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
(2020-04-29 11:19:08)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延安希望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时时机地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创新与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提高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实验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重视并努力实践。
二、研究目标与原则
1.研究目标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突出特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2、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人为本,使自我教育、自我调控,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心理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3)全面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面性,包括学习、心理、个性发展、自我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不同领域,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活动性原则。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之中,让在活动中展示才能,培养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健康的心理素质。
(5)差异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层次性、梯级性和循序渐进性,对不同特点的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群体指导或个别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6)互动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交往互动,有利于促进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主动地与交往,唤起交往的心理动力,促进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建立,以教师的人格影响的人格,促双方主体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2019年5月4日,我在延安希望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100%,从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教育等方面入手共拟定了20个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2019年6月形成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集中反映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需要进行健康的心理、思想道德教育,为课题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
现将问卷中反馈的情况作如下的分析:
(1)与父母长期疏远,心理压力大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回来一次。低年级学生一般是一周与父母一次通话,年级越高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越少,有的几乎从不通话。与父母的长期疏远导致留守儿童的内心压力很大。从问卷调查来看,父母不在身边对女生最大的影响是孤单,遇留守学生的监护方式令人担忧。到事情经常是独自流泪。
(2)监护人关心不够,性格冷淡
针对留守学生与监护人的关系方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问卷,结果是令人不太满意的,大部分的监护人只是负责做饭并不会时常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当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是留守儿童大多是选择与监护人大吵一架。我发现,留守学生大部分都是隔代监护,或由亲戚看管,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
(3)留守学生由于留守的缘故,心理与性格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性格,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时间的分开,缺少亲情,在他们的心中总觉得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很淡,所以对别人的关心总是会无所关注,甚至是产生一定的误解,以至造成了性格的孤僻,说明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和部分外因的缘故,致使他们在心理和性格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令人担忧的,这些都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总之,留守学生由于特殊的监护方式,使得他在经济和物质上都有一定的满足,身体状况也都较好,但是监护人已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变化成了监管,使得留守学生的学习、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照顾和教育不能很好的到位,从而使得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性格等方面都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是源于留守学生留守在家和对父母的思念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必须针对根源,提高留守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并争取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使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二)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留守孩子的个人成长档案。对在校留守儿童进全了详细的档案资料整理。
2.班级设立“帮扶小组”。让帮扶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该名学生。
3.经常找该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思想动态,制定下一步帮扶计划。
4.不定期家访。与其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表现。
5.引导该生自主管理。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该生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他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的良好行为。
6.开展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四、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其他渠道,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2.开展针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与讲座。为帮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为留守孩子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
3.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学校向所有的家长公布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要求学生家长每周至少与学生通一次电话,定期保持联系。
留守孩子方面:
1.调动“留守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家庭方面:
1.根据“留守孩子”家庭现状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2.在外打工的父母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3.创建一个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效的家庭学校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理论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研究报告)
2.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论文)
3.关注留守儿童现状(经验交流)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例如留守儿童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
2.“留守儿童”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社会配合不够:
3.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经济上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六、主要创新点:
我摸索出了如何做好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的健康的心态。
七、存在问题:
1.由于资料来源方式受限,研究的资料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给研究结论的形成带来一定困难。
2.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由于我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于模式的阐述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
八、可预期成果: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全面提高学校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留守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小学学校教育忽视培养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弊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选题立意高远,理论依据阐述充分,研究内容相当充实,研究方法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提出的研究结论十分公允,并且十分明确还存有哪些值得深入探索的困惑。
探索出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