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19-12-08 12:25:08)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微型课题
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宝塔区北关小学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本课题是通过对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念的研究,寻找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式,为今后小古文阅读教学取得实效提供帮助。如今,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实践,已基本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现将主要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文言文,作为记载数千年文明的书面语言,它延续了数千年,成就了数千年的辉煌。如今,小古文走进了教材,我的课题在以下的实际需要中提出来的。
(一)这种必要性来源于小古文本身。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需要传承的媒介,而文言文就是传承中不可替代的。小古文的学习,也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分离的需要。
(二)这种必要性来源于课标要求。小学教材中虽然编排了小古文的教学内容,但在课标中并未对其提出具体的要求,因而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这种必要性来源于当前的小古文阅读教学现状。相对于现代文教学现状而言,小古文阅读教学确实已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系统不清晰,定位低下,理论缺乏,方法僵化,直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二是近百年文言文的断层,使不少语文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文言文知识贮备;三是当前小古文的实用性低下,仅仅为了应试而已,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种局面需要改变。
(四)这种必要性来源于小古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分离,现在多数教师都是在白话文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本身对于小古文的熏染就比较弱,甚至有一部分老师都不喜欢,对小古文的教学更觉得枯燥乏味,缺失正确对待小古文阅读教学的态度,更缺失相应的文言文素养。因此这项研究是小古文教学资源开发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期6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实验阶段、结题验收阶段。为了使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精心安排,按步实施,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方式,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1.调查问卷,寻找问题所在。我于2019年5月就文言文的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四所学校(北小、育才、宝小、川小)六年级60名同学,并走访部分老师,查阅了相关的网络资料。
2.学习小古文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提出的这些理念对我们从事小古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小古文的阅读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3.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对小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充分论证课题研究的起点,初步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方法,拟订研究方案。
4.建立月工作安排。为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地进行,拟定了月工作安排。
5.资金投入与硬件方面。微型课题属于个人承担,所以在学校可以共享硬件资源,但并不会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6.撰写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二)实验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
依据课题方案、实验原则、月工作安排展开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不断收集、反馈、实验、总结,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总结得失,修订研究方案。通过对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总结,反思得失,再次论证课题研究的方向。初步拟定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修订研究方案。
2.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根据这段课标建议,确定了从识字、说话、写作、阅读四方面研究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确定了四方面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构建理念。
3.借助课堂,扎实研究。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了课堂,便也只能是空谈。研究过程中,采用用理念指导课堂,用课堂验证理念。
4.刻苦钻研,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依据课题方案、结合研究对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实验、总结。对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研究,摸索达成各个目标的教学方法。
5.总结案例,构建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模式。在对识字、说话、写作、阅读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四者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不断实践、总结,构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模式。
6.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形成中期研究总结。
(三)结题验收阶段(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主要是通过专家指导,使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教学模式更规范、科学,形成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并推广研究成果。
1.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递交结题申请。
4.接受课题组结题验收。
(四)推广研究成果。
三.研究成果与分析。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一)探索出小学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
1.辨析音义,指导识字。
小学阶段节选的小古文,都比较浅显,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教学中,虽不易加大学习的难度,但也要对小古文中的常用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小学高段小古文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参照注释法;二是讲述大意法;三是溯本求源法;四是归类比较法。小古文字词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学法是积累法、诵读法、查阅工具书等。
2.巧疑妙答,引导说话。
引导学生说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用的是,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二是反复诵读课文法;三是精读课文,挖掘说写资源法;四是联系生活,开启说写智慧法;五是拓展阅读,延续说写过程法。
3.积淀语感,指导朗读。
在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读法,朗读、默读、精读和速读,甚至是听读、跟读、自由读、互读、齐读、指名读等。在教学中,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鉴于小古文的特点,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把握节奏、寻求语感、体味语境,才能读通读懂课文,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也才积累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学会运用所读文章的优美语言。
