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读书 |
读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这本书在书架上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直担心建筑的东西离自己已有的知识太远,读不懂。后来一下决心,还是拆了书的塑封,尝试着看。一看才知道,非但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难读,相反,赵广超把一本书写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读起来颇为轻松。当然这只是阅读的感受,专业的东西也非一两本书可以解决的。
人类走向文明,家和房子始终连在一起,始终是上至君王下至黎民关注的焦点。“安居乐业”。安居,就是要有房子住,身心安定下来,然后才能把百业兴旺起来。但从一开始,东西方在建设房子这件事上,就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古人更喜欢更擅长用木材来修筑自己的居所,而西方古人更愿意在石头上耗费力气;中国古人的居所不只是房子本身,还包含围绕着房子的院子或园子,房子只是居所一部分。而西方古人更善于纵向地向上空追求居所的空间,而不太在意横向空间的拓展。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把中国古建筑“拆开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告诉我们它的功能、它的做法、它的寓意、它的美。叙述不足,以诗以词喻之;喻之不足,以图以画辅之。因而诗情画意,读来已不是学术著作了,更像是一篇篇散文小品。
语言的功力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写中国古建筑,就得用中国式的语言。什么是中国式的语言?就是诗情画意,就是含蓄而有余韵,就是言简而意赅。之前读陈从周的《说园》时就感触良多,觉得他的语言美得不得了。读《不只中国木建筑》,也有同样的感觉: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远远望去,一攒攒的斗栱好像层层叠叠的波涛,将庞大的屋顶拱托得犹如航行的船只般。斗栱是属于大式(高级)建筑的构件,因此就算是船,也是琉璃生辉的船(高级建筑的屋顶大都采用琉璃瓦);斗栱,即是色彩豪华的浪花。
哲学家形容中国人追求的是圆通的“智慧”,这个睿智的古老民族有一套令人羡慕不已的思维方式,当你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时,偏偏就有一道敞开的门,提醒你有限的路已走完,无限的路还未开始,门上匾额有时会写着一句古训,教你“回头是岸”或是“止于至善”。使你进退维谷,要你反躬自省。
类似的美句俯拾即是。这是赵广超的语言功力。这种功力,在大陆的作家中已不多见。
还有一点是我佩服至极的,就是赵广超能把一些人们司空见惯词语、概念,给你掰扯得极其细致,以致出人意料,只有点头称是了:
赵广超的知识面是比较宽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诗文谙熟于心,信手拈来。也许是因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原因,因为中国古建筑就是成就、承载、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诗文的所在。
读此书,长知识,养心智,斯为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