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名著共读之十四——我读《猎人笔记》
(2020-03-12 11:21:53)
标签:
名著共读360 |
分类: 初中学生推荐阅读名著 |
《猎人笔记》用“猎人”的行猎线索串联二十五个自成体系的故事, 以俄罗斯山川风物为背景,通过游猎期间的见闻,广泛描绘了农奴和地主各色人等的群像与生活,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农奴制时代的社会现状,发出废除农奴制的时代呐喊。但是作家憎恶地主、反对农奴制,却又“羡慕温和的君主制和贵族的宪制”,寄希望于统治阶层能进行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表现出作家反抗剥削压迫的不彻底性,这就和高尔基的彻底推翻俄国沙皇统治有了本质的区别。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地主和农民,每个故事人物不多、情节简单,但是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地主狠毒无能,肆意欺凌。用《两地主》中的斯捷古诺夫的话来说 “老爷总归是老爷,农人总归是农人”,地主惩罚下人是“由于爱护”;他们可以“带着最仁慈的微笑” 边悠闲地品茶,边倾听鞭打农奴的声音,将农奴折磨到活不下去的地步。《莓泉》里的伊里奇伯爵,生活极尽骄奢淫逸,这连他的姘妇也可以因为把可可溅到新衣服上这样一点小错将奴仆送到兵营里。《独院小地主奥夫夏尼科夫》里的科莫夫,生活豪奢,专横任性,千方百计折磨奴仆。《总管》里的佩诺奇金表面上既“文明”又“仁慈”,本质上却极其凶残狠毒,连家里的鸡鸭见了他都惊恐地躲避、逃走;他只关心自己土地的租金,丝毫不把农民的死活放在心上;他的总管索夫龙像恶狗一样,仗势欺人,肆意妄为,将农民残害到家破人亡。《霍里和卡里内奇》中的地主波卢特金酷爱打猎却是离开了农奴的服侍就“寸步难行”,不劳而获,愚笨可笑。《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里的慈费尔科夫用博学的外表遮掩庸俗凶狠的内心,自以为是,自欺欺人;文中那个旧式地主命令叶尔莫莱每月送两对珍贵的松鸡和鹧鸪到主人的厨房里,却根本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靠什么过活。
农民穷困软弱,备受压迫。在地主的残酷压迫下,农民食不果腹衣难挡寒,无钱医病只能在家里凄惨地等死。《霍尔和卡里内奇》中,作者把劳役租制的奥廖尔省农民和代役租制的卡卢加省农民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霍尔离地主老爷的“保护”远,儿孙满堂还可以勉强度日;卡里内奇有行猎的老爷“保护”,反倒连草鞋钱也被窃取。《莓泉》中的斯乔普什卡几乎就是被人遗忘的存在,受尽欺压,连打喷嚏和咳嗽都害怕得用手掩住嘴巴,“每天都不知道用什么东西糊口”,穿着“从开天辟地以来就穿在身上”的唯一的外衣;年迈苍苍的符拉斯死了儿子,全家挨饿,请求地主减租被赶出庄园——“农人带笑把这一切讲给我们听,仿佛讲的是别人的事;可是他那双眯拢的小眼睛里噙着泪水,他的嘴唇抽搐着……我的可怜的弗拉斯发愁了……”这笑何其凄凉!这泪何其绝望!我想,弗拉斯恐怕只有等死这一条路可走了。《总管》中的安季普三个儿子被强行拉去当兵,妻子被痛打,安季普也被折磨至死,家破人亡。《孤狼》中穷得走投无路的农民,铤而走险去偷窃树木,差点儿丢了性命……
