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2024-01-27 18:26:38)
标签:

转载

27】外白渡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白渡桥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的最北端,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出口处,是上海市区连接浦东区与虹口区的重要通道。旧时,因它处于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白渡桥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许多市民心中的外婆桥。桥上,蓝黄红三种颜色的全彩LED灯,与浦东陆家嘴的夜景灯光遥相呼应。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是一座木桥,名为威尔斯桥,由苏州河桥梁公司集资建造。苏州河桥梁公司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二十人凑资组建。大桥中间设有活动桥面,桥面起吊后,船只才可驶过。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威尔斯桥的投资者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建桥目的是为了牟利,那时的行人过桥是收费的,需交“过桥税”后方能过桥,且只向华人收税。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附近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摆渡不需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清同治十二年(1876),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在威尔斯桥外侧造了木质大桥,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遂称之为外白渡桥。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公园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钢质大桥19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第三代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桥面铺设了电车轨道。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白渡桥由新加坡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中标建设,造价1.7万英镑。大桥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桥梁的设计,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钢构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作,由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造。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钢桥质量非常好,建成之后经历40多年从未大修。1945年抗战胜利后,桥台下沉出现发现裂痕,采用混凝土对桥台进行了加固排险处理。解放后,又进行了多次全面测试检验,先后曾进行了九次大修,第三代大桥建成后一直沿用至今。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2007年年底,在桥梁建成运行一百年之际,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英国人的专业和严谨,以及他们的职业操守,值得我们学习。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白渡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桥长104.2米,两孔跨经组合各52.1米,宽18.4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白渡桥的美感不在造型,而在它的历史凝重性,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它既是上海发展历史的见证,又是国际大都市的新上海外滩旅游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29】俄罗斯总领事馆

   在外白渡桥的北端东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有一座红瓦灰墙、造型典雅的四层小洋楼,那是俄罗斯联邦住上海总领事馆。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在上海众多的领事馆中,俄罗斯领事馆的命运最具戏剧性。虽然这座领事馆自建成起一直是俄领馆,却开开关关,历经沧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俄国自1896年就在上海设立领馆,1911年上任的总领事格罗瑟福很有远见,向沙皇陈述了上海的重要地位,从而获得了建馆专款。领馆1917年建成,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下左图中,自左向右分别为俄罗斯领事馆、德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后尖塔为德国新福音堂。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新馆开馆不到一年就因十月革命爆发而关闭,直到1924年中苏建交后作为苏联领事馆重新开张。但是,1927年又因局势不稳而关闭。1932年重新开张,1941年因太平洋战争而再次关闭。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1949年又在原址开馆,1962年又因中苏关系恶化而关闭,1986年复馆,1991年苏联解体后大楼更名为俄罗斯联邦住上海总领事馆,直至今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领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建筑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大门两旁有古典多立克式立柱,第二层、第三层分别为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建筑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一座二层高的瞭望塔,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虽然,这座灰色大楼开了又关,关了还开,但整幢大楼得以完整留存,并保持着百年前初建时的模样和功能,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了。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29】百老汇大厦
  在外白渡北端的西侧,俄罗斯领馆的对面,有一座庞大的建筑,远远望去,像是一扇大屏风,那是百老汇大厦,现称上海大厦。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百老汇大厦位于北苏州路2号,原有西文名称:Broadway Mansions。曾经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的大楼,因其位于原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的顶端而得名。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百老汇大厦建于1934年,由有英资背景的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集旅馆、公寓功能为一身。当时风行的摩天大楼不仅象征权势与成功,也是地价疯涨时代高回报的投资,大楼建成后便出租一空,受到外国记者和洋行雇员的喜爱。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可是,好景不长,日军侵华后租界变成了“孤岛”。1939年广业地产将大厦低价转让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抗战期间,日本宪兵队特高课就驻扎在楼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大厦作为励志社(军官俱乐部)使用。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上海解放后,1951年大厦更名为上海大厦,为一家高级饭店,并附各种娱乐设施和购物商场。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百老汇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建筑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铝钢框架结构,高22层。大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大厦的立面中央升起,两侧层层叠落,顶部有连续的几何图案,这些都是装饰艺术派的标志。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大厦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其它各层均使用咖啡色泰山面砖。外观摒弃了古典主义装饰的繁琐,采用简洁明朗的方形组合。大厦从十一层起开始逐层收进,形成特有的体型,气势雄伟。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外滩的建筑多设露台,各有风景,但只有上海大厦十八楼的露台可以同时俯瞰黄浦江两岸的中山东一路和陆家嘴。上海大厦也因为有这个看得见整个外滩风景的宽敞露台而著名。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自上海开埠以来,外滩这块风水宝地,从一片泥泞的江滩,发展成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街市。外滩的这些历史建筑目睹了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中国现代的繁荣和发展,外滩建筑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