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
(2022-08-06 19:19:06)
有人说,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有人说,只要你拼尽全力做一件事,终点等待你的必将是成功而不是悲壮。然而现实并不全是如此,有的人带着信念,拼尽全力的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奋斗了一生,最终却是带着失落悲壮的离开世间的。他,就是孔子,是一个让我敬佩的伟人,又是一个令我同情的,顽固书生。
王纲失序,天下纷乱,推行礼乐仁义一无所成,要放弃吗?老子说:“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可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先生之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正如三毛所说,有些东西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孔子的道在人间,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他留给了后世太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敬佩他的原因。
作家王小波曾说,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我敬佩他的坚强与乐观,他“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在这9年间,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诸侯的任用,而且还尝尽艰辛,险些丧命,但面对这些困难与打击孔子却并不后退,依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孔子不仅有理想,而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理想。一个人有理想很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固守坚持,虽遭千灾万难而不舍弃,直至终老。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也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十几年中会有众弟子紧紧跟随、矢志不渝,正是他对理想的无限忠诚坚毅了众弟子的心。试问天下,真正秉持“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的有几人呢?为了他的理想,他不惜与权臣季桓子结怨,终被其逐出国门。在颠沛流离的途中,也不愿迎合卫国君主的意愿讲用兵之道。在南子的美色劝诱面前而终据之。晚年回归鲁国,冷眼看世界的他只愿教书育人而不再接受其它馈俸。在如今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最初的理想,能一以贯之的坚持自己的理想?恐怕连挣钱、攀比的时间都不够吧?就凭这一点,那些整天喊着要打到孔老二的人就应该感到羞愧!你自己很完美吗?你把你的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自己的理想了吗?
你不愿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孔子的政治理念之花虽然总是短暂的开放之后就凋落了,没有统治者能真正接受,但孔子毕竟为了他的政治理念之花能开遍神州大地而无悔追逐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在表扬他的学生颜回甘于清贫,其实,孔子自己何尝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人呢?
我敬佩他不贪图富贵,甘于清贫。甘于清贫本身是一种道德情操,一种保持廉洁、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的精神武器。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一个人只有甘于清贫,才能不贪不躁,拥有高尚的品行。在孔子的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或许正是他甘于清贫的这种精神才让他的思想那么纯粹,才让人如此敬佩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我敬佩他提出的思想。他说,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他还说,做人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现在很多商家恐怕一点都不赞成这句话吧,因为赞成这句话的人大都把公司经营的很好,而这样的公司并不多。对于教育,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任何人不论贵贱,都可以受教育,若不是孔子,我们中的很多人恐怕都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吧。这正应了那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还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师范生不知被倡导了多少遍要因材施教,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了。
我还敬佩他谦逊的学习态度,孔子非常谦虚,认为学无常师,谁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圣人他没有骄傲,而是放低姿态,向普通人学习。
当然,我还敬佩他的善良,他宽广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孔子的善良,他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以诚。多人宽恕别人容易,却难以体谅自己身边的人。不能宽恕源于不能理解。孔子的几个大弟子在流亡途中,因受到不同国家执政者的青睐和邀请而离孔子而去,孔子都能给予“同情的理解”。不仅不怪罪他们在困境中离自己而去,反倒为他们的前途仔细考虑,陈说利害,为他们的将来担忧。这种容人的雅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然而,孔子一生的颠沛流离换来了宝贵的思想与精神财富的流传,换来了我们的敬佩,却没有换来当权者的理解与重用。他一路上的苦苦追寻终究没有人买账。
三毛曾经说过,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无人理解,壮志难酬,这是我同情孔子的地方之一,然而他令人同情的只是这一点吗?不,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尽其志,这还不够,这只是孔子当世发生的事。
孔子死后又怎样了呢?没错,汉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秦也有“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很长时间里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文革时期他的思想遭人唾弃,他的雕像被红卫兵捣碎,雕像的头被人当球踢。他的思想总是在利于统治时就拿来用用,不利于统治时就被骂的一无是处,是被统治者挥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统治工具。不说统治者了,就说当下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吧。一说孔子谁都知道,但我们对孔子的思想还没有外国人重视。有韩国人听说孔子不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之后潸然泪下,但很多中国人觉得孔子的思想太老旧,拼命追赶着洋文化。造假药的造假药,排污水的排污水,有哪个不良企业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吗?给所有学生不知相同的作业,没达到标准就批评,有哪个粗心的教师想到“因材施教”了吗?当年,红卫兵在曲阜挖了孔子墓后,这里的村民就开始疯抢墓里的陪葬品,紧挨孔林的林前村,当年流传着“一夜挖出个拖拉机”的说法,一些人就靠挖孔坟致富了。这就是孔子想给后世留下的财富吗?
