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股票、基金被套后,该如何自救?

2022-04-20 08:00:09
标签: 财经 股票

导语:投资中存在“处置效应”,部分投资者在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盈利时是“风险回避者”,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亏损后会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采取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的方式,以缓解因亏损带来的心理痛苦,若回本后则变成了“风险规避者”,怕再次套住而赶紧出局,如此往复循环导致很多投资者无法盈利。股票、基金套住了,须从周期的变化规律、底层资产的价值、当下时点的风险回报比三个方面去评估该如何处理。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不少投资者深套其中,到现在可能已经从焦虑、愤怒变成了麻木,有很多投资者原本的风险偏好并不高,比如原本只能承受10%的损失,但是因为不甘心、不想亏损出局等等心理原因,而选择在亏损达到心理承受极限后还继续持有,以至于损失不断扩大,最后从焦虑变成了麻木,这种心理特征在投资心理学上称为“处置效应”,投资者亏损后选择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采取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的方法,来缓解因亏损带来的痛苦。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一种经历——如果同时持有两只股票或基金,一只亏损、一只盈利,必须要卖掉一只的话,很多人会选卖掉盈利那只、持有亏损那只,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而这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因为大多数人先天存在“损失厌恶”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规避这个弱点,最重要的是对底层资产的了解、对周期变化规律的认识、对当下时点风险回报比的评估。

对于任何资产的分析,一定是建立在对底层资产逻辑的思考和研究上,这个底层资产对于基金来说需要穿透到持有的行业、个股;基金经理的风格、能力圈;甚至是基金公司的风控水平和研究水平上。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最起码要关注基金经理每个季度的季报,包括对行情的展望,持仓的品种,持仓集中度等等,然后再结合自己选择这个基金的理由,究竟是相信基金经理这个人的管理能力,还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了专注、擅长某一类风格或行业的基金。

上图是今年以来所有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收益分布情况,今年取得正收益的股票、混合型基金仅占5.3%,得正收益基金比远低于全市场票19%的上涨比例,正收益的基金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型、被动指数型基金,如果仅统计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远小于股票上涨的比例?上图是所有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2021年底持仓行业市值排名和今年的涨跌情况,基金重仓行业基本都是过去两年的热门行业,而这些行业其实也是大多数一般投资者持有的行业,今年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业跌的不少。

投资离不开对周期的分析,“没有永远的神、只有永远的周期”,这是鲲鹏哥经常说的一句话。2020年炒价值投资、2021年炒成长股投资、2022年炒低估值,市场的羊群效应、投资的社交属性、媒体的煽风点火、机构出于销售利益的引导等等是造成这几年市场快速定价,把一种风格快速炒高、炒透的几大原因,而一旦价格严重脱离了内在价值,就会出现物极必反,更何况市场还有其它各种因素的扰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完整的投资体系,很难规避这种损失。

正在持有的基金亏损该怎么办?回到底层逻辑的分析上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猜想,如果坚信这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就持有,并且持续跟踪他是否言行一致;如果是因为看中了一个行业,那么就认真研究这个行业,认真研究行业中的股票。

所谓长期持有的“鸡汤”,是建立在选择正确的基础上,这是大前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坚持越糟糕,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长期持有,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带有“幸存者偏差”,我们不能期望自己一定是那个幸运的"幸存者",所以必须要回到底层逻辑去认真分析。

站在过去三年和未来一年的角度,当下处于什么周期?哪些行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风险回报比?投资者该如何规避“处置效应”,建立对底层逻辑的认知?

4月20日(今晚)20:00,鲲鹏哥在线直播,跟大家深度聊聊以上三个话题,欢迎届时收看,与鲲鹏哥互动。

买股先排雷,"鸿鹄观市"公众号早晨九点半之前发出的"投资避雷针",一定要看,避免踩雷。

喜欢鲲鹏哥的内容,请在右下角点赞、“在看”和转发支持。

-------------------------------

学会新缠,从容自信;数据驱动,客观理性;独特指标,底气十足;不测而测,格局打开!点击下方小程序,课程+指标系统,建立完善投资体系。

免责声明:本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应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不代表所供职单位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谨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作者及出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