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原因分析及微生物控制措施!
标签:
知识教育方法措施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食品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厌氧芽孢杆菌,常见于土壤、污水、动物肠道以及人类粪便中。该菌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每15分钟即可分裂一次,尤其在45左右的中温环境中生长活跃。其产生的芽孢对高温、干燥和化学消毒剂具有较强抵抗力,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活并导致污染。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此导致的集体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一、产气荚膜梭菌的危害
1、急性胃肠炎: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肠毒素(CPE)是致病关键,摄入被污染食品后6-24小时内会出现水样腹泻、腹部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甚至休克。
2、组织坏死性疾病:某些菌株能产生α毒素和β毒素,引发气性坏疽、坏死性肠炎等致命疾病。
3、食品安全风险:该菌污染常见于肉类、禽类、炖菜及预包装食品,因烹饪不彻底或冷却缓慢导致芽孢存活并繁殖,极易引发集体中毒事件。例如,2022年某学校食堂因鸡肉加工温度不足导致200余人中毒。
二、污染原因分析
1、原料污染:动物源性食品(如生鲜肉、蛋类)在屠宰或运输过程中接触带菌环境,初始菌量超标。
2、加工环节缺陷:
温度控制不当:烹饪中心温度未达到100并维持15分钟以上,无法有效杀灭芽孢。
冷却过程缓慢:熟食在4-60的“危险温度带”存放超过2小时,加速细菌繁殖。
交叉污染:生熟食品共用刀具、砧板,或员工卫生操作不规范。
3、储存与运输问题:冷链断裂或真空包装食品未严格灭菌,为厌氧菌提供生长条件。
三、生产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措施
1、源头管控:
建立供应商审核制度,对原料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检测,要求生肉初始菌落数≤10³ CFU/g。
采用辐照或有机酸处理降低原料带菌量。
2、工艺优化:
热加工强化:肉类制品需确保中心温度≥75维持30分钟,或采用高压灭菌(121/15分钟)灭活芽孢。
快速冷却技术:使用真空冷却机将食品在2小时内从60降至4以下,抑制芽孢萌发。
分区管理: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使用色标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3、环境与人员管理:
每日用消毒剂对设备表面消毒,芽孢污染区域需提高浓度处理。
员工需接受微生物安全培训,操作前进行手部消毒。
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需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控体系,结合工艺改进与先进消毒技术。未来,通过智能温控设备与分子检测技术的普及,有望将此类食源性疾病风险降至最低,保障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