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2015-06-19 19:52:04)
标签:

铁岭开原威远堡

开原威远堡七鼎山

七鼎龙潭寺

龙潭寺四大谜

6.19龙潭寺庙会

分类: 辽沈游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悻悻离开开原老城,我和先生来到铁岭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七鼎龙潭寺。

    七鼎龙潭寺位于开原威远堡境内,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6年,相传为山西五台山演智大师开山创建。七鼎龙潭寺的七鼎指的是寺院所处的山有七峰环抱,自东向西为桂月、凌霄、拂云、叠翠、观澜、莲花、一拳。龙潭寺寺内有1500多年前的高句丽山城遗址。高句丽山城墙高不足三米,宽1.5米,夯土筑就。龙潭寺七鼎七峰衔环,周长约千米,高句丽山城城墙随山势起伏,峰转墙回,每一转角处有望台。如今望台徒留史册。山城东城门已然为寺院山门。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我们来得不是时候,龙潭寺正在整修。进景区大门左侧售票处无人,其旁刚竣工一高标准的水冲厕所。进深路径依地势连升三级。随地势前行,施工工人正在铺设花岗岩石甬道。左右两厢在建念佛堂,有四层楼高。升第二阶梯,甬道正前方现一新建佛塔--一切如来金身舍利咒塔,过佛塔石板甬道变狭长幽深,五十米外突兀一青石城门。依山而建城墙左侧近门处书磐大明黄色‘佛’字,城门两侧有石狮护卫。过城门,路渐平缓。路左侧有两泓潭水东西并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潭。 潭北侧青阶甬路延至叠翠峰下。桂月峰山麓,甬道东侧,有护法庙。香火未受寺院整葺影响。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甬路前行不足十米,有栈道迤逦深指山中。那是珈蓝殿,即龙王庙。龙王殿建在桂月山脚的高台上,殿门俯视龙潭,与观音阁遥望。登上石阶上有平台丈余,石阶左侧有数株合抱的古榆,红松,旱柳。浓荫蔽日。门楼两侧各竖一通石碑,一通书建庙布施名讳,一通龙恩旌表碑,历数历年祈雨灵验之事龙王殿天井内松柏各一株,据说有五百余岁。老干参天,浓阴匝地。殿堂三楹,重楹九脊歇山式,廊上明柱楹联:“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 殿中悬挂清光绪帝御书“威靖沧澜”鎏金匾额,书法精湛,光彩夺目。神台正中塑龙王敖广,头带冕旒,身着黄袍,手捧河图,气宇非凡;左火神祝融,右虫王,庄严肃穆。两厢站立左为巡海夜叉,顺风耳、风婆、雷公;右为河神,千里眼、雨神电母;形态各异,有呼之欲动之感。龙王两侧悬有楹联:“向四海锁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可惜寺院修整,无法拍照。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出龙王庙,望龙潭后半山腰上隐约见楼阁,那便是观音阁。沿石阶入寺,大殿落锁,院内正中香炉内不见供香。想必是受寺院整修影响。据介绍说观音阁内悬有光绪帝所题一鎏金匾额“风月无边”,看来无幸看到了。下山。临近龙潭,潭水幽碧,一池挺举荷叶,一池不类荷叶,一时没断定为何水生植物。潭西侧有井亭,楹联上刻‘一井真水断本心,两潭明镜鉴秋月’。入内见有一井,上覆石板并用巨锁牢住。想必这就是那口被两清帝-乾隆和光绪赞誉过的圣井,据说井内有泉甘甜爽口。移步出亭,一石桥小巧,名月桥,上有十六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从桥上仔细看西潭水生植物,乃菱角。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叠翠峰下,面对莲池为原龙潭寺正殿--大佛殿,据说是龙潭寺唯一的清代建筑。现称天王殿。青砖院墙圈围。门外一对石狮,右狮足残。七级石阶上中为新砌朱红围墙,角门入内后,殿东墙上书有“禅”字,三圣殿正殿三楹,重檐硬山式。殿宇规模不大,院内堆得杂乱不堪。殿堂外观簇新,额枋挂有“龙潭寺” 鎏金匾一块。右侧客堂前有赤松一棵,枝桠似盖若龙。这座布局相对完整的青砖青瓦的四合院,唯有客堂是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七鼎龙潭寺又称“七鼎五台龙潭寺”。是因为正殿向后依次尚有四层台基,故而得称。近年于第二层台上新建大雄宝殿。出三圣殿,过双龙桥,逾几十级台阶后是气势宏博的大雄宝殿。内供如来释迦牟尼佛、东药师、西阿弥陀佛,两侧文殊、普贤及五百罗汉,后列观世音。殿外前方中央置香炉、宝塔,两侧分立青狮、白象。 四下环顾,群山叠翠,古木参天。不愧为省级森林公园。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转过几株数不清年轮的大榆树,进入古树联手、成荫盖天的龙潭山口,就是山门楼式的‘魁星楼’,地势峻峭险要,两侧山峦起伏。‘魁星楼’高约13米,一楹间九脊歇山式,青砖青瓦,檐下额枋雕刻富丽,磨砖对缝,砖刻斗拱密致;阁楼檐角飞翅,四翅各有一枚风铎,微风拂来,声音悦耳。前有回廊,登斯楼如悬空之感。凭栏远眺,山水林田尽收眼底。”这段文字多美,它所描述的魁星楼山门原楼已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遭雷毁,现存为后建,和原楼相比,岂止是逊色,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魁星楼下部是山门,两扇红大门,固定铆钉,佩挂椒图吞铜环山门两侧磨砖对缝镶刻乾隆皇帝玉书的楹联:每对青山绿水会心处,一丘一壑总天恩浩荡; 常从霁月光风悦目时,一草一木,非帝德高深。’上悬‘七鼎龙潭寺’流金匾额山门背身两侧悬刻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销云来封。’”此等描述如今只能意会了。

