个殿前香烟缭绕。
关圣殿硬山墙大部分是沿用渤海国玄武岩条石砌就,青砖只占少部分。
关圣殿后是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介绍上说:大雄宝殿咸丰五年重修,是黑龙江省仅存的一处清代木构斗拱建筑。于是我多选了几张照片。
渤海国的象征--石灯幢就在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它的位置在三圣殿前的偏左的位置,也就是西南方向;大雄宝殿的左后方,西南方向。看到它的第一眼,这一路的劳顿全消!于是开始前后左右转圈地端详!
站在三圣殿前,隔着香炉望石灯幢,这里的香看样子是上午供的,没有燃尽。突发奇想,我把手机伸进香炉拍了一组照片,本想叫“窥视”,后来觉得不如称“拨云见日”好。
三圣殿前回拍石灯幢和大殿

最后一个殿:三圣殿。里面供奉着渤海国大石佛。
渤海国大石佛能存世至今,殊为不易!这尊佛像,只有躯干是渤海国原装的,头手脚皆为后世补修。何以如此?公元929年冬天,渤海国的石佛寺与上京城毁于契丹兵燹。渐渐成为荒郊。寺内的大石佛曝身于荒草丛中。高数丈的庞大之躯并未让它全身,反倒因自身石料好,而被一大胆石匠看中。石匠见如此上好石料兀自荒弃榛莽,不如将其凿成石碾。石匠说动手就动手。怎知动手开凿后,头昏眼花,心跳剧烈、大汗不止。心生恐惧,乃止。然,佛首经火炙再复捶打,竟至松动。到了清乾隆年间,大石佛“首脱”!此时,流放于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钱德维两人同时夜梦:宁古塔西南处有一石佛,其首分身,面目被毁。二人惊骇之余,惊呼此乃佛祖显灵。遂出资找工匠复首修面,并用铁件箍上。后来,此地兴修庙宇,然大石佛高数丈,无法建殿堂供奉,流人张缙彦出资“琢而小之”,流人后代集资修殿堂供奉大石佛。民国初年,又有信徒出资将石佛涂塑金彩。解放后,破四旧,大石佛被逐出殿外,身首异处不说,手足皆无!
现在这尊高一丈六尺的石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注视着这个他看不懂的世道,注视着前来悼念他的世人。
拜别大石佛,重新来到石灯幢前,唏嘘大石佛的命运,慨叹石灯幢的命忒大了!兴隆寺火焚过、地动山摇过、土匪聚集过、日本人踏足过、苏联红军的战马啃食过,红卫兵改天换地过,你竟然还立在那里?!我真的相信有关它的那篇传说。渤海国率宾府猎人杨秀,有两条猎犬,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两条犬已经吃过六十六个虎心、熊胆、豹胆。祖父曾叮嘱杨秀这两条犬若吃足百只虎心,熊、豹胆,会成精为妖。在其成妖前务必杀掉。杀掉它们需要集齐虎、熊、豹眼各百只,并将它们穿制成兽睛念珠。杨秀终日打猎,猎犬也没有异常。可有一天两犬齐失踪。随后在上京城传出八九个少女不知去向的消息,其中还有国王的女儿。杨秀一算,醒悟定是两犬为妖。马上去上京城与国王商议在石佛寺内建石灯幢镇妖。此时石灯幢即将落成,杨秀手捻兽睛念珠,呼叫两犬名字。两犬从远方来到杨秀面前,杨秀将它们引入石灯幢内。想到石灯幢只能罩住两犬千年,千年后,两犬还会为妖。杨秀手拿兽睛念珠,一个箭步飞身到石灯幢顶,化作两尺高的幢尖。兽睛念珠刹那间化作胶状物渗入石灯幢,将石灯幢的几块雕石密合得实实成成。千年已过,石灯幢依旧屹立,是杨秀,这个渤海国人的精魂在护卫啊!

石灯幢啊石灯幢,你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像炉非炉、像灯非灯,通体直立、高耸。若荷亭亭,似烛冉冉。超然物外,立于浊世不倒千年。
石灯幢也叫石灯塔或石浮屠,是唐代渤海国时期保存下来唯一完整的大石雕。该塔原高6.4米,因塔刹残毁,现高6米,用玄武岩雕琢叠铸而成,耸立在寺院的中轴线上。全幢雕刻细致,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组成。石灯幢的外形,好似一座亭榭,八角攒尖室内镂空,八面斗拱,底部用圆柱擎起,打坐在莲花基石上,具有我国木结构建筑特点。塔室八面各刻长方窗孔,其上下又刻有小窗孔,中柱石上下为莲花覆拖,均刻花瓣,层层重叠,状如巨莲盛开。(此段文字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三圣殿后有口古井,还有一株千年老榆树。老树枝干遒劲,枝桠繁茂。它乃是渤海国的历史见证者。风里雨里与石灯幢同进共退,目睹大石佛的不幸,坚信着佛陀的力量:千刀万剐后,我依然是佛!

