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老笔下的年味

(2023-01-21 17:48:25)
前几天的线上阅读分享,曹晓玉老师用柔和的嗓音和老师们分享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味》这本书。在曹老师的夹叙夹议中,我了解了汪老的生平和他艺术审美品格形成的过程;见识到了汪老作为资深“吃货”的有趣;体会到了汪老不同的兴趣和他对生活的热爱;羡慕起了汪老从未改变的童心。
安静的晚上,曹老师的娓娓道来让这个浪漫的冬日更显温暖,也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回忆: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总藏着一股烟火气,街头巷尾的柴米油盐,承载着人们最无法割舍的熟悉与热爱,它是冬日深夜里的一盏灯光,是家乡亲人寄来的土特产,是妈妈准备的一日三餐……“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这些包裹在人间烟火里的平凡瞬间。
节日总要伴随仪式感,那些独特的美食,那些年年承续的风俗,是在漫长时光中浮沉的记忆坐标,承载着人们对于时光与岁月的经验与感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日,汪老心中的年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写道:“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小城里。过年,过节,看迎赛城隍,看‘草台班子’的戏,看各色各样的店铺,看银匠打首饰,竹匠制竹器,画匠画‘家神菩萨’,铁匠打镰刀。东看看,西看看”,他记得这些日子的颜色、声音与气味,这是属于一个作家的金色童年。
《我的家乡》里有一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对于儿童的重大功用,莫过于可以放开吃喝,又可以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肴核。在汪曾祺回忆中,过年时的“吃”,重点突出的是一种仪式感,既包括家人的团圆——平时是饭同锅吃菜各自炒,只是“大年三十晚上,祖父和两房男丁要同桌吃一顿”,也有“慎终追远”的意味:祖母手制的年菜,照例有一大碗鸭羹汤。鸭丁、山药丁、慈姑丁合烩。这鸭羹汤平常不做,据说是徽州做法。汪家是清初从徽州歙县迁来江苏高邮的,这道年菜,象征的正是不忘祖先。
吃,玩,看。汪曾祺少时的“年味儿”与常人无殊,但他的关注点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从小汪曾祺就关注人们“吃什么和想什么”,还可以加上“玩什么”。看来汪老一直都是一个细致的人,所以才能发现这人间有味,这年味里又有许许多多的味道。
最寒冷的严冬已悄悄过去了,春风渐起,温暖降临,人们期盼新年的到来,期盼着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盛景,更期盼着未来的顺遂如意。希望我们也能在这年复一年的节日里品出不一样的年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