       现在魁星楼主体建筑为青砖青瓦阁楼式仿古建筑,雄健稳定,正面门楼上金漆‘七鼎龙潭寺’,楹联仍为乾隆御书对联。背身为梵文“悉怛多钵怛囉”,楹联为“水注二泉岚光月影入翠潭,山环七鼎晓瑞日畔横蘭嶽。”山门阁楼内可否有魁星,不得而知。 门楼两侧石狮为新置,原石狮残于“文革”。摩挲着披红的石狮我暗想,此时的你们能幸运到何时?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赫赫有名的七鼎龙潭寺昨日的恢弘早已不见,今人在尽力造新景以期恢复老寺的辉煌。新建的念佛堂也许是为仿效南方古刹的佛门短期修行建筑的,也许不是。全寺上下面面翻新,想必六月十九日开办的龙潭寺庙会,定会大有斩获。

   龙潭寺又有“七鼎五台八景龙潭寺”之称。昔日的龙潭寺八景指的是双潭印月、古刹朝辉、龙殿霜柯、曲径听鹂、坐花醉月、云峰秋眺、松岭听涛、莲花春色,如今八景勉强还在,可古韵何求? 阿弥陀佛!

 
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铁岭行--开原七鼎龙潭寺



有关链接:


1. 七鼎龙潭寺位于辽宁省开原市威远镇境内,始建于清乾隆初叶,演智大师开山于此,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森林公园。 龙潭寺周围自然环境十分传奇、其山属长白山支脉哈达岭的延续部分,山有七峰,拱抱如环,唯东有一山口,为入寺必经之地。并且七峰各有其名,自东面山门以北,依次为桂月,凌霄,拂云,叠翠,观澜,莲花,一拳。龙潭寺就座落于其中,并且寺前有二泓潭水,东西并列,常年不枯,一池荷花、一潭菱角,二物相移栽,命不长亦,据民间传说,有两条龙潜藏其中,自扶其水,故名龙潭。 
    目前,龙潭寺院内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伽兰殿等建筑已恢复建设完毕,气势恢宏,并向游人开放,香火繁旺缭绕,已成为东北著名的佛教胜地,每逢法事、庙会,数十万游客来此。

2、在开原市威远堡有座山很奇异,东西两侧都是光山秃岭,只有这座山葱葱郁郁。远看这山与西山东山,是东西走向一个整体。走近才见,两座山在这交错断开,西山在前,有条不足十米孔道,是天然山门。山里宽阔,曾有深潭。口耳相传,有孽龙在此涂毒生灵,危害乡邻,观音菩萨和关帝圣君,把恶龙降伏,锁于潭中,遂名龙潭山。 
   清乾隆元年(1736年)五台山和尚演智大师云游到此,感到此处该是佛门修禅传法圣地,遂在山中修建寺院,名为龙潭寺。乾隆19年乾隆帝东巡游览龙潭寺。登上七顶最高峰拂云,见群峰叠翠‘烟波飘渺、倒影双潭、滔滔冠河、岸柳生烟,抒发诗情留下一首七言绝句: 
   风日冠河柳代烟,峻崛高处出龙泉。 
   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 
   七鼎由山门东向北向西依次为桂月、凌霄、拂云、叠翠、观澜、连花、一拳。
山门两侧镶刻清高宗御书楹联“每对青山绿水会心处,一丘一壑,总天恩浩荡;常从霁月光风悦目时,一草一木,非帝德高深。 ”山门背侧悬刻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云来封。 ”意境深邃。 

