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方法之传统培养法和快速检测法!
标签:
知识技术方法收藏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耐热大肠菌群数的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其在特定温度(通常为 44.5)下生长繁殖的特性,通过培养、观察特征性反应来计数或定性判断。常见方法可分为传统培养法和快速检测法,具体如下:
一、传统培养法(国标常用方法)
这类方法通过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和生化反应验证,操作相对经典,结果可靠性高,是多数国家标准的指定方法。
1、多管发酵法
原理:利用不同浓度的水样接种到含乳糖的选择性培养基(如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在 44.5±0.5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产酸产气(提示耐热大肠菌群存在),再通过统计学查表(最可能数法,MPN 法)计算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数量(单位:MPN/100mL)。
步骤:
取不同体积的水样(如 10mL、1mL、0.1mL 等)分别接种到多组发酵管中;
44.5培养 24~48 小时,观察产酸产气情况(初发酵);
对阳性管转种到伊红美蓝琼脂(EMB)或远藤琼脂等选择性培养基上,44.5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复发酵);
结合生化试验(如靛基质试验)确认,最终根据阳性管数量查 MPN 表得出结果。
适用场景:适用于各类水样(如饮用水、地表水等),尤其适合浑浊或含杂质较多的水样,但操作较繁琐,耗时较长(需 3~5 天)。
2、滤膜法
原理:将水样通过孔径为 0.45μm 的滤膜过滤,截留水中的耐热大肠菌群;将滤膜置于选择性培养基上,44.5培养 24~48 小时,计数特征菌落(如 MFC 琼脂上呈蓝色或蓝绿色的菌落)。
步骤:
水样过滤后,将滤膜正面朝上贴在 MFC 琼脂平板上;
44.5培养后,直接计数符合耐热大肠菌群特征的菌落数,结果以“个 / 100mL”表示。
适用场景:适用于较清洁的水样(如饮用水、经过处理的污水),操作相对简便,可直接计数菌落,结果直观,但对浑浊或含悬浮颗粒多的水样易堵塞滤膜,影响检测。
二、快速检测法(现代技术辅助方法)
这类方法通过生化反应显色、分子生物学或仪器分析等技术,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效率,适用于快速筛查或批量检测。
1、酶底物法
原理:利用耐热大肠菌群含有的 β- 半乳糖苷酶,可分解特定底物产生显色或荧光物质,通过颜色变化或荧光强度判断是否存在该菌群,并可通过定量接种计算数量。
特点:操作简便,无需转种和生化试验,44.5培养 24 小时内即可判断结果,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或大量样本筛查,部分方法已被纳入国标。
2、免疫学法
原理: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耐热大肠菌群的抗原结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技术,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菌群。
特点:特异性较高,检测时间可缩短至数小时,但成本较高,易受交叉反应影响,适用于应急检测。
3、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理: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热大肠菌群特有的基因片段,通过扩增产物的有无或浓度判断菌群存在及数量(实时荧光 PCR 可定量)。
特点:灵敏度极高,可在数小时内完成检测,能区分不同菌种,但对操作环境和技术要求高,易受抑制物干扰,常用于实验室精确检测或溯源分析。
4、仪器自动检测法
原理:利用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系统(如基于浊度、代谢产物或荧光信号的检测仪),结合特定培养基和温度控制,自动监测耐热大肠菌群的生长曲线,实现快速定量。
特点: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为误差,可同时检测多个样本,适用于大型实验室或批量检测,但仪器成本较高。
三、方法选择依据
国家标准要求: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2023)中,推荐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和酶底物法作为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可根据水样类型和检测需求选择。
检测目的:传统方法适合精准计数和官方检测,快速方法适合应急筛查或大规模样本初筛。
水样特性:清洁水样优先选滤膜法,浑浊水样适合多管发酵法,快速检测可选酶底物法或 PCR 法。
不同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耗时和成本上各有优劣,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检测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