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9-11-18 21:49:46)《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小学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也是读者和文本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中国古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诵的,吟唱可以使人更切实地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感受到汉语美妙的音律,虽然吟唱的方法今天已经失传,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诵读感受到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画面美。同时,诵读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这次设置古诗词诵读教学为课题研究的。现阶段为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更好的完成下阶段的实验任务,对前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有70多首古诗词需要小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词都是流传的经典名篇,对5—6年级阶段的小学生,不仅能背诵,而且要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现在我们班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中国古诗词,学生的学习渠道广,有书籍、电视、网络媒体等,但其积累的古诗词篇数上差距比较大,有些学生和家长都喜爱中华传统文化,除课本上的古诗词外,学习了课外大量的古诗词,积累的古诗词多;而许多学生家长也注重学生的语文教育,但认为古诗词本身的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深奥,理解起来困难,对课外的诗词认为考试不会考,了解就可以,学习也只限于课本中的内容,积累的就比较少;本班学生古诗词的积累量平均在30篇左右,离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二、课题研究的定位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血。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常读读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升审美,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诵读这一手段进行古诗词积累。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研究,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经典古诗词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幼稚的心田。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诵读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三、课题实践过程
(一)、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提高诵读的兴趣
为大力烘托一个学习古诗词的良好氛围,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我班每周一、三、五定为“古诗词诵读日”,“诵读诗词经典,领悟圣贤智慧”。在读的时候跟着“大家”读,读出韵律、读出情感;配乐、配画读,读出意境、读出思想;接龙读,读出快乐、读出氛围;全家读,读出生活、读出和谐。活动的开展,养成了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诵读的良好习惯,形成了“你诵、我诵、大家诵”的“诗词伴我行”文化氛围。
为营造良好诵读氛围,在教室的板报上每周摘录两首孩子们喜爱的诗词,图文结合,精美优雅,又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记诵和理解。
(二)、积极开展活动,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学生们必背的古诗词,坚持每日一诵,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前五分钟时间进行经典古诗词的诵读,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每周五定为家庭经典诵读日,家长和孩子进行经典诗词诵读展示活动,录制音视频上传到微信群,分享诵读的快乐,感悟诗词的魅力;两周举办一场诗词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仿写诗词,编撰成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诵读,增强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这些活动如春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
(三)、勇于课题实践,体现课改效果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亦不例外,也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来。
1、注重品悟,简化释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古诗词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教师的繁琐分析是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品悟的,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让其独立的涵咏和品味诗句。
2、注重教学过程的“前拓”和“后展”。“前拓”就是课前预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搜集作者的历史背景,诗词的创作背景,读诗词,试着释义诗句,揣摩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减少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障碍。 “后拓”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后,让学生收集相关诗词,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后,鼓励学生收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进行诵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精彩的课堂教学。鉴于古诗词教学本身特点,我探索在反复的诵读的基础上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再次诵读的教学思路。第一听“大家”的诵读,学习节奏、断句;第二,学生齐读,读通、读熟;第三,出示画面,跟着“大家”细心读,把诗句抑扬顿挫、徐疾轻重、节奏韵律充分地表现出来,体会诗词的音律美;第四,和学生学生探讨诗的创作和诗的意境,从故事中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第五,再次配乐诵读,加深印象。
四、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浓厚了,涌现出一批爱好古诗词的孩子,发现一批诵读水平高的学生,出现一批爱仿写诗词的孩子。
2、学生的诵读兴趣高了,常常三三两两的组织课外诵读,阅读量和记忆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3、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朗读中语速、断句、语气的把握上有长足进步。
4、学生在全员参与的诵读活动中,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自信和个人认同感。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这近一年的研究和活动开展中我和孩子们收获颇多,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
1、学校的集体诵读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但课外的诵读在部分家长和学生中就成了过程,只是应付差事,得不到重视和共鸣,效果低下。
2、课外听“喜马拉雅”的古诗词诵读落实的不理想,部分家长不能长久坚持,家庭的学习氛围不浓,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纪律性。
3、通过诵读经典吸收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去掉其糟粕,有选择地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进而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中,这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修正调整。
2、对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3、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4、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