以下是2008年的兴隆寺,对比之后,大家立马明白八年的时间都去了哪里!那时的兴隆寺好破败,与今天的兴隆寺对照鲜明!
那时看起来寺院在修钟鼓楼,现在兴隆寺没有这个已成形的建筑,山门也有变化。围墙都改建成耳房了。下图中的大殿也修缮了。下面几幅图大家就会清晰看到:渤海国的大石佛从来都没有在大雄宝殿里待过,网上资料误人不浅。
O(∩_∩)O~走出去,自己看。有所得,有所思,才金贵!

这才是大石佛的安厝之所:三圣殿!狮子把门,香火鼎盛。令我不解的是图片中那口钟哪里去了?博友巴吾其仁曾为我上篇博文留下评语,叙述文物被随意处置之事。按友述说,那应该是文革前后的事情,可这口钟消失是发生在2008年七月末至2016年八月初的这段时间啊?
古钟啊古钟,你随着那个未建成的钟楼一起消失去了哪里?

位于大殿和三圣殿之间的石灯幢一直是那么祥和静默,美轮美奂,让人看过无法忘怀!
大家要仔细看上图中的石龟。它出土于渤海镇小学院内,石碑不知所踪。这个石龟的头颈与其他的迥然不同。别的都是正常的龟头颈,惟独它的颈项是龙形。传说一年秋天,忽汗河畔的响水邑族长与部落族人庆丰收时,东面突然山崩地裂,在二里地外都能看到水柱冲天。大家前去察看,发现一像乌龟又不是乌龟的怪物正从坑底钻出,它的身下正往外喷水。族长上前准备抓住这怪物,不料怪物眼睛放绿光,口中喷出毒气,族长登时不省人事。大家见状忙抢救族长。一根人参下肚,族长清醒过来。令族人回去请来萨满。萨满赶到焚起“达来香”,祈请天神呼尔汉恩都哩快来捉妖。须臾间,天神乘祥云,端坐莲花台向怪物逼近,怪物慌乱间向响水邑南面跑。天神放出八道金光困住妖怪。人们害怕妖怪兴妖作怪,祸乱人间,祈请天神处决它。于是天空中落下一长石碑压到怪物身上,怪物慢慢变成石头。那怪物出现的坑洞,已经注满了水,成了湖泊,即今天的玄武湖。大家再看立在那怪物身上的石碑,只见石碑上写着:蛇父龟母生龟趺,奇形怪状犹蛇毒。前爪锐利能开洞,妖气崩开玄武湖。天降石碑留此处,永镇龟趺兴京都。(传说来自宣传册,有删改!)
现在这几个龟趺不知移到了哪里,下图为马殿前两个龟趺,现在马殿改作观音殿,它们也不知所踪。

这济公模样喜感十足的守门者,如今去了哪里呢?

如今只有上图中的这个龟趺被放置在兴隆寺山门与观音殿前的广场西侧。而下图中这个玄武岩假山已经和那些龟趺和石碑一样,不见于现在的兴隆寺......
有关链接:
兴隆寺又名南大庙。在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西南,是一组清代寺院建筑、旧址为古渤海国时期寺庙,渤海国政权灭亡之后,寺毁刹灭,但石灯幢、大石佛等犹存,故称石佛寺。金代也曾于原址修建佛寺,因屡毁屡修,现在的寺院是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重建的。今存马殿、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五殿。原有禅堂、配殿、钟鼓二楼、今皆不存。
寺庙四周用玄武岩石筑起围墙,庭院中有一千多年树龄的古榆,树高叶茂。后又新植钻天杨、垂柳等。庭院荫郁苍翠,绿草职茵,缀以石砌小径,显得格外幽雅。
兴隆寺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寺前有一大石龟,造型别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双目炯炯有神,造象庄严、慈祥。位于兴隆寺大雄宝殿前,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叫石灯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墩实壮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当年之丰姿。
石灯塔又称石灯幢或石浮屠,现存黑龙江宁安光隆寺内,是渤海政权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是渤海政权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全塔高16米,12节共用大小石材40余块经过雕凿的玄武岩叠垒而成。这座石灯幢的石料是本地的玄武岩,又叫火成岩,也就是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岩石。基座为八角形,束腰上刻有唐武门。塔盖形似亭榭,八角攒尖,雕刻盖脊和瓦垅。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拱,具有我国木构特点。塔室八面各刻长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基座为莲瓣覆盆,上面立着粗壮的圆柱。 中柱石之上的莲花托是仰莲,之下的莲花座是覆莲,均刻三瓣花片,层层重叠,犹如巨莲盛开。柱上置一朵盛开的巨莲,撑托着八角形的灯室,灯室上覆盖着圆形尖状类似屋顶的灯罩。整个石灯雕刻别致,比例匀称,硕壮有力。渤海盛行佛教,而石灯塔是典型的佛教石雕艺术作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敦实古朴,巍然壮观。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保存得相当完好。石灯的形制和雕饰,是渤海文化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实物例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