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消化链球菌的生物学特征及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
(2025-09-10 16:20:08)
标签:
知识教育佛学研究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女性生殖道中,属条件致病菌。近年研究发现其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微生物与肿瘤互作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是基于现有研究的系统性总结:
一、基础生物学特征
1、形态与培养特性
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 μm,常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无鞭毛及芽孢。
专性厌氧,在37血琼脂平板上培养48–72小时后形成灰白色、光滑凸起、直径0.5–1.2 mm的菌落,具特殊"糖果气味"。
营养要求较高,吐温80可促进其生长,但传代后易失去典型特征(如黑色菌落变浅)。
2、生化特性
发酵代谢为主,分解蛋白胨及氨基酸产生乙酸、异丁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
触酶、尿素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均阴性,对多聚茴香磺酸钠(SPS)敏感。
3、保存与复苏
冻干粉可于4–10保存2–25年;复苏需厌氧环境,接种后24–48小时可见生长。
二、作为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性
1、感染类型:常引起混合感染,如菌血症、软组织脓肿、前列腺炎、口腔感染及术后坏疽。
2、致病机制:
分泌内毒素及溶细胞素,诱发组织炎症反应。
通过表面黏附素与宿主细胞整合素α2/β1结合,激活致癌信号通路。
三、在结直肠癌(CRC)中的核心作用机制
机制1:直接激活致癌信号通路
PCWBR2-整合素α2/β1-PI3K/Akt轴
厌氧消化链球菌表面蛋白PCWBR2与CRC细胞过表达的整合素α2/β1结合,激活PI3K-Akt-FAK信号级联,促进细胞增殖及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
干预策略:抗体阻断整合素α2/β1或使用RGDS肽可抑制细菌黏附及致癌效应。
机制2:代谢物抑制肿瘤铁死亡
色氨酸代谢物IDA激活抗铁死亡通路
该菌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3-丙烯酸(IDA),作为芳香烃受体(AHR)配体,激活AHR-ALDH1A3-FSP1/CoQ10轴,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累积,抵抗铁死亡。
实验证据:敲除AHR、FSP1或ALDH1A3可阻断IDA的促癌作用;临床CRC患者粪便中该菌及IDA均显著富集。
机制3: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招募并激活免疫抑制细胞
通过NF-κB上调趋化因子CXCL1,吸引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浸润肿瘤。
分泌蛋白LytC_22激活MDSC表面受体Slamf4,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减少CD4/CD8 T细胞浸润。
导致免疫治疗耐药:
该菌存在时,抗PD-1疗法失效;耗竭MDSC或靶向Slamf4可恢复疗效。
四、诊断与防治策略
1、诊断难点
需专性厌氧培养,血标本至少培养5天;常规生化反应不活跃,建议结合分子检测。
2、干预靶点与进展
靶向致癌通路:整合素α2/β1抑制剂、AHR拮抗剂。
疫苗开发:大学团队基于PCWBR2蛋白设计多表位疫苗,含CTL、Th及B细胞表位,计算机模拟显示良好抗原性。
免疫治疗增敏:联合抗Ly6G抗体(耗竭MDSC)或抗Slamf4疗法。
五、研究展望
机制深化:IDA与AHR结合的构效关系、PCWBR2的晶体结构解析。
临床转化:
开发快速检测CRC患者菌群中厌氧消化链球菌的试剂盒;
探索益生菌/抗生素调控该菌的可行性。
疫苗优化:推进多表位疫苗的动物实验及免疫原性验证。
表:厌氧消化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癌机制总结
类别
形态特征
培养条件
致癌关键因子
核心信号通路
免疫微环境调控
干预策略
当前研究已从微生物-宿主互作层面揭示该菌促癌的分子网络,未来需推动靶向疗法进入临床验证,为CRC的精准防治提供新路径。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