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验室真菌污染的常见来源与识别方法及处理与预防策略!

(2025-10-09 14:53:50)
标签:

知识

技术

方法

收藏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实验室真菌污染的常见来源与识别方法及处理与预防策略!

 


百欧博伟生物:实验室中真菌污染是常见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不仅会干扰实验结果(如影响细胞培养、微生物分离纯化、酶活性测定等),还可能对实验人员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引发过敏、呼吸道不适)。以下从污染的常见来源、识别方法、处理措施及预防策略四个方面详细说明,帮助有效应对实验室真菌污染。

 

一、真菌污染的常见来源

 

真菌污染多通过空气、实验材料、操作工具或人员带入,常见源头包括:

 

空气传播:真菌孢子(如曲霉、青霉、毛霉的孢子)可通过通风系统、门窗开合进入实验室,尤其在潮湿环境(如雨季、空调冷凝水附近)易滋生。

 

1、实验材料污染:

 

未彻底灭菌的培养基、试剂(如含天然成分的培养基,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血清等);

 

外源性样品(如土壤、植物组织、水体样本)本身携带真菌孢子;

 

细胞或微生物菌种保藏不当,被真菌污染后扩散。

 

2、操作与环境问题:

 

超净台、生物安全柜过滤器失效(HEPA 过滤器堵塞或破损),导致空气净化不足;

 

实验台面、培养箱、冰箱等未定期消毒,残留真菌孢子;

 

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戴口罩、操作时敞口放置培养皿、手接触无菌材料)。

 

二、真菌污染的识别方法

 

真菌污染在不同实验场景中表现不同,可通过外观、气味或显微镜观察判断:

 

1、微生物培养 / 培养基污染:

 

肉眼可见: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出现白色、绿色、黑色、黄色等绒毛状、絮状或粉末状菌落(如青霉呈绿色绒毛,曲霉呈黑色颗粒状,毛霉呈白色棉絮状),菌落边缘多不规则,且随时间快速扩散。

 

气味:部分真菌污染会产生霉味或土腥味。

 

2、细胞培养污染:

 

培养液通常不浑浊(区别于细菌污染的浑浊),但镜下可见:

 

细胞间隙或培养液中出现丝状、树枝状菌丝(如毛霉),或圆形 / 椭圆形孢子(如酵母菌,需注意与细胞碎片区分);

 

细胞生长受抑制(增殖减慢、形态变圆、脱落)。

 

3、环境表面污染:

 

实验台、培养箱内壁、冰箱角落等潮湿处出现霉斑(黑色、绿色点状或片状污渍),尤其在长时间未清洁的缝隙中易发现。

 

三、真菌污染的处理措施

 

发现污染后需立即处理,避免扩散,根据“污染对象”分类处理:

 

(一)已污染的实验材料 / 样品:彻底灭活,禁止随意丢弃

 

1、微生物培养物 / 培养基:

 

若为非致病性真菌(如实验室常见的曲霉、青霉),将污染样品连同容器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121、103kPa、20-30 分钟)彻底灭菌后,再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放入专用医疗垃圾袋)。

 

若可能涉及致病性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需结合样品来源判断),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用含 5% 次氯酸钠的消毒液浸泡容器表面后,再灭菌处理,避免孢子扩散。

 

2、细胞培养污染:

 

立即丢弃污染的细胞培养液(倒入含消毒液的专用废液桶),培养瓶 / 皿用 75% 酒精擦拭外表面后,放入高压灭菌袋灭菌;

 

若需保留细胞系,需确认污染程度:轻度污染可尝试用抗真菌药物处理,但成功率低,且可能影响细胞活性,建议优先丢弃并重新复苏备份细胞。

 

3、污染的工具 / 容器:

 

玻璃器皿(培养皿、试管):先浸泡在 5% 次氯酸钠或 0.2% 过氧乙酸溶液中 1-2 小时,再清洗后高压灭菌;

 

塑料耗材(移液枪头、离心管):直接装入灭菌袋,高压灭菌后丢弃。

 

(二)污染的实验环境 / 设备:针对性消毒,杀灭孢子

 

需根据污染区域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重点杀灭真菌孢子(孢子对常规消毒有一定抵抗力,需用高效消毒剂):