赞扬开明地主,维护贵族统治。俄国农民同旧中国的农民一样,面对压迫也会反抗,对地主怀着憎恶和痛恨。《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的卡西扬用宗教形式的诅咒来表达反抗;《总管》中的索夫龙被农民骂作“畜生,不是人”,“真是一只恶狗”;《孤狼》里的农民在哀求饶恕无望后愤怒地诅咒守林人,表达自己的反抗。但是《猎人笔记》里没有表现出公开的反抗,这与当时文化专制制度的限制有关,也与作家的思想立场有关。作家特意塑造了一些开明地主。《独院小地主奥夫夏尼科夫》有几句话可以看做是屠格涅夫的创作小说的思想基础:“不关心农民的福利,是地主的罪恶”, “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好,我们也好;他们苦,我们也苦……”表现在小说里,奥夫夏尼科夫认为出卖谷物是罪恶的,而在饥荒年代把全部贮藏分给附近的小地主和农民;他的妻子被穷人称为妈妈和恩人。格里戈里耶维奇伯爵不欺负任何人,还散了许多钱财来养活穷人和乞丐。瓦西里·尼古拉伊奇对待奴仆下人办事“公正”,不压迫任何人。塔季扬娜·鲍里索夫娜,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卡拉塔耶夫,同情农民,善待弱者,视黄金如尘土,他的仆人尊敬他,他和农奴女子马特廖娜热切相爱。从这些作品可发看出,与革命民主主义者不同,作家反对的仅仅是那些残酷虐待农民的地主阶级,而不是整个贵族阶级;他对俄国贵族还抱有希望,认为那些贵族虐待农奴是因为“对于实际问题都不懂得”,“农奴、管家可以任意捉弄他们”,极力想要通过社会改良来维护贵族阶级对俄国的统治,表现出反抗剥削压迫的不彻底性。
《猎人笔记》中,“猎人”大部分时候以一个游历者、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而存在,作家将内心世界丰富、生活溢满温情的农民同“文明”而“高贵”的地主的残暴行为相对照,温情而又凄凉,感动而又悲哀。《霍尔和卡里内奇》中,霍尔具有务实的思想和性格,积极有为,竭力想要冲破牢笼的束缚运过上自由自主的生活;卡里内奇则是彻底依附于地主续命,生活拮据而自甘沉沦;二人想法不同,生活不同,却能友好往来,满是“温情”。犹如活尸的露克丽亚得到了朋友亲人的精心照看,心情快乐而满足地活了六七年,她央求“猎人”劝说母亲减租,有着金子般的心。《白净草原》里的火圈是黑暗和光明在搏斗,也是作家自我想要进入那个生活领域而又自我排斥的抗争;帕夫卢沙没有死在旧意识的预测和宣判中,是作家在宣告那个旧制度旧思想的失败。《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热爱祖国的自然界,而同时又意识到“人间是没有正义的”,想要挣脱旧势力盘踞的封闭的俄罗斯,去找求真理,幻想着能生活在一个“所有的人都过着富裕而正直的生活”的世界里。
美轮美奂的俄罗斯自然风情画卷。托尔斯泰赞叹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说他只要“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日月星辰、天空白云、晨光暮霭、雨露风霜、湖光山色、树林原野、香花野草、禽兽虫鱼,在屠格涅夫的神奇画笔下诗意盎然,情味无穷,语言优美、生动、凝练而富有音乐感。依傍着绵延数百俄里的森林,看松鸡、大鹬栖息,移步原木搭建的小屋,散坐菩提树木的桌边,饮一杯清凉的克瓦斯饮料或是透明温和的蜜汁,在蜜蜂的嗡嗡声和树叶簌簌絮语中打个盹……俄罗斯七月的白净草原在白日、黄昏、晚霞、暮色、苍白的天空和蓝色黑夜逐次更迭之间,微妙且难以言喻的转换。卡西扬和猎人打鸟的林子,从天空到地面,从云海到野花,无不充满大自然的魅力。读到“守击”时,想起鲁迅先生幼时雪天捕鸟的场景,守击的画面多了几分热烈而又祥和的气氛、色彩。《树木和草原》更是用散文的笔触集中展示了一幅朝气蓬勃的俄罗斯自然全景:春天黎明的清新自由,夏天早晨的芬芳热烈,秋日生命的悠长神韵,冬日雪原的早春气息,晚霞月影的醉美,朝阳破雾的梦幻,茫无际涯的草原。这已经不像是小说,更像是优美的写景散文;仿佛不是在狩猎,而是徜徉在诗一般的梦幻情天;生机勃勃,美轮美奂,好一副俄罗斯自然风情画。
就写作技巧而言,我看重的是《猎人笔记》现实主义写作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