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课例之二

小学高段小古文 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设计 |
|||
课题 |
《杨氏之子》 |
||
姓名 |
严苍兰 |
学科 |
语文 |
学校 |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小学 |
年级 |
五年级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情感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
|||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
|||
知识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课文。 技能目标: 3.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4.营造谈话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6.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喜爱中国独特的文言文的韵味。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1.学生是五年级学生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文言文。 3.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做到听说读写的融合,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1.多媒体教学课件。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初读课文
读顺课文 |
预设一:了解单元目标。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预设二:破题,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 预设三:朗读课文,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自由朗读一遍。
|
倾听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自由读
个人读
听读
跟读 自由读 齐读 |
在导言中明白学习的目的。
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
二 细读课文
通晓文意 |
预设: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班上交流呈现难点。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 |
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 要把学生真正的还给还给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而且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
三精读课文
体味语言
|
预设一:(设置情境)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他会怎样想呢?听完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又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二人的心理活动。
出示:孔君平看着果盘里鲜红的杨梅,心想:“——
比较句子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情朗读人物对话。 |
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想象:素闻杨家之子聪慧,今日姑且一试,看他如何应对。
揣摩:此是君家果——夫子之意我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积累通假字“惠”通“慧”。
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感受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学生应对:未闻李树是夫子家树。 学生应对:未闻黄花是夫子家花。 朗读对话 |
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课堂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 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
四 诵读课文
积累语言 |
预设一:(读一读)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预设二:(背一背)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对照着现代文进行背诵。) 预设三:(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课件出示)
孔君平笑曰:“_。”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在反复得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中背诵课文。
在语境中模仿语言进行写话,是积累内化的过程。
孔君平笑曰:“__。” |
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阅读教学就是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五 拓展阅读
提高素养 |
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预设一:(推荐读文)今天推荐里面的故事二则,选一则读之。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预设二:(延伸阅读)《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其中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推荐学生阅读。 |
学生结合注释读文。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3.窦:孔,洞。4.耳:语气词。
|
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或结束。这样让学生在认识课文的基础之上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两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再次延伸阅读,扩展阅读量。 |
板书设计: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
杨氏子 甚聪惠(智慧) |
|||
教学流程图 |
|||
七、磨课活动小结 |
|||
本课抓住“读”的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认识规律为辅线,设置情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补白的办法,探索心理,赏析语言,运用语言,做到听说读写的融合。 |
|||
八、活动反思 |
|||
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语文的学习规律设计。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其目的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初步影响古文学习的方法;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引起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引领孩子走进这个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难点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我主要采用心理补白的方式,想象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心理活动,进而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