我敬佩孔子,敬佩他的坚强与乐观,敬佩他不贪图富贵,敬佩他提出的思想,敬佩他谦逊的学习态度,我还敬佩他的善良,他宽广的胸怀……但我也不得不同情他,同情他一路上的苦苦追寻终究无人买账,也同情后世人们对待他的方式。
王纲失序,天下纷乱,推行礼乐仁义一无所成,要放弃吗?老子说:“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可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先生之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
作家王小波曾说,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我敬佩他的坚强与乐观,他“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在这9年间,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诸侯的任用,而且还尝尽艰辛,险些丧命,但面对这些困难与打击孔子却并不后退,依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孔子不仅有理想,而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理想。一个人有理想很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固守坚持,虽遭千灾万难而不舍弃,直至终老。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也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十几年中会有众弟子紧紧跟随、矢志不渝,正是他对理想的无限忠诚坚毅了众弟子的心。试问天下,真正秉持“朝闻道,夕死可矣”精神的有几人呢?为了他的理想,他不惜与权臣季桓子结怨,终被其逐出国门。在颠沛流离的途中,也不愿迎合卫国君主的意愿讲用兵之道。在南子的美色劝诱面前而终据之。晚年回归鲁国,冷眼看世界的他只愿教书育人而不再接受其它馈俸。在如今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最初的理想,能一以贯之的坚持自己的理想?恐怕连挣钱、攀比的时间都不够吧?就凭这一点,那些整天喊着要打到孔老二的人就应该感到羞愧!你自己很完美吗?你把你的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自己的理想了吗?
你不愿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孔子的政治理念之花虽然总是短暂的开放之后就凋落了,没有统治者能真正接受,但孔子毕竟为了他的政治理念之花能开遍神州大地而无悔追逐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在表扬他的学生颜回甘于清贫,其实,孔子自己何尝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人呢?
我敬佩他不贪图富贵,甘于清贫。甘于清贫本身是一种道德情操,一种保持廉洁、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的精神武器。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一个人只有甘于清贫,才能不贪不躁,拥有高尚的品行。在孔子的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或许正是他甘于清贫的这种精神才让他的思想那么纯粹,才让人如此敬佩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我敬佩他提出的思想。他说,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他还说,做人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现在很多商家恐怕一点都不赞成这句话吧,因为赞成这句话的人大都把公司经营的很好,而这样的公司并不多。对于教育,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任何人不论贵贱,都可以受教育,若不是孔子,我们中的很多人恐怕都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吧。这正应了那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还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师范生不知被倡导了多少遍要因材施教,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了。
我还敬佩他谦逊的学习态度,孔子非常谦虚,认为学无常师,谁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圣人他没有骄傲,而是放低姿态,向普通人学习。
当然,我还敬佩他的善良,他宽广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孔子的善良,他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以诚。多人宽恕别人容易,却难以体谅自己身边的人。不能宽恕源于不能理解。孔子的几个大弟子在流亡途中,因受到不同国家执政者的青睐和邀请而离孔子而去,孔子都能给予“同情的理解”。不仅不怪罪他们在困境中离自己而去,反倒为他们的前途仔细考虑,陈说利害,为他们的将来担忧。这种容人的雅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然而,孔子一生的颠沛流离换来了宝贵的思想与精神财富的流传,换来了我们的敬佩,却没有换来当权者的理解与重用。他一路上的苦苦追寻终究没有人买账。
三毛曾经说过,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无人理解,壮志难酬,这是我同情孔子的地方之一,然而他令人同情的只是这一点吗?不,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尽其志,这还不够,这只是孔子当世发生的事。
我敬佩孔子,敬佩他的坚强与乐观,敬佩他不贪图富贵,敬佩他提出的思想,敬佩他谦逊的学习态度,我还敬佩他的善良,他宽广的胸怀……但我也不得不同情他,同情他一路上的苦苦追寻终究无人买账,也同情后世人们对待他的方式。
前一篇:从《神探大战》里看人性
后一篇:以爱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