4.寻找契机,运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虽有读写分家现象,但读写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这样读写渗透。一是理解词句与积累运用相结合。如《伯牙绝弦》,就“知音”一词,在古代含义深远,在现代仍有勃勃生机的词语,就展开说写训练。我们的设计环节里就有“识知音”、“遇知音”、
5.分享文化,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小学阶段的拓展阅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课前搜集资料。源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老师会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它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这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二是课堂挖掘,针对某一词语、句子、问题展开。比如:《伯牙绝弦》中的“知音”,人们对知音的认识程度;还比如:《两小儿辩日》中“日”远近的科学依据等展开的阅读。三是课后延伸。比如:《学奕》拓展延伸,体验快乐。出示小古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这样的引导,引导学生读全文,甚至读《世说新语》整本书。也可能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郑人置履》、《自相矛盾》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教无定法,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是因人、因材而异。通常有以下模式。
1.以“读”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读”为线索,结合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基本分为五个步骤。也是教学中经常见到的,大同小异的一种小古文教学模式。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先由教师范读,注意语速、停顿、节奏、重音和语调,使学生初步感知小古文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小古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通顺为止。
(2)细读课文,理解文意。先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最后再次朗读,教师关注学生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语感。
(3)精读课文,体会内涵。小学阶段节选的小古文,短小精炼,意蕴深远。学生在读通课文,读懂文意之后,联系生活,说写文章中的知识点、聚焦点、留白点以及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来品评文章的内容与情感。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诵读课文,积累语言。在品评文章的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把握节奏、寻求语感、体味语境,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达成语言积累的目的。
(5)拓展阅读,提高素养。
2.以“文”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文本”特点、核心内容为线索,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它是某篇文章特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其他小古文所共享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构建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思想却是可以借鉴的,为其他小古文构建教学模式提供范版。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教学模式以“日”为切入点,设计的五环节教学。
如“辩日”环节,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生:齐答)辩斗。当展开辩论时,王老师与学生合作进行了激烈地辩斗,并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如:此言差矣、非然也、非也非也等。随着语速的加快,音量的升高,说话字数的减少,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神采激扬的辩论,精彩绝伦的示范,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辩斗。王老师的这一示范,正是阅读与说话相结合的表现,类似这样的例子“悟日”中读写结合也是非常完美的。
3.以“学”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整合,然后结合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教学模式。
如:由本人执教的《学奕》一课,首先请学生就这篇课文学习,提出问题;其次,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关于课题提出的:谁学奕?怎么学?结果呢?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关于字词理解提出的问题,六个“之”的理解?关于朗读提出的问题等等,结合语文学习规律进行二次备课;接着,遵循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逐个解决问题;最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或补充课堂内容,或拓展延伸。
(三)师生的文言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文言素养同时得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明显进步,对于拓展阅读明显感兴趣,尤其是对文言文的诵读水平,从诵读的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感等方面明显提高,并且能在诵读中体味内容与情感。老师在教学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明显深入,对教学策略的运用明显娴熟。
(四)研究的文本成果。
1.形成三份报告一份方案。即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及研究方案。
2.形成两份申请一份鉴定表。即评审书、成果鉴定申请表、结题鉴定表。
3.形成研究心得、研究课例、研究论文。
四.反思与后继研究。
(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理论研读工作。以前,在教学中很少这么细致研读课标,对课程理念含含糊糊,导致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如今,课题研究需要研读相关理论,需要理论指导研究,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对理论的研读缺少深度与宽度。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课标的研究,同时加强文本研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在近半年的研究日子里,在小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听说读写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还不能做到胸有丘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离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还有很大的距离。
3.教师的文言文素养有待提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白话文改革,距今已近百年。随着岁月的推移,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分离越来越深。文言文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文化传承方面也是越来越薄弱了。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文言文都读不懂、读不明白,自己半瓶咣当,又怎么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呢?因此,教师的文言文素养有待提高。
(二)后续研究。
1.研究设想。继续研究听说读写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策略。
2.学习设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言文素养。
3.推广打算。对于研究结果,打算从我做起,从我们学校做起,逐步推广文言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