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20-02-02 00:01:3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我的微型课题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35YWX-2746,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19年4月选题、申请立项,2019年5月由延安市教研室课题组批准立项,2019年5月15日开题,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目前我课题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工作,结题阶段工作也基本完成,正在准备验收材料,计划于2020年2月初结题。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学科教学和德育对学生施以影响的局面,积极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需求,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经验,探索出适应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实验和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通过实验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法和途径。
5.通过实验和研究,帮助小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实践,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小学阶段的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
2.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3.通过校本培训增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实验,使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观念发生变化,领导办学观念发生变化。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4月初-2019年7月底)
根据本课题研究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自本课题申报以来,我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通过与其他代课老师和家长的交流讨论、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等形式,对微课题制定了研究大纲。目前我已对“精神分析理论模式”、“行为主义理论模式”、“人体主义理论模式”、 “情绪管理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先进的理论模式和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也将不断继续深入,现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领会到: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要从物化走向人化,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权利,关怀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教育要由强制性的单项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要从重知识教育转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教育工作成为两代人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共同发展、共享快乐的过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整体,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到整体的教育中去,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另外,我还做了关于“学生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针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判断。学生只需在各指标前标上序号,以反映自己的真实心理需求即可,当然没有提到的还可以补充,拿不准的也可以并列提出。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真实、有效、能客观反映情况,采用无计名的方式进行,自3-6年级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从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学生个别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目前我校82%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健康;15%的学生出现轻微心理问题;3%的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问题,急需进行调整。二是我校学生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包括陪伴、安全需要、归属、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三是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性格与精神健康、前途与升学、受排斥和学业等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加强班集体建设,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适度适当地给予引导,满足他们归属与爱、尊重与交往的需要;三是教育评价还应进一步尊重差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由过去注重横比(同学之间的比较)到现在注重纵比(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及时肯定每一名同学进步,促进每一名同学的主动、健康、全面发展。这一调查结果使我更加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争取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对研究的重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难点任务(心理测量和个案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安排,从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8月份时,我以讲授为主要教育形式,从揭示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入手,并通过观看了小学生心理教育影片、“你说我不说”的游戏互动,引导他们用来认识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现象。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我以四年级为例,在9月份组织了一次“大声讲出来”活动,让同学们分别说出每位同学的1-2个优点,此次活动有效提高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彼此的认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活动。9月份以五年级为例,开展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的活动,同学们把平时羞于表达的话也通过此次活动表达了出来,期间更是将电话联系该同学的父母,通过电话将平时不说的话也说了出来,最后一句“我爱你们”感动了全体同学。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和个人辅导活动。重在针对我校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感,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形式有:
(1)团体辅导:以六年级(1)班为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针对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进而相互启发、自我教育、清醒认识。形式有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效果比较明显。
(2)个体抽导:我在6月份建立了“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的个别抽导。在每周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由老师随时解答学生的困感和疑问。并建立“心灵档案”、设置“知心信箱”,截至12月初,共进行了21次心理辅导、回复了学生7封信。
5.实施家、校联动。在此次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中,一是我通过不断宣传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建立了“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而且各位老师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二是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与场所。包括开展读书征文活动1次、出刊心理教育相关黑板报3次;三是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与咨询工作,引导家长协同教育,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截至12月初,共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家庭档案、家校联系卡206名,剩余人员我将积极沟通尽快建立;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1次,组织家访10人,邀请家长参加心理教育主题活动1次。
(三)后期:总结整理阶段(2019年12月初-2020年2月初)
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6-13岁),心理变化大、变化快,发展性心理问题较多,可塑性极大。我小学生经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后,从整体上看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但每个班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发展趋势,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后续工作中,在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力度,进一步细化,找寻更适合的教育办法改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有计划进行心理辅导。
一是对三至六年级老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有效问卷共计35份;二是完成了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三是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
五、研究实验的结论和成果
1.帮助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2.转变了学校部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改善了校园教育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