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位于阜新市东南,阜蒙县大板乡境内。这里风景秀丽。野生海棠、杜鹃、油松、红松、柞树、柏树依山势生长,兼有怪石、奇峰出入其间,一时苍翠叠障。加之遍布山石上的精美摩崖造像,海棠山不枉此行。
海棠山俗称喇嘛洞。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主持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上镌刻造像。其中有用蒙、藏、满、汉四种文字刻写的咒文、真言、赞语、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50余处;有阿底峡、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米拉日巴、关圣大帝,普安寺德高位显权重的活佛和经师等佛教人物造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金刚护法等神佛造像,共46种190尊。造像具有蒙、藏、汉各族特色,雕刻采用高、中、低浮雕,技法娴熟。如此一来,形成海棠山独特的造像特点:精巧纤细,神形兼备,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富有美感。有些造像的彩绘至今仍很鲜艳,令人叫绝。


海棠山风景区入口处,因景区内普安寺山门至海棠山景区大门一段在扩建,我们从其侧的盘山公路上山。可以想见:在建工程结束后,朝拜的香客从景区大门,一路上行,直奔普安寺大殿。绵延一公里的山路上人头攒动,该有多壮观。


约走十余分钟后,见山腰殿宇巍峨,那是新建的密宗殿。普安寺在其东侧。前行五、六百米,见普安寺屹立山间。拾级而上,台阶引领我们进入巍峨的大殿。


大殿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殿内一角一喇嘛对着活佛像诵经,跪垫旁一童沙弥逗一吉娃娃犬。经声琅琅,更衬托出大殿内的深邃。主供佛--白伞盖佛身披金光。静谧威仪,雕工精湛。伫立其旁,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出普安寺大殿,原路下石阶,由南向入山进入摩崖造像区。由于大部分都是密宗佛像,各个神情威猛,仪态庄严。





这幅是最具密宗特色的。具有生殖崇拜的特质。下面为局部特写。如想更多了解参看我的博文《佛教之藏传密宗佛教及欢喜佛,我能理解的。》




七眼佛母造像颜色历经百余年不褪色。据说颜料来自于海棠山上一种植物。






油松遮挡住的是关公。汉地的民间财神,此时此地已升格为佛教护法神。这是海棠山藏传佛教中吸收汉地文化的范本。








游历完摩崖造像,我们登顶海棠山。闻名遐迩的阴阳树,已成名副其实的阴树。枯干虬枝在风中诉说自己曾有过的青春。放眼四望,周遭层峦叠翠,乱石突兀,若隐若现的奇石上怒目金刚呼之欲出,令人望而生畏。



与阴阳松隔峰对峙为一千年老红松。枝繁叶茂,龙腾蛇进。粗大的根系直插入岩石中再蔓伸至岩石的岩石下方,直至触碰到土地。

从海棠山北侧下山,又转到普安寺大殿前,下望新修的朝圣路,心潮澎湃。108级台阶导引来的是八方的向善敬畏之心,那样的话,佛的莲花会一直盛开,佛的甘露会一直飘洒。


敬畏,请从最被忽视的地方,事物,情感开始;向善,请从些微开始。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不以己为灵长而夺其志,实乃礼佛之道。
阿弥陀佛!
我虔诚地转起经筒,希望镇住心魔!



有关链接:
海棠山是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优秀景区之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西北2公里处。距阜新市区22公里,距省会沈阳160公里。海棠山海拔高度715.5米,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
海棠山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历经六代五世活佛,是东方藏传佛教中心,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2002年7月重新修复的措钦大殿正式落成。大殿建筑面积为968平方米,建筑宏伟,风格迥异,整个大殿用黄金6公斤,宝石1200块,是目前东北地区修复建设的最大一座藏传佛教庙宇。2007年8月1日,辽宁海棠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棠山上的摩崖造像,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安寺措钦大殿,是 "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现有260余尊摩崖造像,据说这佛像身上的染料都是取海棠山上的一些植物配制而成的,使人们观后产生对悠久历史的追忆,对设计者和雕刻艺术匠人的丰富联想。
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
0.3米。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
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退。
海棠山摩崖造像的神态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面含微笑,慈眉善目; 有的圆睁怒目,威风凛凛。在众多的佛像中,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丹、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天王佛、三头六臂佛、阿修罗等佛像为代表。其中,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块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此外,还有藏传佛本尊诸佛,因而海棠山又被称为藏传佛教摩崖造像艺术名山。海棠山旅游风景区除摩崖造像外,这里的山峰秀丽,怪石、山溪、稀有的树木、野生花卉构成独特的自然风光。
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
0.3米。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
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退。据说这佛像身上的染料都是取海棠山上的一些植物配制而成的,使人们观后产生对悠久历史的追忆,对设计者和雕刻艺术匠人的丰富联想。海棠山摩崖造像的神态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面含微笑,慈眉善目;有的圆睁怒目,威风凛凛。在众多的佛像中,以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红绿度丹、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天王佛、三头六臂佛、阿修罗等佛像为代表。其中,藏传佛教佛教创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块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此外,还有藏传佛本尊诸佛,因而海棠山又被誉为藏传佛教摩崖造像艺术名山。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