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蒙纪行--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真寂寺至克什克腾旗

标签:
辽上京博物馆真寂寺北五台召庙灵岩山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有关链接: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开凿于契丹建国之初,九世纪后半叶,唐朝开始衰败。此时久居土河(老哈河)、潢水(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族崛起,首领阿保机,乘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建立了契丹国,登上了皇帝宝座,并且在今巴林左旗所在地林东南郊,建立了皇都,后称上京临湟府。
耶律阿保机称帝之前,于唐天复三年升任联盟于越,总揽军国大事。此间,他积极吸收汉文化,招抚汉人,并于天复三年在潢水上游,今翁牛特旗以西的地方,置龙化州,创建开教寺,弘扬佛法。到辽太祖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取得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地区原来佛教就十分盛行,更加促进了辽朝佛教的发展,其后辽朝诸帝积极推行利用佛教的政策,并加以保护,致使佛教在辽地广为流传。辽上京周围更是浮图相望,佛寺林立,真寂之寺就是辽朝二百多年间上京地区最重要的佛寺之一。
当站在现存善福寺木结构大殿中,回首统观所有石窟时,可以得到许多古代信息。一、二号石窟与两个小佛龛,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总长16米,“真寂之寺”四字题名处在门楣上方中间位置上。另外,在一、二号窟和两个小佛龛的上部岩壁上不甚规则地分布着三行60余尊千佛式小佛像,使它们与一、二号窟和两个小佛龛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当为一次性设计施工的。
真寂之寺开凿于契丹建国之初,但决非一蹴而就,当经过数次开凿后,有在石窟外接筑了木构佛殿。早年在石窟门楣上方的石壁上发现若干梁孔和椽眼,地面上散布着许多辽代沟纹砖即为佐证。这种笼罩着石窟的唇齿式建筑,在辽代甚为流行。正是这独具民族特色的形象、匠心独用的结构、工笔抒情的雕刻,构成了这一巧夺天工的真寂之寺。
召庙景区内的灵岩山气宇轩昂,丛岩叠构,怪石嶙峋,古洞穿插,峰顶一块桃形巨石挺立崖端,因而俗称桃石山。攀登此山须闯"人生三关":爬阎王道、转如意石、钻再生洞,还会走过天堂、地狱、人间的六道轮回。山间东壁的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堪称佛教文化和造型艺术的宝库。与四座石窟唇齿相依的清代善福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轻声缭绕,香火旺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召庙。
召庙景区经赤峰契丹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三年多打造累计投资近40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景区规模,开发新的景点,增强服务功能。景区内新建了千佛殿、佛祖故事浮雕墙、三面观音像、九叠溪瀑布、圣水湖以及观鱼长廊、放生台等景点。修建了释迦牟尼文化广场、水莲花广场、游人步道、景点标示牌等设施;同时对核心景区进行绿化美化,完善服务设施,建起了古色古香的餐饮厅、旅游品展销厅、水冲厕所、停车场,购置了一批游玩娱乐设施。经过投资建设,召庙景区已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市内外游客接踵而至。2009年底,召庙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年又被评为"赤峰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召庙景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点密布,气象万千。地质奇观主要有:圣水山仰天大佛、灵岩山护法金翅鸟、慈航山犀牛饮水、七锅山冰臼和慈航山风臼、天女山发财洞、别楞山鬼镜、平顶山莲花石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千年石窟卧佛、三面观音像、浮雕护法门神、阳刻六字真言、和平吉祥宝塔、水莲花广场、释迦牟尼广场、沙格德尔墓等。生态景观主要有:古树群落、千年鸟巢、圣水湖、圣水井、九叠溪瀑布等。
在历年的农历4月13至4月17召庙庙会期间,五月节小长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名游客、香客到景区祈福祈愿。其庙会以传承近千年。灵山圣水,神韵无穷。魅力召庙,人间仙境。召庙景区愿为天南地北的广大游客服务。愿召庙的灵山圣水福佑你富贵安康。
召庙石窟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辽代石窟古迹。窟内现存大量佛像以及浮雕,形象逼真,形态各异,非常值得观赏价值。
3、真寂之寺实际上是一组石窟群。真寂之寺蒙语称之为“格力布尔召”。召庙的召,蒙语意为“庙宇”。汉语现称为“召庙”。召庙跨灵岩山分别建成前召和后召,石窟群则位于后召。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年的石窟部分以及清朝时续建的七间唇殿保存十分完好。大殿的东侧,穿凿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崖上,面向东南,这个特征正好与契丹民族的“朝日”风习相符。站在庙前,只见门楣上楷体阴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与召庙相对的陡峭山峰的半腰处,亦有“真寂之寺”四个红色大字,是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的亲笔题字。这几个字,于1998年由匠人刻在了石壁上。召庙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阿尔山乌拉、别愣乌拉、毕力格图哈达三山鼎立,自然造就一个箕形山谷。毕力格图哈达从谷底骤然拔起,悬崖峭壁,十分险峻。石窟寺就开凿在它向东南的陡壁上。窟分中、南、北三窟,喻示着佛今生、前世和来生,现保存均较完整。此山蒙语称之为“阿如申乌拉”,汉语译为“圣水山”。每逢多雨季节,遍地漫水。山下有清泉一眼,极凉极甜。据说,当年庙会时,每日万八千人全用此水,尚绰绰有余。顺山口西南远望,所见之山峰犹如一架巨大的风帆鼓浪而来,当地人叫它“箭山”,蒙语则称为“苏木乌拉”。在石窟群所在的山峰南麓观望,只见此山象一头卧伏的巨象,头朝向东南,蒙语叫它“钦达慕尼峰”,汉语叫它“灵岩山”。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佛祖曾在该山显灵,所以,给它起名“灵岩山”。在山顶西侧,一南一北并立着两块巨石,南面的叫桃石,因其外形似桃而得名,它奇险地立在刀削一般的断崖边上,似桃在盘,若滚不滚;北面的称为“金龟”,因它的外形极象一只头向东南卧伏在地的大龟,蒙古人叫它“昌那其”,汉语译为“探哨崖”。要进入石窟,得先穿过沿石窟门接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是现在的“召庙”。因二者已连成了一体,故统称之为召庙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