 

小范围表面消毒(实验台、培养箱、超净台内部):

 

第一步:清除可见污染物:用蘸有 75% 酒精的纸巾擦掉表面霉斑(避免干擦,防止孢子飞扬),若霉斑较厚,可先用含 5% 次氯酸钠的消毒液湿润后再擦拭(次氯酸钠对孢子杀灭效果强)。

 

第二步:深度消毒:

 

用含氯消毒剂(如 500-1000mg/L 次氯酸钠溶液)、过氧乙酸(0.2%-0.5%)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擦拭表面,作用 30 分钟后用无菌水或 75% 酒精二次清洁(避免残留消毒剂影响后续实验);

 

超净台 / 生物安全柜:开启紫外灯照射 30-60 分钟(紫外可破坏真菌孢子的 DNA),同时更换内部滤网(若污染严重)。

 

培养箱 / 冰箱污染:

 

先清空内部物品,取出隔板,用 5% 次氯酸钠擦拭内壁、隔板及角落,静置 30 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放入含氯消毒片或防霉盒,并保持内部干燥(可放一盆生石灰吸湿);

 

培养箱可设定 40-50烘干 2-4 小时(利用高温杀灭残留孢子)。

 

空气污染处理:

 

若局部污染(如超净台内),关闭通风后用甲醛熏蒸(需按比例配置,如 10ml/m³ 甲醛溶液,密闭 6-12 小时,注意人员防护),或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更安全,无残留);

 

实验室整体通风:开启新风系统,关闭与外界潮湿环境的连通,必要时在空气入口放置空气净化器(带 HEPA 滤网)。

 

四、真菌污染的预防策略

 

真菌污染“防大于治”,日常需通过规范操作和环境管理减少风险:

 

(一)实验操作规范

 

1、无菌操作核心:

 

微生物 / 细胞培养时,在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发帽(避免头发上的孢子掉落);

 

培养基、试剂灭菌后需抽样验证(如 37培养 24-48 小时,观察是否长菌),天然成分培养基尽量现配现用;

 

外源性样品(如土壤、植物)处理时,先通过梯度稀释、高温处理(如 60加热 30 分钟杀灭部分真菌孢子)或选择性培养基(如加抗生素抑制真菌)降低污染风险。

 

2、工具与耗材管理:

 

移液枪、接种环等工具需彻底灭菌(接种环灼烧灭菌,移液枪头用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容器(培养皿、离心管)开封后需在超净台内使用,避免敞口暴露在空气中超过 10 分钟。

 

(二)环境与设备维护

 

1、定期清洁消毒:

 

实验台面:每日实验后用 75% 酒精擦拭,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1 次;

 

培养箱、冰箱:每周清空内部,用 75% 酒精擦拭,每月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1 次,避免冷凝水堆积(培养箱内放吸水纸,及时更换);

 

超净台 / 生物安全柜:每次使用前后用 75% 酒精擦拭台面,每月检查 HEPA 过滤器风压(低于标准时及时更换),每 3 个月请专业人员维护。

 

2、控制环境温湿度:

 

实验室湿度保持在 40%-60%(潮湿地区可使用除湿机),避免在水槽、空调附近放置培养物;

 

通风系统定期清洁(如滤网每季度清洗 1 次),雨季关闭朝阴面窗户,减少外界孢子进入。

 

(三)应急与监测

 

储备常用消毒用品(75% 酒精、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紫外灯),明确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

 

对长期培养的细胞或微生物,定期观察(如每天镜检细胞,微生物培养每天查看菌落形态),发现污染立即隔离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若实验人员出现持续咳嗽、打喷嚏、皮肤过敏等症状,需排查是否因真菌孢子过敏,必要时检测实验室空气真菌浓度(通过空气采样培养)。

 

五、总结

 

实验室真菌污染的核心应对原则是“快速识别、彻底灭活、源头预防”。关键在于减少孢子的引入(规范操作 + 环境干燥)和及时处理污染(针对真菌孢子选择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紫外)。对于科研实验,污染后的材料需果断丢弃(避免污染扩散或影响结果),同时通过定期维护设备和清洁环境,从根本上降低污染概率。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