 3. 七鼎龙潭寺四大谜
暗道深不可测
  住在龙潭寺脚下的龙王嘴子村村民都知道寺庙有暗道,大家说这暗道四通八达、机关甚多。 63岁的村民付治霞告诉记者,小时她和伙伴们经常在暗道中玩耍,因为暗道太暗,也只是进到10多米处。文革时期,暗道口被封。 1951年,村民挖寺中水潭的淤泥做肥料,水抽出一半,在潭中发现3个洞穴。多年来,寺庙多次修缮也有意挖掘过暗道,但都未果。
  在龙潭寺山门外50余米处的青石路上,记者依稀看到几块青石略有突起,显然这里有被挖动的痕迹。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段时间以前为了探明暗道,开原市派出调查小组在此找到暗道入口处进行挖掘留下的痕迹。当时,开原市旅游局局长刘兴晔亲自下洞探秘。他说,当他进入暗道八九米时,发现这个暗道高约1.2米,宽约1米。暗道四周用青石板砌成,进到二十六七米时发现一个大大的龟壳,再往里是直的巷道,大概又过去十多米之后就拐弯了。但走到三十五六米的时候,看见一条一米多长、直径约有七八厘米的黑色大蛇在石头缝当中。由于入洞太深,随身携带的话筒已没信号,就没再深入。
  随后,又有两位胆大的村民刘连贵和付井茂进到洞中探查。他们说,在走到洞中五六十米的地方,发现大约几十条蛇分布在暗道的地上,同时也发现这条通道在前面分了岔口,一个岔口通往水潭方向,一个岔口通往大殿方向。
两口水潭植物互不相生
  龙潭寺的两口水潭也很神奇。这两口潭水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个是莲花池,一个是菱角池,虽然两潭的水和水相连,但植物从不过到彼此的潭中。据开原县志记载,龙潭寺中的水潭深莫测,当地老百姓也说潭水深不见底。曾任开原市威远堡镇副镇长的刘玉良告诉记者,1992年在修复龙潭寺时,他拿了一个4米长的杆子,往潭水里面支,可杆子一支就没影了,所以说后期这个水也没有抽干过。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将莲藕根、莲子投放到长菱角的水潭里,结果没有一棵成活。
  刘兴晔说,探访当时测试了几个点后发现,水深平均约2米左右,并没有像传说中的深不见底。当时曾用一台大抽水泵和一台小抽水泵同时将一个水潭的水抽到另一个水潭中,抽水之前堵住两个水潭的连接处。据他讲,抽水将近20个小时,抽水的水潭并不大,却只下去了40多厘米,接着水位就没有明显下降。
 古井水清
  在龙潭寺的水潭边还有一个神秘的古井。据说,光绪三年,光绪皇帝东游访龙潭山,当时是六月酷暑,他饮龙泉井水泡的茶水,直觉得香沁心脾,他高兴之余提笔写下“威靖苍澜”,并加封此井为“圣井”。这口井紧邻潭水,怪就怪在,虽然井壁很薄,潭水很浑浊,但潭水不犯井里水,井水清澈透底。同时,井里的水面竟然比潭水的水面高出1.25米。村民付治霞告诉记者,很多村民和到这里旅游的市民都觉得这口井里的水甘甜、清冽,村民平时也喜欢到这里来取水饮用。
蛇多却不伤人
  说起龙潭寺的几种神秘现象,不得不提到这里的蛇特别多。刘玉良回忆当年在恢复重建龙潭寺时,当走到山门的时候突然发现面前横着12条蛇,小的约有60厘米,长的将近200多厘米,横在路上一动不动。刘玉良告诉记者,在调查期间已是10月中旬,蛇也该进入冬眠期了,但他们在水潭边、深井下、山路上看到不少蛇。龙王嘴子村村民也告诉记者,自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经常有蛇出没,但从来也没发生过蛇伤人的事件,即使无意中踩到它,它也不会咬人。采访中,记者没有发现蛇的踪迹,但经常会在草丛茂密的地方隐约听到“咝咝”的声音,猜测是否蛇经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